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别人为中心,就是以别人需要为中心,发现并适当满足需要

涂鸦了几篇以别人为中心文章,有朋友回复说道,“以别人为中心,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比如一个孩子沉迷游戏,低级的应对是揍一顿,夺取游戏;中级的应对是无可奈何;神一样的操作,表示理解孩子爱的渴望,对陪伴的需要。”

不得不说,非常佩服这位朋友的总结与提升,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说出了以别人需要为中心这个本质,一语中的,引发思考,还具有可操作性。

以前涂鸦过具体化“以别人为中心”,说到了看人脸色说话,看人表情说话,看人情绪说话,归根到底是看人家心理健康程度说话。

这里说的人际交往互动,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属于比较极端情况。即,在人家处于情绪不稳定时候,别讲道理,不要讨论任何事情,因为人在心情不佳时候,听不进任何理性话语,心理能量聚焦于负性情绪感受上,大脑没有精力思考问题。

典型例子就是学习开车,或者学习游泳,在极度恐慌时候,没有安全感情况下,再多指导都是无效,因为“慌了不打粮”,因为“惊慌失措”,这时候情绪感受不缓解,别谈解决方法。

这就是我们说的以别人为中心,首先是以别人情绪状态为中心,判断情绪不稳定时候,先顺着说提问说,缓解情绪压力,别做无用功。

朋友回复提到的以别人需要为中心,则是更高一层人际互动水平,是洞察别人内心需要,化解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或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终极杀器。

我们烦恼焦虑在于欲望没有被满足,或者不知道如何满足,如果有人觉察到且适当满足了需要,当然心情大好。

这就是“给得再多,不如懂我”,“星星知我心”“知音难觅”。

如果说以别人情绪为中心,是为了处理人家情绪,属于初步共情,那么以别人需要为中心,是为了处理人家困难,属于高级共情。就如同前面朋友举例,孩子玩游戏,孩子的心情良好,积极情绪不用我们处理,倒是因此引发家长们的负性情绪需要处理。而想处理孩子沉迷游戏问题,就需要深入孩子内心,看看缺失的需要是什么,如何用并存方式满足缺失需要。

如果认同朋友分析的孩子需要爱的陪伴,缺乏爱的陪伴,这时候家长要反思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不沉迷游戏。当然,实际情况下,我们可以与当事人讨论真正需要是什么。

找出需要就是找到目的,目的不变方法变,除了打游戏这个方式,家长与孩子讨论其他实现需要或者达到目的方式方法,要相信一定有,只要顺着这个思路做。

周末回父母这里,解决老爹床铺放到哪里问题。现在搬到向阳房间,亮堂舒服,不过电视在这里,当老娘与保姆看电视时候,他想歇歇就不好意思躺着休息,为此想搬回原来较狭小且较暗房间,不想看电视可以回去歇息。

了解到多个需要,以及现实冲突矛盾,提出三个方案,一个是搬回去但住着不舒服,一个是电视搬到餐厅但要大工程还略显狭小,再一个是在原来房间放一张小床,白天不愿意看电视时候过去休息,平时还是在向阳房间居住。

最后,选择采用第三个方案,兼顾居住舒服与休息需要,而且说好暂时如此,体验后不合适再进行调整,毕竟自己地盘自己说了算,折腾折腾才正常。

谁的事情谁做主,需要征求当事人意见,而且发现内在的真实需要,适当尽量满足,这就是以别人为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