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发作前兆,早知道能救命!2招帮你“算出”致命风险
脑梗死大家都知道,是一种突发的致命性疾病,不仅死亡率极高,还容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但要是说起脑梗死的前因后果,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好像是斑块引起的,可斑块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有些人症状轻微,而有些人一经发作就再难抢救?
一、4种致命的脑梗塞
发作前兆别忽略
脑梗塞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它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由于梗塞部位、面积大小以及时间长短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种情况。
1、大脑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容易受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的影响。本身脑血管就比较狭窄,如果产生了斑块或微小血栓,就会逐步堵塞毛细血管,且症状隐匿、病程较长,对大脑造成的伤害将无法逆转。
【症状提示】情绪改变,性格变得冷漠,反应越来越迟钝,出现语言和思维障碍。每日昏沉嗜睡,不爱活动。
2、脑部小血管梗塞
大脑后部的脑干和小脑,多为小血管,由椎动脉供血,如果椎动脉发生退行性病变,或者受到颈椎关节压迫,就容易产生梗塞,导致脑后部缺血。这种小血管中风前期症状较轻,很容易被忽视。
【症状提示】运动后、劳累后或饭后,容易出现单侧耳鸣、眩晕、复视、视线模糊、脖子发硬或吞咽困难等。
3、颈动脉斑块梗塞
颈动脉为脑前部和脑中部较大的血管供血,40%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斑块脱落引起的。一方面,当颈动脉发生梗塞时,必然引起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另一方面,若是颈动脉斑块脱落后流入脑动脉,也会直接引起梗塞。
【症状提示】突然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不能走直线、拿不起筷子、语言障碍、黑朦、视野缺损等,还可能伴随有恶心、呕吐、咳嗽等。
4、心源性脑梗塞
心脏的血液泵出心脏后,在主动脉弓处有三根血管,这些血管主要通向颅内。所以80%的心脏血管血栓可能会进入脑组织,并引发心源性脑卒中。
由于心脏血管较粗,所以形成的血栓或斑块体积较大,容易堵塞脑内重要动脉,直接造成大面积梗死。心脏血栓的碎块散落在大量血管内,还容易造成反复多次的栓塞。
【症状提示】不明原因的心绞痛、胸闷、心律失常、房颤等,中风症状则发病更快、更严重,也可能有全身多处血管出现栓塞。
二、离脑梗塞有多远?
这些方法帮你算
虽然我们大致知道了脑梗塞的发作前兆,但这并不能完全避免其发作,更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预防、定期体检。
特别是颈动脉,由于距离体表较近,所以更加便于检查,对于评估全身动脉血管的健康都具有代表性。建议60岁以上人群及三高患者,每年至少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1、血流速度测算狭窄率
超声检查可以测出颈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下的狭窄率暂时安全,70%以上的狭窄率为高危。有时直接测狭窄度存在误差,还可以通过血流速度来测算。
【参考范围】
正常人的血流速度为80~100cm/秒;
血流速度为125cm/秒,说明颈动脉狭窄50%;
血流速度为230cm/秒,说明颈动脉狭窄70%;
血流速度为40cm/秒,说明颈动脉接近闭塞;
狭窄每增加10%,卒中的风险度增加18%。
2、斑块变化测卒中率
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40²,而且还在不断缩小,则发生梗塞的几率接近0;如果过去一年里无变化,则未来一年内发生几率约为1%。
斑块面积在40~80²之间,发生脑梗塞的风险接近2%;超过80²为4.6%;斑块面积越大,增长速度越快,则风险越高。
3、脑部CT与核磁共振
脑梗塞高危人群可定期做脑部CT与核磁共振检查。脑部CT可及时发现大部分的梗塞、出血或钙化病灶,但不易发现<8的梗塞区域,也不易筛查发生在后脑、脑干或小脑处的梗塞。
核磁共振则优于脑部CT,对脑梗塞非常敏感,能够检查出早期的脑部缺血性受损状况。
三、降低脑梗风险
试试这3招
脑梗这么可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尽量降低发作的风险呢?这里可可给你几个建议。
1、保护椎动脉
椎动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人锻炼颈椎时用力不当或方法错误,反而容易损伤血管,加大了脑梗风险。
正确的颈椎锻炼方法有助于保护椎动脉,比如我们可以用头部慢慢画一个“米”字,来放松颈椎;或者用一条毛巾放在颈椎下方,两手抓住毛巾,脖子向后仰,做抗阻运动,可以改善颈椎前倾。
心血管连通脑动脉,所以我们做好心血管的防栓也有利于降低中风几率。很多人会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达到抗凝血的目的,但它主要作用于防治冠心病血栓,对于心源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不佳。
更好的抗凝药物为华法林,或某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有需要的患者,可以遵照医嘱接受抗凝治疗,千万不要自行用药或自行停药。
3、活血通络两味药
中医方面也有一些促进活血、疏通经络的好药材,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减少脑梗风险。但服用前需咨询医师。
三七
每天用1克的三七粉,和水服下,一天一次,可以作为日常的活血保健方。
葛根
葛根是很好的药食同源的食材,有通络的功效,取30克的葛根粉放入碗中,先用凉水搅成糊状,再用热水沏开即可。葛根偏凉性,体质寒凉的人谨慎服用。
原创: 小编可可 BTV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