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燕王秦日纲:刚走上人生巅峰,转瞬便成为天京事变的炮灰

原创2021-08-28 21:11·雪滿長安道

“绝无仅有”的燕王秦日纲

翻开太平天国的历史,就会发现燕王秦日纲是一个非常特殊而矛盾的个体,甚至可以说是在整个太平军中绝无仅有的,即“举足轻重”,又“可有可无”的人物。

当我们谈及太平天国时,诸如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名将,总是难以避免的会被提及,而燕王秦日纲,似乎成为了有点陌生、容易遗忘的名字。

但又正是这个经常被忽略的秦日纲,他的名字却总会在太平天国某些及其重要时刻,突然的、反复的闪现出来。

秦日纲1847年即带领2000多矿工加入“拜上帝教”,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元老级人物。

不仅资格老,如果按照金田起义时的两万人计算,秦日纲大约还是占一成原始股的大股东。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秦日纲还是唯一一个由“一把手”洪秀全亲自吸纳入会的核心高级干部。

其它如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等都是由南王冯云山招揽的教众。从这一层面来看,秦日纲可以说是整个太平天国最受天王信任与仰仗的将领。

所以按照资历、地位和与最高领导的亲密程度而言,燕王绝对是太平天国“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

而要说燕王“可有可无”,细细想来也并非污蔑之词。

首先,至少在定都天京之前,身居高位的秦日纲完全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唯一把永安的突围工作安排给他,仗还打得不太理想。

其次,客观的评价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首义五王,虽然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不得不说,基本上都属于那个时代惊才绝艳的人物。

而大体上与“五王”属于同一时期,地位也紧随“五王”之后的秦日纲,无论智谋、才情、胆略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甚至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这些天京事变之前,缺乏表现机会的后起之秀相比,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但恰恰是种种的“历史原因”和机缘巧合,让综合素质“泯然于众人”的秦日纲,在永安建制时,成为了位居天王洪秀全及杨秀清等首义五王之后,整个太平天王的“第七人”。

血战龙寮岭,燕王初登场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其历史上首座城市——永安,12月,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洪秀全论功行赏,核心骨干纷纷加官进爵,秦日纲获天官正丞相之职,位列二十四丞相之首,论地位,则紧随首义五王之后。

1852年4月,盘桓永安城长达半年之久的太平军意欲打出广西,挥师北上。

突围的部队由三部分组成,北王韦昌辉为前军,沿开路先锋罗大纲杀出的血路前进。

中军主力由洪秀全亲自坐镇,东王杨秀清和南王冯云山协助指挥,老弱妇孺、随军家属都置于中军庇护之下。

后军由西王萧朝贵指挥,而做为群臣之首的秦日纲,率领最精锐的两千太平军,负责最重要的殿后阻击任务。

天地会出身的虎贲将军罗大纲,很快破开清军把守的古苏冲,前队、中军得以顺利通过。

太平军连夜弃城而走,清军次日清晨炮轰永安外围水窦时发现已人去楼空,大惊之下,负责包围永安的向荣及乌兰泰立刻起兵衔尾急追,而秦日纲此时已占据古苏冲险要之地。

秦日纲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顽强防守,无奈清军攻势渐猛,并从两侧山岭攀爬而上,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冲击太平军。

秦日纲的殿后部队浴血奋战,损失惨重,为避免全军覆没,被迫向古苏冲内龙寮岭撤退。

谁知清军行动速度更快,早已抵达龙寮岭两侧山脊之上,后卫太平军仓促应战,不敌之下又撤向更深处的玉龙关。

要命的是此时玉龙关内尚有大批行动迟缓的老弱家属,因为清军追击速度实在太快,这些人没都还没来得及跟随大部队撤出。

玉龙关形似漏斗,秦日纲部队及一众手无寸铁的老弱家属被困关内,山脊之上,清军飞石如云、箭矢若雨,火炮更是劈头盖脸倾泻而下,太平军伤亡惨重,随即清军冲入关内,白刃搏杀之后,殿后部队及家属更是死伤无数。

关键时刻,已经撤出玉龙关的萧朝贵闻听秦日纲被围惨败,迅速率兵回援,拼死接应殿后部队杀出重围。

客观的评价秦日纲第一次独当一面的表现,虽然在萧朝贵的帮助下,勉强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而且清军在战役中也损失了数名总兵和4000人马

但血战龙寮岭,秦日纲殿后精锐损失大半,加上惨死的家属,损失也至少在2000人以上,而且若不是萧朝贵及时回援,恐有全军覆没之危。

这样的成绩,再结合日后其他太平军将领的战场表现,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褒奖之处。

