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全集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等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朓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余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
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之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虽则如此,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天宝四载(745年),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

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

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

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

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

十里届宾馆,征声匝妓筵。

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

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晚春卧病寄张八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

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

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

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

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

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入峡寄弟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大堤行寄万七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

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

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

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

远怀伫应接,卑位徒劳安。

白云日夕滞,沧海去来观。

故国眇天末,良朋在朝端。

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

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

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

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

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

不见少微星,星霜劳夜吟。

书怀贻京邑同好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还山贻湛法师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

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

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

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

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

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

送吴悦游韶阳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

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

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安能与斥鷃,决起但枪榆。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

幸值西风吹,得与故人会。

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

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

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

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

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

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江上别流人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宴包二融宅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

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

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

漆园有傲吏,惠好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襄阳公宅饮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寻香山湛上人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宿天台桐柏观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岘潭作

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

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

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

因谢陆内史,莼羹何足传。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

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

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

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

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

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

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万山潭作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

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

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

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

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

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

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洗然弟竹亭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山中逢道士云公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

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

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

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

问余涉风水,何处远行迈。

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

兹山夙所尚,安得问灵怪。

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

鸡鸣见日出,常觌仙人旆。

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

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

福庭长自然,华顶旧称最。

永此从之游,何当济所届。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伏枕旧游旷,笙簧劳梦思。

平生重交结,迨此令人疑。

冰室无暖气,炎云空赫曦。

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

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

夫子自南楚,缅怀嵩汝期。

顾予衡茅下,兼致禀物资。

脱分趋庭礼,殷勤伐木诗。

脱君车前鞅,设我园中葵。

斗酒须寒兴,明朝难重持。

白云先生王迥见访

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

有客款柴扉,自云巢居子。

居闲好芝朮,采药来城市。

家在鹿门山,常游涧泽水。

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

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

田园作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采樵作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早发渔浦潭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经七里滩

予奉垂堂诫,千金非所轻。

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五岳追向子,三湘吊屈平。

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

复闻严陵濑,乃在兹湍路。

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

彩翠相氛氲,别流乱奔注。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

猿饮石下潭,鸟还日边树。

观奇恨来晚,倚棹惜将暮。

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

岁暮海上作

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

南归阻雪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听郑五愔弹琴

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同张明府清镜叹

妾有盘龙镜,清光常昼发。

自从生尘埃,有若雾中月。

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

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

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示孟郊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

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

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

风吹沙海雪,渐作柳园春。

宛转随香骑,轻盈伴玉人。

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今日南归楚,双飞似入秦。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

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赠道士参寥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京还赠张维

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

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早朝非晚起,束带异抽簪。

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旧潭。

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毋校书

闻君息阴地,东郭柳林间。

左右瀍涧水,门庭缑氏山。

抱琴来取醉,垂钓坐乘闲。

归客莫相待,寻源殊未还。

九日龙沙作,寄刘大昚虚

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

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

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寄赵正字

正字芸香阁,幽人竹素园。

经过宛如昨,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愿忘言。

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余水共天。

渺瀰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作崔国辅诗)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上巳洛中寄王九迥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

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

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

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

移职自樊衍,芳声闻帝畿。

昔余卧林巷,载酒过柴扉。

松菊无时赏,乡园欲懒归。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

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

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

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

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帆,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

行至汝坟寄卢征君

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

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

曳曳半空里,明明五色分。

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

寄天台道士

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

焚香宿华顶,裛露采灵芝。

屡蹑莓苔滑,将寻汗漫期。

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

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

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

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

访人留后信,策蹇赴前程。

欲识离魂断,长空听雁声。

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弊庐在郭外,素产惟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重酬李少府见赠

