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艺评】顾建德/在河之洲写百年波澜 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

西南作家艺评

在河之洲写百年波澜  

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

——著名诗人刘仲先生及其创作评介

顾建德(四川)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每个时代,在那芸芸众生之中,都会有一个个英雄人杰脱颖而出,成为彼时代彪炳史册的丰碑。

而刘仲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堪称诗界英雄的平凡人物。他既是中国当代诗歌界唐杰诃德式的独战英雄,亦是一位历尽苦难饱经沧桑的市井凡人。

在茨威格的笔下,托尔斯泰有一双极具天赋、能够看透一切事物本质的照耀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处的深邃眼睛,而作为以智慧明爽著称的川人中的一员,刘仲先生无疑也有着这样的一双眼睛和这样的一副心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眼光和心胸,让他的诗歌显得博大深纳,似无穷的浪涛汩汩涌出无可遏止,成为了一段历史的最好存照,并放射出深沉、明亮的人文光辉。

刘仲祖籍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大井坝,出生于雁江区(原资阳县)伍隍镇,现居四川省资阳市,是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从20岁开始投身文学创作,199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艰辛的旅程》,这部诗集于2002年获得了四川省天府文学奖。经过30年的酝酿构思和艰苦写作,他于2011年出版发行了以家族历史为素材的长篇叙事诗《在河之洲》,这部恢宏史诗长达10万行100万字,创造了文人写作长诗的世界之最。2014年,刘仲出版了选集诗歌卷《原野 ·白云· 风》、选集散文卷《我的丘陵》、选集文论卷《大潮下的人文关怀》,并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进行初步总结。近年来,刘仲先生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发表大量诗歌、小说、剧本、文学评论、美学论文、戏剧论文、报告文学等。其中报告文学《大海的呼唤》被《求是杂志·红旗文摘》(2015年8月期)以《九曲河重生记》为题转载。史诗《在河之洲》出版后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美籍华人汤春梅博士在网络写下万字读书笔记,《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云南信息报》等纸媒分别报道,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网上点击率超70万。2014年,《在河之洲》斩获中国长诗《天铎奖》,被定位为“沉淀了一百年的个人史,家族史,时代和国家命运史的现实主义叙事史诗”。2016年,《在河之洲》入选《现代汉语史诗丛刊》再版。

英雄原出草莽  经伦砺自苦寒

刘仲的父亲刘鉴鑫是资中县孟塘镇一名长期浪迹江湖的漆匠,母亲罗芝兰则出身于雁江区伍隍镇一个秀才之家。1955年8月3日(农历)刘仲呱呱坠地。教过私塾的外公罗秀才早就给外孙准备好了《诗经》《唐诗》《四书五经》。当然,还有打手心的篾片和用于罚跪计时的细香。在后来的几年中,“揠苗助长”是老秀才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掸,也是他实际在做的事儿。他给小小年纪的外孙布置很多的作业,责打的时候下手也特别重。他宠爱孙子,不许别人碰。但他向孙子挥舞戒尺的时候也不许别人劝阻,谁劝就打谁。国学古文和忠孝廉耻从刘仲牙牙学语时就开始灌输,残酷的训练令刘仲童年痛苦不堪,同时也让他记忆力超群。

外公死了,父亲被抓了,“四清运动”又开始了,生存危机和政治歧视接踵而至。母亲罗芝兰靠打小工每天挣八毛钱养活全家五口,刘仲则成了社会嫌弃的“狗崽子”。这种歧视与其说是一夜间形成,不如说是历史粪坑里沼气的一次小小爆发。绝对平均、绝对平庸、绝对守本分、绝对不许个人追求富裕自由生活是社会的主流,此种政治生态环境下的生命生存状态可想而知。

小小年纪就历经艰难坎坷和人情冷暖,刘仲渐渐开始懂事。他去垃圾坑捡破烂、去场镇外的坟地荒坡割牛草、去十几里外的乡办糖厂捡煤渣、去农业社收获过的坡地捡残粮,不惧暑寒饥饿,不畏路途遥远,不怕呵斥驱赶,不睬羞辱咒骂,千方百计挣个三毛两毛补贴家用。平常委屈尚能忍受,只有那些伤心剜骨的恶作剧才会激起他歇斯底里的反抗。有一次他发现同学们看自己的时候目光异常,脱下衣服一看:背后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劳改队长”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赫然在目。他气疯了,扑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一场飞蛾扑火招致了群殴,他满脸是血,受到校方警告。从此,“对抗无产阶级专政”的“劳改犯的儿子”更加“恶名”远播。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了。资阳伍隍中学一位在旧社会当过法官的教师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关进牛棚。家人为了生存,只好搬出藏书当废纸卖:精装本,两分钱一本。刘仲用捡垃圾卖废品得来的钱买到了尼赫鲁《印度的发现》、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任继愈《基督教史》以及史学专著《古代的东方》。这个被时代狂飙遗弃的少年,用阅读来麻醉绝望痛苦的心,五彩缤纷的知识海洋让他流连忘返。武斗期间,伍隍中学一栋旧式教学楼成了火力点。一个不怕死的往届生开来拖拉机,用几天时间把学校近百年的藏书搬了个干淨。刘仲从他那里弄到了大量苏俄及欧美文学书籍。因从小蒙受外公的国学教育,繁体字和竖排版都对他不构成阅读障碍。这些书让他知道了天外的世界。他有吃饭时看书的习惯。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菲尔丁的《大伟人维尔德·江奈生先生传》、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常常让他喷饭捶胸,笑出了眼泪。