绝无仅有的“燕王”封号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随即两面用兵,开始北伐和西征。

林凤祥的两万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陷于清军重围,情势危机之下,杨秀清安排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前往解救失败。

此时急需一位重量级将领前往才能稳定局面,但东王视北王、翼王为潜在竞争着,自然不愿二王出征立功。

位在翼王之后的“顶天侯”秦日纲,进入了东王的视野,而且杨秀清对待这次救援也十分重视,为激励秦日纲,加封其为“燕王”。

这样,秦日纲就成为定都天京以后第一位被赐王爵的太平天国将领,而且是还未出兵,就先赏赐王爵,这在太平天国前期,是绝无仅有的先例。

对比同时期另一位被封王的胡以晃,是在攻克皖北重镇庐州,并间接逼死了楚军创始人、太平军克星的悍将江忠源,才获封“豫王”。

另外,“齐、燕、秦、晋”等字在古代王爵体系当中,本身就是最尊贵的封号,我们熟知的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就是获封“燕王”。

“豫”指河南,“豫王”当然是希望胡以晃进取中原,而“燕”指燕京,意在希望秦日纲直趋燕京。

可以说在秦日纲出征救援北伐军之前,东王杨秀清是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厚望,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身负天国重任和“燕王”头衔无上荣光的秦日纲,率众北上,一路队伍不断扩充,达数万之众。

到事与愿违,当面6月,于安徽舒城与前来阻截的清提督秦定三激战十一日,最终太平军不敌退走。

被寄予厚望的秦日纲,面对救援行动失败,只是轻飘飘的对东王说了一句

北路妖兵甚多,兵单难往

随后仍在安庆镇守、并到池州各属邑去安民。

试问林凤祥北伐军两万人,便能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天津。

第一次救援北伐的曾立昌,也只有7500人,也打到离北伐军所在地阜城仅200里的临清。

而兵力数万的秦日纲,却只能勉强突破到舒城,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决心不坚,亦或两者皆而有之,就只有燕王自己清楚了。

兵败田家镇,秦日纲最大耻辱

北伐救援不利,可能是因为秦定三太过凶狠,可以说是秦日纲未尽全力,但不久之后的田家镇、半壁山之战,秦日纲却创造了他自己,甚至是整个太平天国最惨痛的失败。

1854年4月,西征军林绍璋湘潭大败,湘军随即由湘潭而岳州,经岳州到武汉,一路反扑,太平军节节败退,颓势不止。

惊闻西路军惨败的杨秀清,再次启用燕王秦日纲,并陈兵十万于长江重镇半壁山,希望能有效遏制湘军东进的势头。

湘军兵力仅有一万人,而秦日纲太平军十倍于敌,再没有“妖兵甚多”的借口可找,如果救援北伐事不关己,未尽全力尚且情有可原,而半壁山一旦失守,湘军将直逼太平天国长江第一重镇九江,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但就是在高度重视,且准备充分甚至是倾尽全力的情况下,秦日纲在田家镇、半壁山和黄梅连战三场,皆大败亏输,损兵数万、大小船只焚毁不计其数。

田家镇半壁山之败,彻底暴露了秦日纲指挥能力欠缺的弱点,损兵折将倒是其次,太平天国水师从此一蹶不振,若不是此后石达开于九江湖口取得决定性胜利,恐怕天京都将岌岌可危。

作为前敌主帅,战役总指挥的秦日纲,也因为此次惨败,而被盛怒之下的东王褫夺燕王之爵,并罚为奴三载。

人生巅峰之作

从万众瞩目的燕王沦落为奴,秦日纲的人生转瞬之间跌入低谷,虽然并非真正的奴隶,秦日纲以待罪之身仍然在前线指挥作战,但可想而知心情一定及其郁闷。

但正所谓否极泰来,1855年2月,上海小刀会起义被镇压,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率清军转攻镇江。镇江守将吴如孝虽顽强守御,但兵力单薄,形势日趋不利。

而天京卧榻之侧受清军江南、江北大营重兵围困,动弹不得,无暇分兵救援。

1856年初,兵力不足的东王杨秀清从上游湖北、江西、安徽等地调集重兵,令秦日纲率陈玉成、李秀成东援镇江。

历史再一次给了低谷中的秦日纲翻身的机会,而且为他配备了可以说是当时太平天国战力最强的两个助手——后来威名赫赫的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

