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灵璧这个庄子那么多石磙子是怎么来的?

 禅堂乡磙桥庄、黄桥庄的来历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滚桥刘”和“黄桥”在禅堂湖的西北,两庄相距两百多米。

据刘姓族人刘井楼(87岁)说,磙桥庄的刘姓,祖上也是山西洪桐县喜鹊窝人,后来迁民到了江苏沛县,在清康熙年间,又展转迁徙来到了禅堂湖谋生。

王姓族人王春庭(77岁)介绍,王姓是从尹集北“王井子”分枝而来,距今历史已两百多年。

听说 “黄桥庄”无一黄姓,王姓居多,怎么庄名叫“黄桥”呢?我问。

王春庭接着说:黄桥庄本来是黄姓在此创业立户最早,后来黄姓在浍沟北边置了地,一族人就全搬到浍沟北重新立了庄,庄名也叫“黄家庄”。虽然黄姓迁走,黄桥这个庄名仍然保留着叫到现在,这就叫尊重历史,不忘历史吧!

从前两庄的人家过着“半渔半耕”的生活,因为每年到了十一月后,湖水退去,湖底现了出来,庄上人又可以在地上种上一季庄稼。

“黄家庄”东头有一条深水沟,湖水退了,而沟里水还是满满的。两庄人到庄东头开荒种地,来回都需渉水,非常的麻烦。在这里修一座桥就成了两庄人的一个心愿。可是,要修一座桥,对两个不大的庄子的人来说是谈何容易。

据传说,这年秋天的一个早上,天气突然起了大雾,两庄早起的人就看到庄东头的雾中隐隐约约的有一座桥,不多会这桥又消失了。大家伙感觉非常的稀奇,就往庄东头去看个究竟,等到了庄东头,桥是没有看到,却看见沟边上躺着好多个大石磙子。

这下可喜坏了两庄的人,平白来了这么多的大石磙子,修桥可就有桥埻子了。两庄的族人就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出工,怎样出钱修桥的事。一切商议妥当,不几日一切所需物料也都备齐,就等选吉日动工。

开工当日放完鞭炮,就开始了紧张的施工。桥基挖好打牢,将大石磙子竖着放在桥基上,又在石磙子上面横放上条形石板,石板上再搭上木棒,这样一座简单又坚固的“大桥”就修好了。为了纪念此桥,“刘家庄”改名叫“磙桥刘”,“黄家庄”就改名叫了“黄桥”。

这个“天赐石磙子”的故事,也许是两庄人的故意编纂演绎的,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年两庄人盼望修桥的迫切心愿。

现在老桥已经拆掉二十多年,在旧桥址上又重修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原来的大石磙子都被乡亲们拉去家里,放在门口做台凳之用。

至今黄桥庄西头的小卖部门北旁,还有一个当年桥上的大石磙子呢!



注:后来到王莽庄的采访,与王殿邦(75岁)老人座谈时,拉到了“磙桥,黄桥”庄名的来历,王殿邦老人说出了“大石磙子”的一段历史真相:当年买石磙子,官府是按个报税,所以老百姓去买打场的石磙子时候,因“贪便宜”心里作用,都捡个头大的买。等石磙子运回来,打场时候牛马都拉不动,只好重新去买小石磙子。后来就有人提议,就用这些用不着的大石磙子在庄东修桥。所以才有了“磙桥”之说。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