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矩阵带动?短视频社交?Vlog?短视频转型的时机,或许还未到来
网视导读:2019年1月7日,百度官方宣布和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达成独家互动合作。
2019年1月15日,抖音在北京正式宣布升级私信功能,推出自己的独立视频社交产品多闪,这意味着抖音正式进军社交领域。
2019年1月22日,哔哩哔哩发起“一百个春节故事”的Vlog征稿活动。
这三个平台,正以不同的角度,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尤其对于被视为即将饱和的短视频市场,这些行为的影响更加深远。
但综合分析之下,却能发现,这些只不过算是探路。短视频转型的时机,或许还未成熟。
百度
全矩阵紧密合作,全面提升互动数据
2019年的春节,百度下了血本。对于他们如何与春晚达成合作,那是商业机密,我们无从得知。但从百度的公告和百度的实绩付出中,便可以看出百度对这一次活动的重视。
对于用户,这是一次持续时间超长的福利活动,春晚之前,便有四轮红包从1月28日到2月4日持续发了八天。当然,这也是一个有些复杂的福利活动。因为如果想要抢到更多的红包,在百度旗下app的矩阵中“跑来跑去”是不可避免的步骤。从手机百度、百度app、百度贴吧、百度网盘等国民软件,到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的百度短视频主力,最后则是宝宝知道、看多多等后续梯队,百度系产品的产品指数,在春节期间全部实现了爆发。
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度小满钱包,承担了这次百度春晚红包活动从实名认证、绑卡签约到提现的全流程。
从百度公布的官方APP数据来看,百度APP当天日活突破了3亿,相对于去年12月的数据是1.6亿,几乎是翻倍增长,对于百度APP来说,拉新效果显著。
今年春晚的观众大约有13亿左右,基本上整个中国的流量人口都在收看春晚,这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百度推出摇红包的互动环节,在摇红包的过程中,有较多APP的名字出现,需要进行下载,然后进行提现。
百度通过这次的机会告诉大家,我还有许多的内容产品,可以来使用,分配你们的碎片化时间。不过,即使再好的导流机会也只是基础,后期的留存更加关键,豪掷九亿,如果想要真正的有价值,还是要找对留存的门道。
那么接下去存在的问题依旧是百度平台能不能给用户提供好的内容,持续地为用户带来价值的提升,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当然,至少在短视频领域,百度在春节回冷后依旧拥有着相关计划。这项计划于百度宣布与春晚合作前便已经公布:3月份起,好看视频提供10亿专属分成奖金,全面向原创作者倾斜。“针对粉丝数5万+的优质视频创作者,好看视频将通过一对一专属服务、线上线下宣传资源、联合出品内容等方式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只是成果如何?这依旧需要观望。至少在春节后,各类app的指数较节前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这项计划能否像强心剂刺激数据才是令人期待的。
多闪
还是短视频?
形式不重要,社交才重要
截至2019年1月,抖音国内的日活跃用户数超过2.5亿,国内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已经成为国民级产品。用户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抖音用户在拍摄完视频后,会发送给自己的好友。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围绕抖音上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讨论。当然,这些分享由于种种限制,并不是很顺畅。
大量用户在抖音上看到优质的内容后,想与上面的人进行互动,除了私信、评论以外,并没有更多的社交渠道给他们沟通交流。加上抖音内容在某些传播渠道上受到制约,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坦言,“基于短视频,抖音上的用户正在产生新的社交需求,而这些需求,并没有很好地被满足。”
多闪的出现,正是对标了这种需求。
多闪参照了“故事功能”。在许多APP中,软件都引入了故事功能,国内熟悉的微博故事,国外软件也在做的ins故事、YouTube故事、Facebook故事……视频内容的功能,被镶嵌进APP当中,这增加了这些APP的内容丰富性。
毕竟,抖音的基因就是短视频,如果对内容进行创新,进入社交领域,如何取胜?过于偏重视频,则与现在毫无差别,而图文内容过多,更加接近微博或微信的成分构成,能够让它与老牌网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吗?
