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

金属加工平台 7月20日

管理者一般都会认为:一个正常人只要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

然而,有不少的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下。

这让很多管理者会怀疑自己看人不准。其实,仔细回想了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将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三个问题。

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2、风风火火,而非有条有理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高效工作的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比如周日晚上就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如果你发现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做重复的工作,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偷懒”呢?你应该考虑这个重复的工作能不能简化,能不能提高效率,能不能降低出错几率?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就要考虑搭好框架。

如果一个人工作多年之后形成了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下意识思维,这就比较难扭转过来。所以说,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