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集论》:桂枝汤

经方集论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集论:
1、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1)仲景之前,经方治病,只以汗、吐、下三法,或以水火之剂,以反气为平。疗效不佳,固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说。仲景以下,始有方论,辨六经、脏腑、营卫,分表里内外虚实,不专以汗吐下为务。故此,仲景论中多言汗吐下所致之弊端,而不得不加以纠正。
(2)桂枝温阳解表,故不可用于阳病,承气攻下,在除阳明热结,故阴病不用。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1)此脉法。阳脉浮,而阴脉濡弱。
(2)病名为:太阳中风
(3)症状: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

3、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邪风,桂枝汤主之。
(1)此方论也。以营卫为说。言太阳病而见发热汗出者,是营气弱,而卫气强,故营卫之气不和,卫气迫营气津液以出,而发热自汗出。
(2)卫气强,何以怕风恶寒?此处卫气强是与营气弱比较而言,非言人之卫气强。风邪入犯,其人表之卫气必虚,风邪自然而入,凡邪凑之处,卫气必起而自卫,营气随之而行,然表气不足,毛孔打开,津液乃被卫气所促,而出。

4、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营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仍以营卫为论。言自汗出症,乃营卫不和所致。营气行于脉中,为阴主内,卫气行于脉外,为阳主外。然营卫相随,卫气为邪所犯,而不和,乃以汗法促其卫气行,必使营气出而助卫气,使卫气复平,则症自消。

5、太阳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宜桂枝汤。
(1)此论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
(2)“主之”与“宜”其意甚明,一为当用,一为可用。

6、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一云麻黄汤。
此太阳病,三字前必有伤寒为先,否则,浮而数,当发汗,却未必用桂枝汤,更不一定用麻黄汤。

7、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时发汗即愈,宜桂枝汤。
凡诊病,必先甄别寒热表里脏腑经络,藏无他病四字已知,非见自汗便是桂枝汤。

8、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
此风邪盛,卫气一时难复,故先以针引邪,后以桂枝汤汗出则愈。
9、《范汪》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伤于寒而得病,何以反更为热。岐伯曰:'极阴变阳,寒盛则生热,热盛则生寒。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当发汗而其人适自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答曰:'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漐漐汗才出,连日如此,自当解也。’”。
本段文字出自《外台》引《范汪》所录条文,为黄帝与岐伯问答寒热相生事,而及桂枝汤一方。范汪为东晋人,与仲景均为南阳人。其所论“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当发汗而其人适自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以为可以桂枝汤徐徐调养。可见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非为发汗而设,反可补益营血而设,营气得益,助卫气而复,徐徐而调,使体润,则发热恶寒自去。此桂枝汤之本意也。
10、《千金要方》:桂枝汤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正可补正前第2条。
综合而言:桂枝汤在于生营而助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