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良善 阅读之基|翻书党

孩子的阅读教育,对于我们这样的父母来说,自然是念兹在兹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出生乡村,幼时很难有正规阅读教育,一路走来,常有遗憾。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自然希望能让孩子开始就能有良好的阅读接触,这既有望子成龙的期待,也暗合追偿之意。

1,爱上《汤姆叔叔的小屋》

我有孩子比较晚,自然比较宠爱。不过,在对孩子最初的阅读培养上,我也与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总是从中国古诗开始打底。

我最初摆放给她翻弄的,是中华书局1990年代后期出版的千家诗选本,小薄册。彼时我在广州工作,丫头和她妈妈在北京,小姑娘没有认真读,她妈妈也没认真教,我也没有认真督促。

我一开始就在孩子的房间,摆放了一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读物,从小孩常读的古诗词,到各种童话、图画书,动植物的图书,以及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其中一套全新的广州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是我蚂蚁搬家一样从广州带回北京的,这套书当时就摆放在了孩子的书架上。我跟她妈妈说,这套书就送孩子做礼物,等她长大一些,慢慢阅读,读完这套书,会对她的人格和对世界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耳濡目染,我一直坚信这个词。

2008年11月中旬,我回北京,太太告诉我,她现在每周晚上睡觉前,要抽时间给孩子读一段《汤姆叔叔的小屋》!

我很惊讶。当时丫头才5岁,我觉得她这个年纪听这个小说还太早,听不懂,还不烦死她,应该给她朗读古诗词,让她跟着朗读就行。

我试图纠正太太的做法。

太太笑着跟我说,还不是因为我在孩子房间书架上摆了这些书,她自己随手挑了一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缠着太太读给她听,结果还很喜欢,每天睡觉前都惦记着要太太读给她听。

我确实很意外。这个年纪,她更应该听些童话之类啊。

尽管我在孩子书架上摆放了这套书,也希望她能有机会去读,但在内心深处,我并没有刻意指望孩子今后也会像我一样认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一直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在启蒙的时代,这些经典作品曾经对我及其我的同辈前辈们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现在生活方式以及许多方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那种主要从图书中汲取养料被启蒙的方式,在今天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我想过,也许,对于丫头这一代人而言,《战争与和平》、《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可能只会作为知识的显示出现在考试卷子上,或者通过影视作品知道这些经典的故事梗概。

但即便这样,我也并不悲观。每一时代启蒙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没有了这些经典,他们会有《狮子王》、《宝莲灯》等等。通过这些,他们也能接受我们必须通过图书理解的价值观。

所以,当我听说丫头竟然每晚睡觉前要她妈妈读一段《汤姆叔叔的小屋》时,我的心里,真是叫意外之惊喜。

一年之后的8月,彼时我已经回到了北京,我的日志里,记录了父女俩曾经有过的一段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对话,主要是从孩子问我《汤姆叔叔的小屋》里,主人公有哪些的。

我确实记不得了,结果孩子嘲笑我之后,扳着手指一个个数过去:

“我告诉您吧,除了汤姆叔叔,还有谢尔比,还有哈利、伊娃……还有奴隶贩子,哎,爸爸,什么是奴隶贩子?”

我很奇怪,快一年了,尽管《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没读完,但孩子竟然兴致没减!

我在当天的日志里写下这样一段感慨:“在一个浮躁而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里,读书是非常奢侈的,尤其是小说,更何况是老小说。也许她今后再也没有机会去读这些书了。

不过,也好,这本书里,所描述的感伤的残酷的场面,以及闪耀的爱可以战胜奴役的内涵,也许会因此而埋藏着她心灵深处。”

2,不赞成过早读中国经典小说

正是丫头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追捧,让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小说的问题。

我后来在引导孩子的阅读的时候,曾经希望陪她一起重读那些经典小说,惜我为稻粱谋在外奔波,常常不能坚持,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引导她自己读。当然,我希望她读我在她书架上摆放的那些书。