养疾衡檐下,由来浩气真。

五行将禁火,十步任寻春。

致敬惟桑梓,邀欢即主人。

回看后凋色,青翠有松筠。

九日怀襄阳

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

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

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闲园怀苏子

林园虽少事,幽独自多违。

向夕开帘坐,庭阴落景微。

鸟过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感念同怀子,京华去不归。

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海园作

上国山河列,贤王邸第开。

故人分职去,潘令宠行来。

冠盖趋梁苑,江湘失楚材。

豫愁轩骑动,宾客散池台。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送张祥之房陵

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

日夕弄清浅,林湍逆上流。

山河据形胜,天地生豪酋。

君意在利往,知音期自投。

送吴宣从事

才有幕中士,宁无塞上勋。

汉兵将灭虏,王粲始从军。

旌旆边庭去,山川地脉分。

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

送桓子之郢成礼

闻君驰彩骑,躞蹀指南荆。

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

摽梅诗有赠,羔雁礼将行。

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

兄弟游吴国,庭闱恋楚关。

已多新岁感,更饯白眉还。

归泛西江水,离筵北固山。

乡园欲有赠,梅柳著先攀。

岘山饯房琯、崔宗之

贵贱平生隔,轩车是日来。

青阳一觏止,云路豁然开。

祖道衣冠列,分亭驿骑催。

方期九日聚,还待二星回。

送谢录事之越

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

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

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

仙书倘相示,予在此山陲。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送告八从军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

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

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送王五昆季省觐

公子恋庭闱,劳歌涉海涯。

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

斜日催乌鸟,清江照彩衣。

平生急难意,遥仰鶺鴒飞。

送崔遏

片玉来夸楚,治中作主人。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

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

送卢少府使入秦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余。

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

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

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

送袁十岭南寻弟

早闻牛渚咏,今见鶺鴒心。

羽翼嗟零落,悲鸣别故林。

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万里独飞去,南风迟尔音。

永嘉别张子容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

东京留别诸公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

送袁太祝尉豫章

何幸遇休明,观光来上京。

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

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

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

都下送辛大之鄂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

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

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送席大

惜尔怀其宝,迷邦倦客游。

江山历全楚,河洛越成周。

道路疲千里,乡园老一丘。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

送贾升主簿之荆府

奉使推能者,勤王不暂闲。

观风随按察,乘骑度荆关。

送别登何处,开筵旧岘山。

征轩明日远,空望郢门间。

送王大校书

导漾自嶓冢,东流为汉川。

维桑君有意,解缆我开筵。

云雨从兹别,林端意渺然。

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

游江西留别富阳裴、刘二少府

西上游江西,临流恨解携。

千山叠成嶂,万水泻为溪。

石浅流难溯,藤长险易跻。

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

广陵别薛八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

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

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

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

送洗然弟进士举

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

以吾一日长,念尔聚星稀。

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

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崔明府宅夜观妓

白日既云暮,朱颜亦已酡。

画堂初点烛,金幌半垂罗。

长袖平阳曲,新声子夜歌。

从来惯留客,兹夕为谁多。

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

侧听弦歌宰,文书游夏徒。

故园欣赏竹,为邑幸来苏。

华省曾联事,仙舟复与俱。

欲知临泛久,荷露渐成珠。

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一作卢象诗)

