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 · 尘世便是天堂

文:刘希彦

陶渊明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有一个比自己更了解幸福奥秘的人,便前去拜访: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拟古》

这是一个贫穷到一个月只能吃上九次饭的人,衣服也很破,但他的气色非常的好。这才是陶渊明所羡慕的。他清早渡河翻山去见这个人,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请饥肠辘辘的他吃饭,诗里没说,只说抚琴给他听了。陶渊明很高兴,表示要留下来陪他住到天冷了再回去。他们所提倡的并不是贫穷,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幸福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富有只会让你更不幸福。

对这样的人来说,死亡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陶渊明写过《自祭文》,甚至写诗调侃自己的葬礼: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节选》

他说,亲戚们或许还会悲伤一阵子,而其他的人在返回的路上就已经唱起歌来了,死亡其实没什么,无非是和山川融为了一体而已。他其实一直在消除自己的存在感,一直在尝试着和土地融为一体,所以他创造了一种属于他个人的文学美,后人再难从文字上模仿,除非也像他那样的去生活。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他甚至已经知道人生和梦没什么两样,本质是空无的,都是幻象而已。为什么今生他就已经活在天堂里了,因为他在梦中就知道了这是一场梦,他在梦里醒了过来,醒来了的人是不会因为梦而痛苦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一个真正的觉者。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觉悟?他自称是古圣贤的门徒:“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在这篇传记里,他模拟一个旁人的口气写他自己——一个每天以享受时光为业的人是需要给自己制造一些游戏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知名姓的一个人,以屋旁的五棵柳树做他的名字,他笔下的自己果然是上古圣贤之风。又说这位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连读书都不求甚解,偶尔写文章让自己开开心,如是而已,然后自问,这难道是古圣贤的门徒吗?

他的诗歌里也有伤感的情绪,但这些伤感是温润而诗意的,仿佛被写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消散了。陶渊明对自己很慈悲,他不会为难自己,一个人不逼迫别人容易,不逼迫自己很难。只要还没有放下对自己的暴力,就一定会找别人的麻烦,陶渊明不找别人的麻烦,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责子》

虽然诗名责子,其慈祥之态跃然纸上,可见他并不介意孩子们的懒惰和愚钝。最后他的结论是,既然这是老天爷的意思,那我只管喝酒就好了。在他的诗里,提到最多的就是喝酒,好像他每天都在喝酒。酒后写诗也是他的习惯。他不像别的诗人,酒并没有将他的文学风格引向狂放和臆想,反而让他与真实的生活贴得更近,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愿意相信他写的《桃花源记》是真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个渔人沿着桃花林间的水路走到尽头,误入了一个山中小洞,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后人效仿写桃源这个题材的很多,大多写的是神仙之事,原版则是真实的世界,渔人所见的是一个平静和谐的理想社会。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黑暗的时期,在他的诗里却几乎看不到对政治的批评,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也只是隐喻。桃源中人为了躲避秦朝的乱世来到这里,再没有出去过。这是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提倡的是《道德经》里所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陶渊明算不上是个儒家,因为他对改造社会没有兴趣。他是出世的,提倡的是回归本真和淳朴,所以桃源中人对闯入者的叮嘱是不要跟外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夫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将这件事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去找却没有找到。后来又有一个叫刘子骥的去找,也没有找到。明知道里面的人不想让外人知道,却偏要去找,这种行为实在算不上高尚,陶渊明却特意说此人是“高尚士也”。

后文更有些奇怪,按理说没找到就无后话了,偏偏多了一句不相干的,说这个人很快就病死了。这里头隐藏着陶渊明的态度,显然他不赞同这种行为,他也许不认为高尚一定是个好东西,因为一个真正有道的人不会往生命里附加多余的东西,哪怕是高尚。

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寻找桃花源,南方有很多以桃花源命名的景点。桃花源没有找到,这是最好的结局。桃花源只能是一个梦,陶渊明不会亲手打碎这个梦。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我们世世代代最熟悉,最喜闻乐见的一个故事。

