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以气催行'

练太极拳讲究棚劲不能丢,而这个棚劲外在表现是柔中寓刚,内在表现是内劲充足,而内劲充足,必须由内气充盈做保障。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内气充足,以气助劲,以气催行,从而使拳架饱满圆活,发劲整而脆。

太极拳的发劲,离不开内气的助推作用。关于内气,《拳论》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说。这正说明内气在太极行拳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什么是内气?

所说的内气,指人体内的元气、吸取的水谷之气和练功所得之气,其中元气是先天之气,要营养保护,不能消耗;而水谷之气和练功得气是外来之气,补充元气。水谷之气是靠吃,摄取营养而得。我常说:'猛吃猛喝猛运动。'这其实是暗指靠猛吃喝来补充内气,而猛运动是防止因猛吃喝而长肉发胖。练功所得之气是靠苦练太极拳所得的。

怎样产生内气?

上面提到内气除先天的元气(真气)外,必须靠摄取营养和练功完成,最主要的是靠练功得气。欲求劲之足,必先求气之盈。怎样才能做到气之盈呢?那就要调心、调身、调息。

1、调心。练太极拳讲究放松,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也是调心所要求的。放松在调心上表现为练拳'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拳,意念在先,统领动作。这样有利于打拳心静,以心行气,也就是用意念让气聚合,丹田内转,沉入脚下。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会感觉内气在充实,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胸空腹实。

2、调身。得气的方法与行拳的姿势有关,如练太极拳时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吊顶提裆等,都是得气的好方法。'含胸”,即胸略内含,肩头内裹,两臂前送,命门穴后凸。“拔背”,即气贴于背,感觉后背横向对拉,又如有张纸贴于上。“沉肩坠肘”,既是肩松沉和肘下坠,两者互相制约。肘上抬,则肩必耸,而肩松沉,会促使肘下坠。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有利于内气下沉丹田,气聚丹田,在腰腹部形成气球体,稳固身体,也是力量的源泉。'吊顶”,即头上领,有上吊上顶之意,而'提裆'好比头上领牵拉脊柱上提裆似的,这样有利于内气下沉脚下。

3、调息。练太极拳讲究拳势呼吸,拳势呼吸即用呼吸配合拳势动作的开合起落,但这里有讲究,提示大家,动作大开大合时,配合呼吸,既开吸合呼,起吸落呼,蓄吸发呼。除此以外要用自然呼吸来配合动作。这样呼吸配合行拳动作,有利于气血的流动,是以气催行的前提和保障。

調息的过程,也是内气产生的过程,是后天之气来滋养先天之气之举,能使气血調和,气行血行,阴阳相济,让器官健旺。

怎样做到气催行?

人们常讲:“气遍身躯不稍滞”,“气者劲之根”等等。这说明气是催行助劲的。发劲时,气劲不分,内气运行路线和内劲的传导轨迹是相同的。先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存好内气。用内气时,意念让丹田内气膨胀,鼓肚涨腰,后撑命门,逼迫内气分流,一股向上走督脉到脊背,形成气贴背,而另一股内气向下经过'尾闾'和'会阴',走两腿内侧阴经,下沉脚下。借到地力后,有一股气劲从脚到腰,与先前气贴背的气流相汇合,加大了身上的功力,两股合劲同时作用于手臂,达掌指,便形成寸劲爆发。这正如《太极拳论》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总之,练太极拳要重视“内气”的修炼,练得内气充足,便可内劲催行,行拳有棚劲,养生血畅行。否则,气不盈则劲不足,失了棚劲,软成豆腐拳。没有内气行拳,如同'守城池空虚,战将马羸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