邑有弦歌宰,翔鸾狎野鸥。

眷言华省旧,暂拂海池游。

郁岛藏深竹,前溪对舞楼。

更闻书即事,云物是清秋。

宴荣二山池

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

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

山公来取醉,时唱接缡歌。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

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

喜逢金马客,同饮玉人杯。

舞鹤乘轩至,游鱼拥钓来。

座中殊未起,箫管莫相催。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寒夜张明府宅宴

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

香炭金炉暖,娇弦玉指清。

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

宴张别驾新斋

世业传珪组,江城佐股肱。

高斋征学问,虚薄滥先登。

讲论陪诸子,文章得旧朋。

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

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

寻天台山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中 古 日 本
和 其 他 亚 洲 国 家 文 学
处在汉文化辐射下的日本最初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从公元4世纪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汉文作为书写记录工具。直到“大化革新”后,情况才起了变化。645年,日本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次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令,史称“大化革新”,从此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化革新”以后,日本先后派出十三四批“遣唐使”,一次人数最多达数百人,向当时处在盛唐时代的中国学习和交流,并利用汉字的楷体和草体分别创造了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对促进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用片假名和平假名书写的日本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并流行,取代了最初用汉文写的典籍文本。从12世纪开始,日本天皇的权力被武士阶级篡夺,天皇实际上成了傀儡,掌权者是幕府—贵族。幕府豢养了大批武士,一直统治了近700年,直到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天皇重新执掌政权,日本才结束中世纪,走上西方式近代化道路。
第一节 “万首和歌之集”
日本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是诗歌总集《万叶集》,意为“万代之集”或“万首和歌之集”,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类似《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万叶集》收录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约4500首。“和歌”是日本诗歌的一种体裁,指日本古代除汉诗(用汉文写作的诗歌)以外的日本诗歌,即用五音句和七音句交错组成的韵文,这种格调称为“五七调”,类似中国五言、七言诗的句式,分长歌和短歌两种。短歌音律数有限,共31个音节,以5、7、5、7、7的方式排列;长歌以同样方式排列,其中5、7……可多次反复,长短不限。
《万叶集》一半以上的作者是无名氏,署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包括了全国各地各种身份的人,有天皇、贵族、僧侣、官吏、农民、渔民、士兵、乞丐、歌伎和行吟诗人等。编者相传是大伴家持(?—785)。但他可能只是众多编者中的一位,诗集在公元760年左右即已编成,后来又有人作了加工修订。
《万叶集》中的和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按题材可分为“相闻”、“挽歌”和“杂歌”三类。“相闻”,典出曹植《与吴季重书》一诗中“往来数相闻”一句,意为情感上的互相闻问,大都为男女之间的情歌,也有兄弟、朋友、长幼之间的酬唱之作。
妹与紫草鲜,安能不艳慕?
知是他人妻,犹能如此恋。
——天武天皇
山风吹竹叶,乱发杂然声。
吾已别吾妹,专心念妹情。
——柿本人麻吕
“挽歌”主要是为悼念死者所作,也有临终之作和后人追忆的作品。其内容有为皇室歌功颂德的,有哀叹贫病失意者流离死亡的,也有悼念家人亲友的。天武天皇之子大津皇子因谋反而被杀,临死前留下一首和歌:
磐余池水,
野鸭交鸣;
今日此景最后看,
再看此景期来生。
短短四句,写出了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从容。
除了上述两类外,其余的皆为杂歌,内容题材十分广泛,狩猎、旅行、游宴、自然风物、人世感怀、民间疾苦、社会变迁等均可入诗。《万叶集》中有不少“防人歌”,对当时日本统治者野蛮的兵役制表示了不满和愤怒,类似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兵车行》。
《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宝贵的历史和文学文献,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同时,它也是中日文化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影响的明证。它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借鉴了中国文学及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法,受到中国儒家及老庄思想的影响,还收入了一些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朝学习情形的诗歌。
第二节 “物语”与“幽情”
公元10世纪,日本出现了一位名叫紫式部(约978—1015)的女作家,她写下了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生活在日本平安朝中期,出身名门,早年丧母,自幼从父习汉学,通音律,文学修养颇深。25岁丧夫,自此携带幼女,开始了凄婉的孀居生活。后来被召入宫廷,当了侍奉天皇的文学女官。这段宫廷生活使她开阔了眼界,得以更具体了解皇室内部的倾轧及社会矛盾,写出了她的著名小说。
“物语”是在日本民间评话、中国六朝文学和隋唐传奇文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紫式部写下《源氏物语》之前,日本民间流传两种类型的物语:一种是创作物语,即传奇和虚构物语,以《竹取物语》为代表;另一种叫歌物语,即以和歌为主,散文为辅,以《伊势物语》为代表。
紫式部吸收了上述两种物语的各自优点,将诗文融为一体,写出了《源氏物语》这部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分为两部分,前41帖(回)主要写源氏放浪风流、升沉变迁的一生,从他出生一直写到死后。源氏是桐壶天皇的儿子,世称光君。其母因出身低微,虽受皇帝宠幸并有了儿子,却遭其他嫔妃嫉恨,在皇子三岁时即抑郁而死,皇子亦被贬为臣子,赐姓源氏,又称光源氏。
光源氏成人后,娶葵上为妻,但两人感情不和。源氏与父亲桐壶天皇的爱妃藤壶相恋私通,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天皇。桐壶天皇死后,藤壶悔恨痛苦,即削发为尼遁入空门。源氏在其父亲死后也失势了。两年后,冷泉即位,源氏在政治上又中兴,回京辅佐冷泉天皇,官至太政大臣。不久,葵上去世,源氏所爱的藤壶、紫上也相继死去。源氏的后妻与人私通,生下一子名为熏君,为小说后半部主人公。源氏因受上述种种不测事件打击,又感到老之将至,于是看破红尘,遁世出家,最后抑郁而死。
小说后半部(42帖以后)写熏君的故事。叙述他的少年生活及成人后对女性的追求和失意。熏君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源氏生活经历的一种复制,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也可看作一种现世的“报应”。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虽然后者比前者晚出几个世纪,并没有事实上的联系,但两书确有不少可比之处。小说中的光源氏有点类似贾宝玉。他才貌双全,无所不长,一生混在女人堆里,与许多女性发生了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对女性心理的描写精细入微,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与光源氏来往的女性形象,包括他的后母藤壶、藤壶的侄女紫上,还有空蝉、夕颜、末摘花、六条御息所等。作家以女性体贴入微的感受和笔触写出了这些女性同胞的悲惨遭遇和内心苦闷。
与贾宝玉相似的另一点是,光源氏最后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不过,《源氏物语》更加强调的是日本文学中特有的“幽情”及佛教的宿命论思想。按照一位日本学者的说法,“幽情”的基本精神是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本居宣长:《玉小栉》)。“幽情”观念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以下所引第41帖片段,讲述的是源氏晚年出家前的情形,可略见“幽情”之一斑:
天气渐热起来。源氏寻得一凉爽之地,安设一座,便独坐沉思起来。忽见池中莲花盛开,莲叶上露珠点点,顿想起“悲无尽兮泪如何,人身之泪何其多”的古歌,一时怅然若失,恍若跌入梦中,直至日暮时分。鸣蝉四起,格外热闹。夕阳之下霍麦花鲜美可爱。如此景致,一人独赏终是索然寡味,遂吟诗道:
“夏日孤寂苦,长天悲泣哀。鸣蝉苦知意,放声啼相伴。”此时流萤乱飞,不觉低首又赋诗:
“流萤思长夜,晚间发微明。愁情焚似火,不停燃我身。”又至七月初七乞巧日。今年迥然往昔,六条院内毫无管弦之声。源氏整日枯坐,痴迷沉沉,也无一侍女去看牛郎织女星相会鹊桥。天幕未启,源氏实难入睡,便独自起身,打开边门,自走廊门中眺望庭院:星空下,朝露繁闪,遂步至廊上,赋诗述怀:
“牵牛织女鹊桥会,何须我去徒操心?惟见闲庭重重露,感至泣下添泪痕。”
夏逝秋至,风声变得愈发凄厉起来。法事举办在即,自八月初始,众皆奔忙起来。源氏以忆旧度日,终于挨至紫姬周年忌辰。源氏暗叹:“怕日后惟有如此消磨岁月了。”法事正日,院内人皆吃素斋,那曼陀罗图便于今日供请。源氏照例做夜课。中将君端来一盆水,请他净手。源氏见其扇上题有一首诗,遂取来过目:
“无尽恋慕情,终年泪如雨。谁言忌辰满,悲哀已全消?”看罢,想了想,便在后面添诗一首:
“残身渐无多,悼亡身垂暮。惟余相思泪,如溢万顷波。”
至九月暮秋,源氏见园中菊花上覆着棉絮,便吟诗道:
“怀昔共护东篱菊,哀今秋露湿单衣。”
到了十月,阴雨连绵,一片昏蒙,源氏心境劣于旧时。怅望暮色,苍凉无比,不觉独自低吟:“十月年年时雨降,何尝如此湿青衫?”这时雁声鸣空,但见群雁振翅,飞渡而去。不禁心下羡慕,久久仰望,吟出诗句:
“幽梦何曾见,虚渺游魂飘。翱翔魔法使,引我觅行道。”此时,源氏感情异常脆弱,事无大小轻重,皆令他触景伤怀,思念亡人,无法慰解,只是在悲痛中度送岁月。
至十一月丰明节,宫中举行五节舞会。满朝文武欢呼雀跃,自不待言。夕雾大将的两公子被选为殿上童子,入宫时先来六条院参谒源氏。两人年龄相若,姿容皆甚俊美。他们由两个母舅头中将与藏人少将陪同而来,皆着白地青色花鸟纹样小忌衣,映衬下风姿更为潇洒清秀。源氏见其天真模样,顿然忆起年少时邂逅的筑紫五节舞姬。于是赋诗道:
“丰明筵宴今日盛,群臣进殿纷然忙。我身独困孤寂苦,日月空逝浑然忘。”今年终于隐忍,暂留尘世。但出家之期已经迫近,心绪不免更加忙乱。他思虑遁世前应有所安排,便寻出各种物品,按等级分赠各传文,聊为留念。他虽不明示此举真意,但其贴身侍女,皆瞧出其真正心思来。故岁暮之时,院内格外静寂,笼罩着悲伤之情。源氏整理物件时,积年情书突现眼前。觉得倘若遗留后世,教人看见甚为不妥,而毁弃又觉可惜,踌躇一阵,终究决定取出焚了为是。忽见须磨流放时所收情书中,紫夫人的信,专成一束。此乃他特意整理的。虽事已遥远,但至今笔墨犹新,这实可为“千年遗念”。忽又念及一旦脱离红尘,便不能再见之,遂令两三个亲信侍女,将其即刻毁弃于己前。即使普通信件,凡死者手迹,见了总有无限感慨。何况紫夫人遗墨,源氏一看,便两眼发花,不能视物,字迹也难以辨认,眼泪竟打湿了信纸。他怕侍女们看了笑话,自感羞愧,便将信推向一旁,自己吟诗道:
“旧侣西去登彼岸,不堪慕恋煎我怀。发售伤睹遗世迹,愁心复添怅叹深。”侍女们虽未将信展开来看,但从源氏那痴迷神情便知此乃紫夫人遗墨,因此皆悲伤不已。源氏回想紫夫人在世时,尽管两人近居,但写来的信却是如此凄婉。至今重见,更感悲痛,泪落如雨,竟无法控制。但念悲伤过甚,深恐别人嘲笑他女儿心肠,故不细看。却于一封长信末尾留下一诗:
“人去枉然存遗迹,不若随主同化烟。”遂令侍女将那情书拿去俱焚了。
从小说叙述艺术上看,《源氏物语》结构宏伟而叙述有条不紊,每一帖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同时又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长篇,类似中国的章回小说。小说采用了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形式,以散文叙事,诗歌抒情,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和谐,对发展物语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节 能剧与俳句
公元14世纪前后,日本的古典戏剧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能和狂言两种戏剧形式。能又叫能剧,是从农村酬神演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艺术,后来成为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为主的戏剧形式。狂言也是在民间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是一种以对白为主的独幕喜剧,有点类似当代中国的小品。狂言最初都是演员的即兴创作,后来逐渐成熟,产生了许多定了型的传统保留剧目,其脚本也由各个流派固定下来。到了室町时期(1338年始),狂言成了演出能剧时的附属物,即幕间狂言。
