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很齐全!(一)

礼仪

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合卺,指结婚。姬,原是古代显性。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C.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的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D.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代恭敬。 

6.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也称“九仪”。在古代外交上一种一般性的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B.百姓,奴隶社会支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百姓也才有了姓。百姓,才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C.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D.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宫吏和百姓的统称。

7.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民, 即“平民”之意。也称“錅庶”“黎元”等。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

C.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犹如黑头。

D.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与奴隶一样。

8.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候的君位也如此。

B.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不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C.宗子,指嫡长子。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9.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B.谥号,分为三类。一是表扬性的,如”经天纬地”的人,就给谥号为“文”,“布义行刚”的人,就给谥号为“景”等。二是批判性的,比如给那些“杀戳无辜”的人,给他的谥号就用“厉”。三是表同情的。如“恭仁短折”的人,就给谥号“哀”。

C.古代对人的称谓,有谦称、敬称、平称、贱称等。如平民就自称“孤”,臣子自称自己为”臣”,女子自称“妾”、这都是谦称。

D.敬称,称君王为“陛下”;对已死的皇帝,就敬称他的庙号;称师长,敬称为“夫子”;称朋友、尊长,就称他为“公”。

10.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称谓上,如把蒲松齡称为“聊斋先生”,是用他的书斋名来称呼的。把杜甫称为“杜工部”,是用他的官职名来称呼他的。

B.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左除、左降、左迁都指降职。摄,指暂代官职。

C.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视事,指任职。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权,暂代官职。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喩人生活条件变好了,穿上了好衣服。

1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七出,是指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又叫“七去”、“七弃”。

C.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1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叫“大伦”。“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也指仁、义、礼、智、信。

B.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是一套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C.太庙,是天子的祖庙。 七庙,是历代诸候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诸候的代称。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

1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丧服,旧时居丧时穿載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一边为昭,一边为穆。后来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C.考妣,旧时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D.亲戚,在古代,只有儿女对父亲才可以称“亲”。“戚”,表示亲戚关系时比“亲”疏远一些。使用得也少一些。汉代以后,“亲戚”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性亲戚,有时也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1.D(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觐,古代诸候朝见天子称觐。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3.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4.C(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喩帝王和王后的死。)

5.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6.A(九宾,也称“九仪”。在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7.D(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8.B(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9.C(如王侯自称“孤”。)

10.D(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喩人担任了官职。)

11.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或姊妹之间依长幼排行时用的。)

12.C(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13.D(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