吉尔杭阿将镇江围困日久,水泄不通,秦日纲意欲联合镇江守军,以内外夹击之势攻击清军,无奈作战计划无法传递。

正束手无策之际,陈玉成站了出来。

未及弱冠的陈玉成仅携数名死士,冒枪林弹雨,驾一叶孤舟星夜冲破清军防守,闯入镇江,将情报传递给城内守军。

遂有后来秦日纲大破吉尔杭阿,成功解救镇江之大功。

镇江大捷之后,秦日纲越战越勇,连破清军大小军营120余座,并于当年6月率新胜之师重夺扬州。

至此,经营了三年之久的江北大营被太平军一举摧毁,万余清军作鸟兽散。

随后秦日纲又一鼓作气,率陈玉成、李秀成等,由燕子矶南下,统兵六万直扑清军江南大营。

而石达开、曾锦谦亦带领军队从江西驰援,随后两路大军分东西两面夹击,合力攻破江南大营。

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天京外围的压迫和威胁终于解除,太平天国迎来了其军事史上最为辉煌的胜利,而秦日纲的声望也在这次著名的胜利后达到了顶峰。

洪杨内讧起杀机

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全胜时期,但此时的天京城内却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贪图享乐,身居内宫不理朝政,虽然是名义上的太平天国最高领袖,但实际上不过“虚位元首”而以。

此时,军权、政权、教权均归东王一人把持,大权在握的杨秀清开始在天京城内排除异己,打压同僚,培植党羽,为所欲为。

江南江北大营被破,杨秀清以为居功至伟,利令智昏之下,以其此前惯用的“天父附体”伎俩,向洪秀全索要万岁封号。

最终因为“逼封万岁”事件,点燃了与天王洪秀全之间隐藏多时的火药桶。

逼封万岁让洪秀全感到了危机和威胁,他不能容忍杨秀清挑战他神圣而唯一的帝王权威,于是密诏前线的北王韦昌辉带兵回京,诛杀杨秀清。

要说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开始就是山头林立,派系众多,此时最高层的洪杨内讧,如果秦日纲聪明一点,懂得明哲保身,就应该尽量的远离是非漩涡。

得密诏回京的韦昌辉,归途之中在金坛遇到秦日纲,邀其一同回京平叛。

天京事变的资料,由于历史原因已经散逸不全,杨秀清是否真有“逼封万岁”的举动、天王洪秀全有无密诏遣韦昌辉回京诛杨,这些细节历来都存在很多争议。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天京事变之前,作为核心领导的洪秀全和杨秀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无法弥补的嫌隙。

而无脑的秦日纲,本来可以置身事外,却因为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旦和韦昌辉共同回到天京,事态的发展和最终的结局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秦日纲能够左右和控制的了。

果然,回到天京的韦昌辉立刻成为了比杨秀清更可怕的魔鬼,失控的北王不仅将东王府阖府上下两千余人诛除殆尽,更是在天京城内掀起了一场清除东王余党的血腥屠杀。

而在这一系列疯狂的屠杀活动之中,秦日纲完全被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的韦昌辉所裹挟,无论愿不愿意,他都必须充当帮凶的角色。

天京事变的“炮灰”

直到丧心病狂的韦昌辉惹了一个不该惹的人物——翼王韦昌辉。

翼王闻听天京剧变,只带了数名亲信,连夜赶回天京调停,不料杀红眼的韦昌辉竟然连石达开也要一并除掉,幸得翼王机警,连夜搥城而走,返回安徽大本营。

双手沾满鲜血的韦昌辉早已失去理智,见石达开逃走,转而屠杀翼王满门,并派遣秦日纲带兵出城追杀石达开。

而在安庆前线的石达开得知阖府灭门,愤怒之下,尽起十万之兵,回师天京,扬言天王洪秀全若不诛除韦昌辉,将领兵攻城,武装“清君侧”。

韦昌辉大祸临头,巨大的压力之下仍准备放手一搏,这一次,他将屠刀对准了天王洪秀全。

1856年10月,韦昌辉带兵攻打天王府,无奈自身兵力有限,外加负责护卫天王府邸的女兵战斗力十分强悍,最终弑君失败,被洪秀全处以五马分尸极刑,并将其首级送往石达开除查验。

而另一边奉命追杀石达开的秦日纲,仅带兵追至西梁山。此时他得到情报,知京外太平军都起来声讨逆贼韦昌辉,石达开也集合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转移目标去攻击清军,希图以此转移注意力,从而避免祸事临身。

不得不说,秦日纲实在有些天真,试问天京的滔天罪行,怎么可能就这样不了了之?

如今韦昌辉大势已去,伏法被诛,天京城内尸骨成山,血债累累,作为韦昌辉的头号打手,含恨而来的石达开怎么会容得他逍遥法外?

1856年10月22日,在石达开的强烈要求之下,洪秀全虽有袒护之心,无奈大势难为,最终将秦日纲于天京处死并除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