中古时代,在连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这就是俳句。俳句又叫俳偕,因其诙谐而得名。其特点是:形式短小,只有17个音,以5、7、5的形式排列,集中表现刹那间的感受;语言含蓄隽永,富于回味;经常使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一般认为,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俳句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对俳句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原先以滑稽突梯为主的、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意境美为主的风格,创造了既机智幽默又高雅本色的“蕉风”。他留下来的最著名的一首俳句是:
悠悠古池畔,寂寞蛙儿跳下岸,水声轻如幻。
一般来说,每首俳句都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季题(季语)、景题、情感、意境。这首诗中季题以青蛙为象征。古池,既是景题也是本诗的灵魂所在。古池水流不畅,有一种永恒的宁静。突然青蛙跳入,瞬间打破了万古的寂静,但马上又恢复了永久的宁静。这首诗显然受到了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思想的影响。
小林一茶(1763—1827)是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一生流浪,生活坎坷,但始终保持了一种东方式的超脱态度。据说他出门总要带一套茶具,无论多么艰苦的旅途中都要找地方坐下来摆开茶具,慢慢品味他的茶道。他写的俳句既富于人情味,又不失诙谐幽默。他特别喜欢写的题材是小孩子和小动物,在对这些弱者深深的同情下,透出一丝苦涩的自嘲:
到我这里来呀!无爹无娘的麻雀。
中古时代日本出现的另一类重要的文学形式是“浮世草子”。这是一种以表现市民生活情趣为内容的小说,也可称为市井小说,题材有反映商人阶层爱欲生活的“好色物”和记述武士生活的“武家物”等两类。代表作家是井原西鹤。他的市井小说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江户时代的商人生活和心理状态,体察生活细致深入,状物写情引人入胜,语言幽默、诙谐,艺术感染力较强。
与日本一样,朝鲜也是一个受到汉文化强烈影响的国家。公元9世纪,汉文文学兴盛,出现了以崔致远为代表的一批汉文学家。18—19世纪出现了一部反映市民阶级意识的小说《春香传》。小说的中心是艺妓春香和公子李梦龙之间的爱情故事。
越南在秦汉时代被纳入中国版图,经历了近千年的“北属时期”后,于公元10世纪建立了独立的吴朝,但其制度文物仍受到强大的北方邻国的影响。中古越南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攸。他曾出使中国,受到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金云翘传》的影响,将这部中国章回小说改为具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六八诗体的同名作品《金云翘传》,又称《断肠新声》。小说描写女主人公翠翘与书生金重的悲欢离合故事。
中古时代东南亚各国的文学处在汉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多重影响下。泰国出现了根据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史诗《拉马坚》,其中的神猴形象哈奴曼经过复杂的流传路线,辗转影响了中国沿海一带的哈奴曼—孙行者崇拜,并在中国明代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留下了明显痕迹。
其他东南亚各国文学也各有成就。
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500年,是世界历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欧洲人最早走出了中世纪,摆脱了神话巫术思维和非理性的宗教束缚,以理性为唯一主宰。他们创造的500年近代文明,塑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面貌,至今仍然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性的开端,却是以东方人的胜利为标志的。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历经了长久的围困后,终于落入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手中。惊恐万状的希腊学者抢救出古希腊手抄本,逃出被焚的城市,渡过亚德里亚海来到意大利。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正是他们随身携带的这些手抄本以及他们自身,连同随后在罗马废墟上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形成了整个欧洲对古希腊—罗马的崇拜之风,促成了近代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于是,现代性的大门首先为意大利人缓缓开启。

