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 · 尘世便是天堂
陶渊明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有一个比自己更了解幸福奥秘的人,便前去拜访:
这是一个贫穷到一个月只能吃上九次饭的人,衣服也很破,但他的气色非常的好。这才是陶渊明所羡慕的。他清早渡河翻山去见这个人,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请饥肠辘辘的他吃饭,诗里没说,只说抚琴给他听了。陶渊明很高兴,表示要留下来陪他住到天冷了再回去。他们所提倡的并不是贫穷,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幸福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富有只会让你更不幸福。
对这样的人来说,死亡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陶渊明写过《自祭文》,甚至写诗调侃自己的葬礼:
他说,亲戚们或许还会悲伤一阵子,而其他的人在返回的路上就已经唱起歌来了,死亡其实没什么,无非是和山川融为了一体而已。他其实一直在消除自己的存在感,一直在尝试着和土地融为一体,所以他创造了一种属于他个人的文学美,后人再难从文字上模仿,除非也像他那样的去生活。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他甚至已经知道人生和梦没什么两样,本质是空无的,都是幻象而已。为什么今生他就已经活在天堂里了,因为他在梦中就知道了这是一场梦,他在梦里醒了过来,醒来了的人是不会因为梦而痛苦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一个真正的觉者。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觉悟?他自称是古圣贤的门徒:“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在这篇传记里,他模拟一个旁人的口气写他自己——一个每天以享受时光为业的人是需要给自己制造一些游戏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知名姓的一个人,以屋旁的五棵柳树做他的名字,他笔下的自己果然是上古圣贤之风。又说这位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连读书都不求甚解,偶尔写文章让自己开开心,如是而已,然后自问,这难道是古圣贤的门徒吗?
他的诗歌里也有伤感的情绪,但这些伤感是温润而诗意的,仿佛被写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消散了。陶渊明对自己很慈悲,他不会为难自己,一个人不逼迫别人容易,不逼迫自己很难。只要还没有放下对自己的暴力,就一定会找别人的麻烦,陶渊明不找别人的麻烦,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虽然诗名责子,其慈祥之态跃然纸上,可见他并不介意孩子们的懒惰和愚钝。最后他的结论是,既然这是老天爷的意思,那我只管喝酒就好了。在他的诗里,提到最多的就是喝酒,好像他每天都在喝酒。酒后写诗也是他的习惯。他不像别的诗人,酒并没有将他的文学风格引向狂放和臆想,反而让他与真实的生活贴得更近,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愿意相信他写的《桃花源记》是真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个渔人沿着桃花林间的水路走到尽头,误入了一个山中小洞,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后人效仿写桃源这个题材的很多,大多写的是神仙之事,原版则是真实的世界,渔人所见的是一个平静和谐的理想社会。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黑暗的时期,在他的诗里却几乎看不到对政治的批评,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也只是隐喻。桃源中人为了躲避秦朝的乱世来到这里,再没有出去过。这是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提倡的是《道德经》里所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陶渊明算不上是个儒家,因为他对改造社会没有兴趣。他是出世的,提倡的是回归本真和淳朴,所以桃源中人对闯入者的叮嘱是不要跟外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夫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将这件事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去找却没有找到。后来又有一个叫刘子骥的去找,也没有找到。明知道里面的人不想让外人知道,却偏要去找,这种行为实在算不上高尚,陶渊明却特意说此人是“高尚士也”。
后文更有些奇怪,按理说没找到就无后话了,偏偏多了一句不相干的,说这个人很快就病死了。这里头隐藏着陶渊明的态度,显然他不赞同这种行为,他也许不认为高尚一定是个好东西,因为一个真正有道的人不会往生命里附加多余的东西,哪怕是高尚。
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寻找桃花源,南方有很多以桃花源命名的景点。桃花源没有找到,这是最好的结局。桃花源只能是一个梦,陶渊明不会亲手打碎这个梦。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我们世世代代最熟悉,最喜闻乐见的一个故事。
今天的人知道陶渊明,多是因为这篇文章,对于他诗里的现实人生,大家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其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并不在世外,而是在他真实的人生里。他一定知道这个奥秘:一个不能将今生活成天堂的人,又如何能去到另一个天堂,就算去了,他依然会将天堂活成地狱。
刘希彦老师元旦古诗词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