视频社交不一样,这是它们的自留地。同时,视频的模式区别于图文:图文社交注重效率沟通,视频社交偏向于娱乐消遣和场景再现。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巨头考虑视频社交,多是以填充或者修正的思维方式,将其嵌入其中,没有独立开发,形成头部效应。
不过,多闪如何区别于抖音的区别,还是在于短视频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如何区别于微信的熟人社交,也在于其中的“释放天性”。
毕竟,微信的熟人社交,随着微信的普及率已经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全部社会关系的交织点”。在社交密度增大的同时亲密关系反而被稀释。同时,每一个用户在面对不同的社交关系时往往有不同的自我呈现,当不同的自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人们的表达欲望就会降低,进而造成社交压力。而多闪在尝试打破亲密关系之间的疏远,同时也在尝试为用户创造一个无压力的分享环境。
字节跳动做产品的一贯逻辑是,迅速推出某一款产品,在市场中进行验证,如果成为爆款,就马上力推,否则就会否定掉,推出其他产品,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都是这么诞生并发展壮大的。
他们的理念的是:“独立产品不应该依靠什么其它的产品做起来,本身应该吸引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产品才能独立做大。”
但恐怕,这一次他们的如意算盘没有打通透。
曾经的抖音在2018年春节期间,增长了近3000万日活跃用户,超越了西瓜和火山,成为头条军团在短视频上的新旗舰,也是其最终成为短视频巨头的转折点之一。今年的抖音或许也是有意让多闪复制其去年的辉煌,于是选择了在春节前夕上线。
为此,多闪的好友聊天框里也设置了一个“发红包”的功能,这个功能的目的之一是拉新和刺激用户,展现的形式是:抖音组织网红参与活动,给多闪倒流。
但是,多闪还要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如何构建多闪中熟人的关系链以扩展用户?图文毕竟是交流的主要手段,如何培养用户使用视频进行社交的习惯?如何避免与抖音本体出现熟悉感或恶性竞争?尽管微信的“摇一摇”颇有恶名,但确实是熟人社交中隐藏的陌生人社交板块,多闪有这样使人从生人到熟人的用户交互与好友增长呢?
这些问题尚未解决,而将现在的多闪与抖音去年同期的指数曲线比,产品无疑已经失败了。整个春节期间,多闪的指数并没有任何的增长,甚至在平缓下降。
5G时代即将来临,短视频在2019年还会有更好的增长,但若多闪没有更多的招数起死回生,那么,无论是短视频、非短视频,社交还是社区,于多闪都不重要了,因为这都与它无关了。
Vlog
是风口,但也有风险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短视频市场接近饱和,Vlog这种虽然依旧非长视频但与抖音、快手不同的内容形式,将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这也是一个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内容模式,Video weblog,即视频博客,是博客的一类,Vlog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写其个人网志,上载与网友分享。
从记录生活上来说,它似乎与抖音、快手没什么区别。
抖音说“记录美好生活”,快手说“记录世界,记录你”,但事实上,这可能与微博和新浪博客的区别一样大。微博在改版后可以发布长文章,但更多人用它来追星或“哈哈哈”,而博客对个人生活的记录更加细腻,也会记录更多有关思考的内容。
BLOG的判定标准是:
快节奏的剪辑:快节奏的剪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趁观众的兴奋点还没有褪去的时候及时填补新的内容,这里的快节奏指的并非单纯速度上的快进;以慢衬快,静止的定焦镜头配合Zoom in特写的零碎镜头;匀速运动的画面,配合慢速,加速的画面;长镜头配合碎镜头等。
画质:高质量的画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清晰度、灯光、调色。
清晰的标识:标识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识别内容,是区分于路人视频的一个潜在门槛。
总体而言,判别视频是否为Vlog时,对个性化和精致度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