街坊邻居中有位历史教师,去世后留下一大堆书籍由他打草席的三嫂保管。刘仲每天前去讲几段《五虎平南》、《施公案》、《剑仙侠客传》之类故事,换得借阅藏书的机会。这是一些从民国初年到60年代的高校文史哲教材,非常及时地滋养了一个未来诗人饥渴的心灵。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冷得出奇,刘仲借得一本叫《海鸥》的苏联小说,还书期限是两天。为此他熬了两个通宵,在止不住的哆嗦和咳嗽中,看完了女主人公卡佳的命运。后来有人还给他找来一本发黄的竖排本繁体字旧书,是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刘仲经常向朋友提到这本书,说吴运铎是自己一生的榜样。这榜样让他成了一个看似“不正常”的人——一个被英雄主义洗了脑的天真汉。佛家讲因果报应,凡事都有缘由:刘仲自命不凡悲天悯人的儒生品质、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和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一身江湖气和认死理的倔脾气,无不是他祖辈父辈及艰难时空环境造就的结果和延伸。

乡野结缘缪斯  矢志坚守创作

1971年,刘仲初中毕业后,在一个心仪自己多年的邻家女孩的鼓励下,他自告奋勇到石坝儿大队当了一名知青农民。而那位邻家女孩,在和他苦恋近十年后,成了他的妻子。

下乡之初,刘仲暂时摆脱了“劳改犯的儿子”的身份,还有了“毛主席派来的知识青年”的光环,他开始憧憬辽阔的蓝天,陶醉于温馨的爱情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动之余,笔记本上留下了他呢喃的诗句:“当浓雾散去的时候,天边闪动着黎明的曙光。槐花的芳香陶醉了我呵,晨风吹得花飘荡……”这些诗现在看来,当然是如白开水般肤浅稚拙,但这是这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年青人第一次写诗,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天天诗兴大发,没事就在纸上、墙上甚至地上写写画画,而未婚妻就成了他的第一个忠实读者。

“劳改犯的儿子”写“诗”,这是一件新闻,更是公社革委会某些人眼里的“政治事件”。他受到了警告,并被否定了当民兵的资格。一天,刘仲出工去了,区上清查“三坏四旧”工作队对他的房间进行了突然袭击,查抄了他珍藏的刘复译的歌剧《茶花女》和郭沫若译的《浮士德》,并留下话,说他的思想动态始终在政府的掌握之中,要他时刻想着无产阶级专政是强大的,像他这种人要在社会出人头地是痴心妄想。刘仲十分痛苦,但他没有把这些写进自己的诗行。他劝慰自己与其和这些丑恶现象生气,徒劳地悲愤,不如忽略它,走自己的路,埋头搞自己的创作。

伍隍区文艺宣传队成员大多是知青,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次聚会,刘仲对招工回城镇之类的平庸理想的不屑,引起了众怒。大家纷纷指责他的自负和狂妄。宣传队领导、前造反派笔杆子陈庆刚发现了他。通过一次竟夕长谈,这位年长刘仲十年的失意诗人政治家,觉得自己有了文学知音。刘仲的口才和超强的记忆力被看作“天才”。然而,当刘仲拿出自己并不成熟的作品后,他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失望。但刘仲没有气馁,他认定自己找到了文学老师,坚信只要为着理想刻苦学习,今后必成大器。

1977年,刘仲进入伍隍运输社成了一名扛大包拉架车的装卸工。不久,他因不愿帮帮领导写整人材料,被放逐到沱江边一个小镇,当了半失业的码头装卸工。年底的全县文艺调演,县文化馆从节目单创作人员署名中发现了他,发表了他的作品,为他评奖,还多次安排他参加采风创作活动。