孩子上小学认字多后,自己开始在书架上挑书了。有一次,她抽了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因为少年两个字吸引了她,我不建议她读,因为不太适合她。结果,有一次我出差回来,她满不在乎地跟我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她读完了,没什么嘛,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让她读。

我有次推荐她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她拿着书跑来问我:爸爸,您真的确定推荐我读这本书?您读过这本书吗?这本书里可全是逃学骂脏话的哦。

我告诉满脸疑惑的她,我读过,我书架上还有塞林格女儿写的回忆录呢。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美国的家长们都恼了,但是,哪个孩子成长过程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反叛期?我小时候也经历过,不过没那么厉害。我们小时候,祖父母父母都市我们的守望者,今天我们也是她的守望者。

很多朋友奇怪,我几乎从来没有谈起跟孩子推荐阅读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事实上,我的孩子只读过《西游记》,以及课本里选编的《红楼梦》和《水浒》的段落。她也不喜欢读《水浒》。

事实上,我一直反对在孩子未懂事之前过早让孩子读这几本中国的经典名著。前些年我在许多公开场合,表达过这个观点。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所谓的四大名著里,尽管对人性世事刻画得非常深刻,但是,反映的大多是人性不好甚至恶的一面,无论是水浒三国还是红楼梦,到处充满着机心,缺少人性向善的东西,恶的东西太多,又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与之抗衡的另外一面,小孩子不懂辨识,但记性却好,容易入歧途。

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还在为这种“英雄之恶”“有才之恶”叫好,他们以为凡是传统的经典的都是好的,他们是把这个当成传统文化的代表想让孩子们学的,认为学了就是继承了传统文化,这是不懂得人性要学良善。

这是一个父亲的担心。我希望孩子在书中读到的,不只是描述用词的形象精当,我希望她在书里还要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接受爱的教育,人性良善的教育。

我希望能够找到与“英雄之恶”“有才之恶”抗衡的力量。这种抗衡的力量是什么?像《简·爱》,《呼啸山庄》,里面虽然也有残酷的命运,但同时包含人性和平等的光辉,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抗衡的张力。

所以我鼓励孩子读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它们中有人性的复苏、有人道主义的元素。当然,还有像《诗经》这样的经典,既有未压抑的人性,也有山水草木之美,也有规矩。我从不反对她读古诗,比如说古诗十九首,首首是好作品,比如说唐朝的那些伟大的诗人,尤其写的山水篇章,很有想象力,山水是自然性,自然性跟我们人性是相通的,当然还有其他唯美的文本,都很适合孩子读。

我们小时候没得选择,随便拿到一本书,包括红宝书,都是宝贝。如今孩子们面临的阅读世界已经非常丰富,可以选择了,那种那个年代无奈的被动的接受的书,难道还一定要推荐她们阅读么?

当然,我后来也常跟孩子说,她书架上和我书房里的书,随便她乱翻,只要她喜欢,虽然四大名著有不同的版本也在书架上。我从来不要担心这是浪费时间,人总得经历一个“乱翻书”的阶段。我相信那些更多的蕴含人性良善平等自由和爱的书籍,会冲抵传统经典小说的恶。我小时候也有过这么一个阶段,乱翻书,读各种在大人眼里无用的书。正是那些“无用”之书,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底色。

这是一个与社会与学校“争夺”孩子的战斗。

当然,这种阅读孩子也会有挫败感。去年底她在书架上选了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我劝她不要读,读不下去的,她没听,结果,当晚她就把书扔了,气呼呼说,一个名字也记不住。

从此,她的兴趣被电视综艺节目所吸引,再也没有回头,因为她身边的同学都在看这些综艺节目,这是她们的话题她们的生活。

我很有些无奈。但我相信,书房里和她书架上堆放着那些图书,她读过的那些图书,最终还是会改变她。

就像我最近问她读过的书里最喜欢哪6本书时,她认真地扳着手指跟我盘点:

《简·爱》、《小妇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王子》、《我是猫》。

我问她喜欢的理由,丫头理直气壮回答我:喜欢一个东西不需要任何理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