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挖洼泥(灵璧人老辈人的记忆)
挖洼泥
文/赵秀永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说起挖洼泥,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生产队是大集体,土地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种子低劣连年复种,土地脊薄全靠很少的人畜粪便,和少的可怜的农家肥。又没有现在的化肥、磷肥、复合肥,氮、磷、钾都缺,因此粮、棉、油产量很低。
俗语说:”庄稼一只花,全靠肥当家。”农作物的生长缺少肥料可不行,你不给它吃,就不能多产粮、油、棉,就不能为人类多做贡献。当时的领导非常聪明,看到村庄四周洼塘圩沟,常年淤积沉淀,淤泥一定应该是好肥料。为了下年有一个好收成,要为庄稼准备好丰富的”营养餐”。因此到了冬季农闲季节,组织人员挖取洼塘圩沟里面的淤泥,为春季的棉花、玉米,红薯生活准备”食粮“。
挖洼泥的第一道工序,先组织人员用土在洼塘圩沟里打一道围埝,用作挡水排水之用。那时没有抽水机和水泵,排水全靠人力。只好用绳索把水桶撬排好,拴四根绳子两人一组到洼里舀水提排。歇人不歇工具,轮换接班。那时候洼塘圩沟里水清如镜,无污染。特别是靠近村庄的洼塘,水质肥美,鱼欢虾跳,待水排完后还能逮很多的鱼虾,分配给社员美餐一顿。
洼塘水排完后,就要组织人员到洼中间挖一道水沟,把淤泥抛到岸边,中间留控水排水,降低水位以利于抬洼泥方便。挖的水沟当地俗称为”龙沟“,这是因为龙好水的原故吧!
挖龙沟可不是好活,那时候天气比现在寒冷,正常都在零下十三、四度,滴水成冰,再加上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穿的衣服单薄,大部分人上下身都穿着没有衬衣衬裤的空壳棉裤棉袄。脚穿着烂棉鞋或毛蓊,赤着脚没有袜子穿。掏龙沟都得赤着脚,捲起裤角跳到水里。掏龙沟的时刻选择都在中午十二时左右,这时。天气良好,风和日丽,气温略高。生产队买了几斤散酒,下龙沟的人每人饮一气,趁着酒性赤着脚跳进齐腿深的淤泥中,寒气刺骨,疼如刀绞,浑身打颤。当然干这种活都是党员干部身先垂范,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笔者当年也是亲身参与其中,天气那么冷,寒气逼人为什么人都愿意干呢?一是党员、团员和干部带头起表率作用。二是报酬高,掏龙沟属于加班、工分高。干一二个小时给十分,可在平常是一个男劳力,俗语叫满劳动力一天挣的工分。由于受到高工分的刺激,刚一下去确实冷,干了一会身子就暖和,脚冷也就忘,。这时可能有人说:你不能穿皮靴吗?告诉你:那个时代因为穷,你买不起,穿靴子都是国家干部拿工资的,吃非农业的、当然他们也不会干这种活。到了洼塘里你用铁掀挑起沉积多年的淤泥看着它,油光光漂亮的很诱人的形状。
挖洼泥的第二道程序就是组织人力,把洼泥抬上岸边空闲地堆积、凉晒。抬泥小组一般是五至七人为一组,一个人上掀,二至三个一对抬泥。二人一对,布的四角用绳成布兜子,用木杠二人抬着洼泥。上坡时前拉后推,下坡时一人拿杠子,另一人拿布兜,相互配合默契。小组实行自由结合,一般是以家庭,家族、亲戚结合为主。当时实行按工效计分,组合好的出力出心,抬的洼泥多得的工分就多。午秋二季生产队分红,粮草都与工分挂钩。你的工分多,得的粮草就多,反之你倒贴生产队粮款,当时社员全凭工分吃饭。生产队规定:男的一天十分,早晨二分,上下午各四分,称为满劳动力。而妇女称为半劳力,早晨二分,上下午各三分,全天八分。生产队还有规定:男的没结婚的,不论年龄多大,个子多高不算满劳动力。当时生产队有不少小伙子已有三、四十岁了,由于家庭贫困,成份高(是指地、富、反、坏、右出身的子女)没有媳妇,也不能领十分。你说合理吗?这就是当时的土规定,比现在的法律,条例还管用。
那个时候天刚麻麻亮,也就是现在早晨五、六点钟,生产队长就喊人吹哨子上工了。天气寒冷,滴水成冰,穿的衣服又少,你想不冷吗?但是没有办法,去晚了队长还要罚扣你很多工分。你如果不服轻则批评罚分,重则挂牌子批判斗争。早晨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洼沿边点名分工干活。刚开始还是冷的,后来干了几趟身体就暖和了。干劲起来了有时还得脱掉衣服。俗语说:”腊月里冻死懒汉”这话不假,是闲着冷的,真正干活出力再冷的天,人也就不冷了。
抬洼泥起早的另一个原因,是趁着早晨寒冷,冰没有化人爬坡好走。待到了上午十时在天气暖和,冰冻开始融化,人们抬洼泥路滑不好走只好收工,下午二时上工一直干到天黑。抬洼泥是生产队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平常老少爷么,姊妹娘么难以相见,抬洼泥为大家提供难得相聚的场所。你说我笑,无话不说,无事不谈。东庄的王姑娘不守妇道,西村的刘二打骂父母,不给二位老人饭吃。南门外姓朱的寡妇耐不住寂寞,找汉子啦!北门的李伍偷小队的粮食被民兵逮住送灵璧大牢……特别是哪些能说会道的小伙子,见了俊俏泼辣的小媳妇说些俏皮话,风凉话、调情话,调侃一番,欢声笑语一片,热闹非凡。这里成了传播乡情、亲情、信息交流,新闻传播的大舞台。
洼泥抬到岸上,由于天气寒冷,冻成一块一块像馍头形状,非常壮观。生产队组织男耕女妇,用马车,牛车,平板车,独轮车,分别运到种棉花、玉米、红薯地里,待春暖花开当作肥料。
还是人民有创造力,到了秋季是上过洼泥的庄稼都长的很好,个个喜笑颜开,硕果累累,好吃耐用,产量高。追根求源洼泥里各种养分齐全,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具备。挖洼泥清理了洼塘,净化水质,疏通了水系,捕获了鱼虾,改善了生活,交流了感情,粮棉油获得了丰收,一举数得!
每当回忆当初挖洼泥的情景,是生产需要也是没有肥料的无奈之举。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今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再也不用挖洼泥了。但是每当想起当初,心里酸酸的的,不忘乡愁,难忘的记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
作者:赵秀永,曾任灵璧县朝阳镇旗杆村党支部书记,刘八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灵壁县九顶区朝阳镇党委员,镇政府副镇长。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员,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灵壁县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