此后二十多年里,刘仲当过油漆匠、开过百货店、餐馆、火锅店、家具厂、当过卡车主,从事过法律服务工作,而且上过蓝天、见过雪山、草原、大漠和海洋,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将所见所闻写进诗歌,先读给大家听,然后结集出版。诗集《艰辛的旅程》1993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西方颓废派的摹仿者在中国正大行其道,刘仲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合时宜,诗集出版后反响平平。直到九年后的2002年,才获得由四川省文联颁发的《古马杯·天府文学奖》。

当刘仲凭着一股雄心和牛劲,矢志埋首文学创作的时候,家庭的担子就落在了妻子吴琼芝的身上。在长达一、二十年的寒来暑往里,这个瘦弱的小女人用微薄的工资养活着诗人丈夫和还是学生的儿子。1997年5月,《四川日报》上一篇题为《一个痴撑诗人的女人》的配图深度报道,让吴琼芝一夜间成了“名人”,也让刘仲陷入了窘境:堂堂男子汉让妻子养家,真是羞愧难当。但这时《在河之洲》正写得顺手,他不能放下。刘仲认为只有坚持下去,横下一条心完成这部巨著才是对妻子最好的报答。

在刘仲的一生中,他以真情对待诗歌,以真心对待朋友,结识了很多赏识和爱戴他的好朋友。这些人,有的在他受到歧视的时候出面维护他的尊严;有的在他生活困难之时慷慨解囊,帮他度过难关;有的做他的文学老师和批评家,助他成长;有的用各种方式为他解除后顾之忧。大家把刘仲看作他们的代言人,把刘仲的诗歌看作自己想写而未写出的作品。刘仲极其珍视友谊,把回忆录《我的丘陵》中的有关章节命名为“友谊的翅膀载我飞上蓝天”。在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刘仲的诗歌创作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开出了芳香的繁花,结出了甜蜜的硕果。

经年穷通扪索  一朝旷著分娩

文革结束后,刘仲就开始酝酿创作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史诗。为此,他大量研读各类文学书籍告别是国内外诗歌,收集素材,并记录父辈口述的历史。1979年,当他从运输社停薪留职出来干个体油漆工后,正式开始以家族为原型创作史诗《在河之洲》,这一写就是30年。

2011年6月,在中共资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长篇叙事诗《在河之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通过互联网传播,在海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身居纽约长岛的美籍华人汤春梅博士在网络连续3个月读完全诗,并写下万字读书笔记,高度评价《在河之洲》的艺术价值。2012年5月,中共资阳市委宣传部为刘仲举办了首次研讨会,《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云南信息报》分别报道,称其为中国个人创作最长单体诗,消息震响全国。2014年底,在同全球华文大体量长诗同台竞技中,《在河之洲》斩获长诗《天铎奖》,引发文坛强烈关注。2015年4月,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著名作家、评论家邱华栋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评论家霍俊明前往资阳出席《在河之洲》第二次研讨会,给予“闪耀着黄金般的光芒、一幅历史的精神肖像、一册温暖时间的经文”的高度评价,称其“令人震惊、不可思议、难以想象”。一个世纪来,中国诗歌界一直在呼唤黄钟大吕,现在,作为“国之重器”,中国规模空前的大型现实主义史诗来了!

这部字数超过小说文体的“四大名著”,以“序诗”加十一卷“正文”构成的成书重达五斤的史诗巨著,历时30年才告完成。它是在刘仲贯穿一生的坎坷命运的笼罩下,在艰难的生存状态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废寝忘食,熬更度夜,前后披阅三十载,增删上百次,方得以大功告成。这对于一个重视物质远远超过重视精神的时代,对于一个长期穷愁潦倒、并且受糖尿病折磨的诗人来说,其创作的辛苦程度、付出的心血汗水、承受的种种压力,一点也不亚于18世纪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同样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经年辛苦不寻常”。

这部史诗性巨著,以诗歌叙事为主要手段,通过众多人物复杂命运的铺叙,艺术重构了川中丘陵的百年时空。历史的沉思、哲学的思辨、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塑造在诗歌中交错辉映、汪洋恣意,并以无与伦比的精彩故事呈现给我们,宛如宏阔的大江滚滚东去,令人震撼不已。屈原的忧国忧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沉重现实都在史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部史诗性巨著,涉及人物和历史事件众多,包容着大量的各门知识、各类概念和生发于每个时代的新鲜价值观念,其信息量之大,知识量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语言上,既显现出新诗的自由运行和挥洒自如特征,又呈现出古典凝练的写意色彩、画面感和奔流的气韵,四川资中、资阳一带的方言的大量运用,更川人倍感亲切。为帮助外地人阅读,诗歌还在每页下面加了大量的注释。

无疑,《在河之洲》不仅在体量上成了中国和世界诗歌界的巨无霸,而且在艺术造谐和思想境界上,它也以卓然的高度,巍然挺立于中国新诗的潮头。与那些无病呻吟或满足于模仿西方诗歌形式的肤浅之作相比,《在河之洲》的大气、厚重、深沉、丰美、独特,实在值得对诗歌。对文学有兴趣的朋友们详细品读,慢慢深味之。

