【灵璧故事】志愿军
请对孩子说“不”
文/春江暮雪
车到郑州站时,上来了一家三口。看样子,这三口之家应该隶属中层阶级,女人穿着白色高跟鞋,背着红色的小包,很时尚,走起路来,也有几分优越感。男人抱着孩子,跟在后面,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年龄也不过四五岁的样子。
他们顺次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是靠过道这边相邻的两个座,于是便坐了下来。男孩子突然大声咆哮:“我不!我不!这没有窗户,我要靠车窗坐。”一阵拳脚相加,用力捶打着爸爸,爸爸一时手足无措。那位母亲用探寻的目光看了看靠车窗而坐的老人,几近哀求地说:“大伯,我们换个座好吗?这孩子闹人,他喜欢坐在车窗前。”老人显然不大情愿,无奈地站起来,把女人让到里面去。那孩子于是不容分说,立即爬到妈妈身上。
男孩子趴在玻璃窗向外看,全神贯注了一时,车厢内也静了下来。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又大声嚷嚷:“我要看电视,我想看电视”,并且用双手狠狠地拍打着面前的小桌子。周围的乘客纷纷投去厌恶的目光,孩子的母亲有点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这又不是在家里,怎么看电视?”孩子的爸爸却急忙掏出手机,递给孩子。孩子接过手机,并没有看什么,却玩起了游戏。虽然的游戏声不断,但这个孩子总算安静了,似乎整个车厢的人都舒了一口气。
我坐在他们后面,全程看在眼里,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现在许多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儿女的需求,全然不顾及实际情况。就像面前的这对夫妻,明明买的座位就是不靠车窗的,这是实际情况,为什么非要请求别人来满足他孩子的愿望。为什么不直告诉孩子,我们的座位就是不靠窗户的,这是事实,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是去牺牲别人,成全自己。为什么不敢大声对孩子说“不”,而是委屈自己,委屈别人,来成全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难道真的是那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心里根深蒂固。
现在的父母的确是很伟大了,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家庭经济再不景气,也要勒紧裤腰带,让孩子过着人上人的日子。现实生活中,父母在外打工,夜以继日的劳作,挣来的血汗钱,自己舍不得花,却大把大把地交给儿女。“再苦不能苦孩子”,许多父母的行为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但是,我只想问一句,你的所有的无私奉献,真的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了吗?事实却恰恰相反,父母越是放纵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满足他的需求,教育出来的孩子越是自私而任性,走到社会上很难面对挫折与压力,很难适应社会。而那些从小就与父母同甘苦共患难的孩子,反而更能体会父母的不易,更能接受家庭的现实,面对实际,禁得住生活的考验。就像刚才的那对夫妻,自己明明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求着别人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从小就会在心里想,我想干嘛就得干嘛,别人必须要满足我,不满足我就是他们不对。但是,一旦长大以后,走向社会,你的父母可以无私的为你奉献,其他人恐怕不能,因为别人没有这个义务,委屈自己满足你!就会处处碰壁,感觉事事不如意。
能不能大声对孩子说“不”,告诉他家庭的现实状况,只能为你提供这样的条件,再好的条件,我已无法提供,如果你想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不要以为这样做对不起孩子,其实是更好的教育孩子,让他从小知道社会的局限性,尊重社会现实,首先要尊重家庭的实际。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反而更能吃苦耐劳,更能面对挫折与磨难,更有一颗感恩的心。家庭的苦难多少也让孩子分担一些,让他们和你一起去经历,去体会,没有经历就没有懂得。当然,也有许多家长认为,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磨难,要让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童年。但是,和你一起经历,也未必就不快乐,也未必就没有意义。
(一时所见所想,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同观点,敬请谅解)
本文作者春江暮雪,本名韩英,就职于某事业单位,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