历代诗话: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明]俞弁撰《逸老堂诗话》

[清]贺贻孙:诗筏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清]杨际昌《国朝诗话》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清]沈德潜《说诗语》

[宋]吴聿《观林诗话》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

[宋]刘攽《中山诗话》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清]毛先舒《诗辩坻》

[宋]许顗《彦周诗话》

[清]冯班《答万季埜诗问》

[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宋]吴可《藏海诗话》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

[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

[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

[唐]崔融《新定诗格》

[唐]张为《诗人主客图》

[元]蒋正子《山房随笔》

[明]徐祯卿《谈艺录》

[宋]严羽《沧浪诗话》

[明]瞿佑《归田诗话》

[唐]王昌龄《诗格》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清]刘熙载《诗概》

[宋]张戒撰《岁寒堂诗话》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明]都穆《南濠诗话》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梁]钟嵘《诗品》

[清]周春《辽诗话》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元]杨载《诗法家数》

[唐]僧皎然《诗式》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钟嵘《诗品》校定本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

[清]尚镕《三家诗话》

[清]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

[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

[明]顾起纶《国雅品》

[清]袁枚《续诗品》

[元]范德机《诗学禁脔》

[唐]王睿《炙毂子诗格》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唐]徐衍《风骚要式》

中无甲子 寒尽不知年
(0)

相关推荐

  •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不同国家的文学也会不同的特色,阅读过日本文学作品的朋友一定知道它的魅力所在.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日本文学都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 ...

  • 诗海拾贝(22) 孟浩然诗精选(一)

    孟浩然诗精选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l ...

  • 桐山涟“故事将会加速发展”,从第4话开始正式在《真好啊!光源氏》中登场

    ▲ 由est em的漫画改编的电视剧<真好啊!光源氏>中扮演中将的桐山涟发表了相关评论. 在<源氏物语>中生活在雅世的平安贵族·光源氏,在世界观完全不同的现代出现了.自卑OL· ...

  • 40年了,“真正”的汉译《源氏物语》仍在等待中

    很少人想到,今年是<源氏物语>正式进入大陆的40周年纪念. 1974年,台湾译者林文月的全译本最早问世,当时未引入,因此前丰子恺在上世纪60年代已完成全译.据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 ...

  • 崔颢诗全集

    崔 颢 崔颢: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旧唐书·文苑传>云"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q ...

  • 写琴韵的诗句诗词,关于琴韵的古诗大全,描写琴韵的诗全集

    <即席用委顺听甘师琴韵>蒲寿宬 独抱琴声感岁年,冥搜趣外欲无弦. 广陵寂寂嵇生去,秋水幽幽鸣犊贤. 一点山泉岩窦雨,数声瑶佩泬寥天. 音徽千载何人会,愿和薰风殿阁前. <奉和门下相公 ...

  • 描写物理的诗词欣赏,有关物理的诗句古诗大全,关于物理的诗全集

    <新水令_乐道老来方>范康 乐道老来方知幼时非, 急省悟半途之际. 明明的添寿算, 暗暗的减容仪. 白发相催, 全不似少年日. [驻马听]日月如飞, 急急光阴如逝水: 去年今日, 看看故友 ...

  • 曹操诗全集

    曹操诗全集 气出唱(三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 ...

  • 晚唐诗人曹松诗全集,敬请赏析

    曹松简介曹松(828年-903年),晚唐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托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其一生忧怨,但热衷于功名,多次科举应试,直至昭宗 ...

  • 45句孟浩然诗,句句清淡,意境浑成,读了令人耳目清爽

    听唐诗宋词 Official Account 欢迎您 去听唐诗宋词 孟浩然是盛唐时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诗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诗风清淡自然, ...

  • 【收藏】陈寅恪诗全集

    .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 ...

  • 陈寅恪诗全集

    陈 寅  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 ...

  • 傅山系列01 《草书孟浩然诗》,纸本,纵...

    傅山系列01 <草书孟浩然诗>,纸本,纵28.2cm,横394.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为张钺书录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等诗十八首,全卷凡三接纸,共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