任尔诗坛纷纭  我自独持卓见

刘仲生就一双慧眼和一颗诗心,而且有外祖父从小的严酷训练。但从文学创作来讲,他并不是一个从小就能七步成诗的超绝天才。他的成功,主要源于后天的刻苦努力。他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也是一个卓尔不凡、极富个性的诗人,更是一个敢于挑战群伦、勇于坚持自我的理想主义英雄。

刘仲的卓尔不凡,表现在以金钱为价值高标的商品社会里,在诗歌越来越曲高和寡、拥趸日稀的年代里,他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且一以贯之。尤其让人惊叹的是,为了给世界留下一点有意义的精神产品,为了实现让中国诗歌雄立世界的梦想,他居然可以一度时期把事业放弃然后潜心创作,这在当下的社会里,岂止是难能可贵,简直是稀世罕人。当然,为此他也让家庭和妻儿受了很多的苦,给自己的内心增加了很多的欠疚。

刘仲的卓尔不凡,表现在他是一个拥有深刻思想、真挚情感和大义人格的真正诗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为稻粮谋之写字匠人或文坛吹鼓手。刘卓的很多诗,其珍贵价值不仅体现在丰美汪洋的语言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深刻的思想理念上。一个没有独立见解和道义感的文人,哪怕其文字再华美精伦,也最多在宋玉之流以下。在思想上、在认知上、在人格上、在个人品性上,刘仲是这个时代大写的人,是真正富有个性魅力的文人,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诗人。

刘仲的卓尔不凡,还体现在他敢于逆风而行,舌战群儒,提出和捍卫中国现代诗歌的有价值的道统。众所周知,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虽然思想解放运动让为政治歌功颂德的功利主义诗歌走到了尽头,但随着存在主义、直觉主义、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涌入,空泛的集体主义被极端个人主义所取代;明快优美的民族诗歌语言被朦胧晦涩的散文体词句所取代;崇高和静穆被内窥和自我玩味所取代;对生活的赤诚被梦呓和天马行空的神的感觉所取代;人性包容天地万物之爱及人类生活的本质被瞬间的“此在”切片所取代。为此中国当代诗歌不但在商品社会的冲击下渐趋市侩或日益式微,而且很多人的创作走向了怪异晦涩,此时,诗已失去了千年之美,变得面目全非。古人诗歌中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满口留香”的绝美感受一去不复返。这是刘仲绝不愿看到的,他要如唐吉诃德一般挺身而出,奋力捍卫中国诗歌的经典传统。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虽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并没有停止呐喊,而是在努力创作的同时,拿起扫帚走进诗歌的奥吉亚斯牛圈,开始了有力有为的文学批评生涯。

放眼未来心雄  意系乡梓情长

在严肃的诗歌和文学创作被商品社会和严酷的文化环境冲击得近乎百花凋零的当下,刘仲以花甲之年,对中国诗歌的未来仍抱有绝大的信心。因为他坚信人类的永续发展,坚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人终究要回归精神高地,中国终究要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中国诗歌终究会重新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就象物质高度发达的西方,那儿仍充满着诗歌、小说、散文、音乐,随处可见阅读、写作和欣赏精神产品的人们。

刘仲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继续创作出一批诗歌力作,同时希望能为家乡的文学发展和诗歌创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人。他有一个愿望,就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党校或培训班为平台,从200名中学语文教师或文秘工作者中,培养出10名能在国家级刊物上立足的文学人才,他把这视为自己余生的责任。

刘仲先生祖籍资中,出生在资阳,求学、就职、成长在资中、资阳一带,他对四川特别是资中、资阳这两处家乡怀着特别浓烈的情感。他希望深度开发《在河之洲》这部以资中、资阳为生活原型的人文性极强的作品,在家乡建设“史诗之城文化产业园”,配套建设一系列文化古镇、文学馆、民俗博物馆、主题公园、休闲广场、历史文化建筑群落、特色种养殖基地等,将其打造成融旅游、休闲、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发展新地标,从而为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做一份贡献,出一份心力。

“在河之洲,写意百年波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就是刘仲先生,他不仅是缪斯的宠儿,是严肃的文人,更是目光穿越时空的思想者,是捍卫中国当代诗歌尊严、倡导诗歌创作正道的诗界英雄。也正因为如此,他不愧为我们资中、资阳乃至整个巴蜀大地的骄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河之洲》完全符合国家当下正在呼唤的与时代和历史相匹配的文学重器——民族“新史诗”。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顾建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诗人,词人,文艺评论家。《西南作家》杂志编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