抖音、快手的专题中,往往可以利用跟风,大批量造就高热度视频,而Vlog却不能,它具有更加个人的色彩,难以被复制,或者说,某一位Vlogger的Vlog大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内容,也是Vlogger本身的魅力。
真实和人格化是Vlog作品最受瞩目的两个关键词。充满表演、同质化的抖音、快手变多了,那么强调真实和人格化的Vlog也愈发清流,逐渐受到关注。
一言概括之,Vlog像一支小小的“记录片”,只不过,片中的主角是Vlogger本人,整个Vlog讲述的是Vlogger的日常,故事是非虚构的,它不是短剧和表演,同时包含相对丰富的场景/转场。
这同时对Vlogger自身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生活热情、镜头表现力还是后期技术难度。
短视频更注重视频情节和内容,拍摄和剪辑手法上难度不高,一台手机一镜到底基本可解决,现在已经是“国民级”的用户参与度。
而Vlog则强调“转场”,讲求自然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对拍摄的设备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主流的Vlog拍摄设备基本去到索尼A7 II、Go Pro级别的相机和配备的稳定器,还得考虑无人机等升级装备,且Vlogger对镜头语言、时长、配乐、剪辑节奏都要把握得很好,每次剪辑耗费不少精力。
国内顶尖的Vlogger井越有提及过自己在创作时的常态:每期素材会有60G-70G,从中剪辑出5分钟的Vlog需要花6到10个小时,而且会在电脑剪辑软件中完成。
目前,国内主打Vlog的APP有一闪、VUE、小影、猫饼等,而在2018年底,微博、B站也纷纷开启了对于Vlog内容的重视,发起了相关“挑战”。去年年底,微博开启“Vlog主召集令”,今年年初,B站有“100个春节故事”。
但这样的设置,成功刺激到Vlog快速发展了吗?
并没有,Vlog的门槛使得它依旧只是风口,并且只能是缓慢上升期。
国内显然没有国外的DV机文化,所以Vlog更高要求的摄制成了门槛之一。这就像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支付还未等到信用卡成为霸主,便飞速流行起了网络支付。有关视频的内容也是一样。比起接触摄影机器、剪辑软件,一般人使用手机进行录像可能更早得多。
器材、技术是一点,Vlog不同质化的内容依旧是考验。由于Vlog记录的内容,相比较抖音、快手等内容,转折更加快速而内容于生活更加整体,如何寻找生活亮点作为Vlog内容,也是阻拦普通人进行Vlog而非短视频创作的阻力。
最后,Vlog变现的模式依旧是问题。
在国外,Vlogger们在YouTube上面发视频是可以拿到一定报酬的,他们的收入与其视频的观看量相关。另外,当他们的频道达到一定的粉丝量后,YouTube会给其视频插入广告,而且YouTube会与博主分享贴片广告的收入,这样的话,Vlogger凭借流量和广告就可获得可观的收入。
这个标准是:视频里的广告每点击1000次,YouTube平台就会分给博主3-5美元。也就是说,当博主的视频订阅量达到10万时,这个博主至少能从YouTube获得300美元的分成。
然而,国内的短视频发展尚未成熟,搞笑、八卦类短视频其实更受观众的喜爱,如果Vlogger知名度不高,是很难吸引素人来观看的,这样就没有流量。事实上,目前许多短视频APP中上传者获得的收入,往往是达到一定播放量后,获得补贴。
于是Vlogger前期“用爱发电”的特点愈发明显起来。在形成一定名气前,这些Vlogger不会因这制作过程繁琐的个人兴趣收到什么回报,视频变现能力弱。而成名后,这种变现能力也往往以接受广告商投资、赞助的形式出现。
可能对正在发展期,并不算稳定的腰部Vlogger,这种问题看起来更为严重。他们会因Vlog得到一定报酬,但不够稳定。如果观看量不够,得到广告商赞助的几率就会缩小,视频内少了广告的投放,Vlogger的收入就会减少。这些Vlogger有一定水平但这不一定稳定,面临是否成为专职人员的岔路,毕竟最后能不能稳定更新,成为足以靠Vlog自给自足的Vlogger还是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已成名Vlogger有何必要理由选择国内的平台?对于腰部作者,平台的扶植是十分有诱惑力的,但对已经有了名气和固定收入的头部Vlogger,如何吸引他们来到平台?在缺乏具有带动力的Vlogger时,平台如何吸引更多用户?
Vlog是显而易见的风口,但就像2013年的微视,或许还未到它火爆的最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