今天的人知道陶渊明,多是因为这篇文章,对于他诗里的现实人生,大家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其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并不在世外,而是在他真实的人生里。他一定知道这个奥秘:一个不能将今生活成天堂的人,又如何能去到另一个天堂,就算去了,他依然会将天堂活成地狱。

刘希彦老师元旦古诗词讲座现场

(0)

相关推荐

  • ​桃花源间 | 四周年庆现代诗助兴作品展示

    关 注 我 们 桃花源间文学社 桃花源间四周年庆现代诗助兴作品展示 编辑:霞满天 四 周 年 新桃花源记 文/禾秀 一个婴儿从襁褓走向人群 四年 足够它眼神明媚,口齿清楚 可明确说不,可直接说爱 它乳 ...

  • 陶渊明最隐居的一首小诗,藏着中国人1600多年的向往

    点击上方关注国粹君的"视频号" 鸥鹭忘机 管平湖 - 古琴 <饮酒 · 其五>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

  • 春暖花开,桃源何处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疫情中的春天,仍然如期而至.走出蜗居,放眼春晖下的山川大地,处处洋溢着绿色生命的气息. 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桃花.走进南山上的桃林,桃花美景让人迷醉,桃花四溢的香气,随着暖风弥漫在空气 ...

  • 完全变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世外桃源”居然是个恐怖之地?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的一位非常著名诗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很多都是表达他自己的理想和他对生活的态度.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我们都知道有许多,我们也从小就学习过很多他写的诗,他的诗大多数表 ...

  • 陶渊明 & 仇英 | 桃花源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 ...

  • 徐文兵/刘希彦/余浩:我们不是反对你吃水果,而是阻止你毁掉身体!

    中医似乎总在跟"现代医学"唱反调.余浩每天看病后都要交代病人不要吃水果,这些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常问为什么呢?徐文兵坚决反对为了减肥.美容.长寿等各种目的"每天一个苹果& ...

  • 刘希彦:两把钥匙打开一切疾病的锁

    病例 吃出来的病 我曾经治过一个浑身皮肤瘙痒的病人,特别是到了冬天,她的病情更加严重.经过辨证,她是阳明里热,肠胃里头不干净,是典型的阳明证. 这个病辨证不难,只是治疗后,病情反反复复,不能彻底痊愈. ...

  • 肥胖的原因以及中医的减肥方法(by 刘希彦) | 中医学习笔记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路人雷,六月伴侣没,七月被晒黑,八月待室内,九月更加肥!十月相亲累,十一月没人陪,十二月无三围,一月更悲催,二月不知谁." 这是很流行一首打油诗~ 相 ...

  • 生大病的多了!刘希彦:万病出表皆是好事

    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似乎与此有差距:时下肿瘤类.器官衰竭类.心血管类.中风类的大病越来越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且呈年轻化趋势. ...

  • 刘希彦·高血压其实不算什么

    口述:刘希彦 文字整理:张琼 用道家思维解读高血压 我是研究汉传古中医的,就是汉代之前的中医,汉代之前的古中医是道家思维的.道家思维又是什么呢,说简单些,就是顺应一切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既然用道家思维 ...

  • 刘希彦:为何不孕不育越来越多?

    刘希彦 国学研究者 国学研究者,在古中医.红学.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著有<至简古医--道鉴伤寒论>一书. 导读   我们把西方的生活方式搬过来的时候,要想想这一切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 ...

  • 冬季逆天而行的代价,你知道吗 | 刘希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北方的冬天每年在来暖气之后医院里的病人要比来暖气之前多得多,尤其是儿科门诊,儿童的感冒.腹泻等病症全面爆发,这是为什么呢? 我要讲的就是,北方人在冬天使用的暖气已经成为 ...

  • 刘希彦: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刘希彦: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采访者:张琼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似乎与此有差距:时下肿瘤类. ...

  • 《伤寒论》真谛:病岂能治?要给病找去路 | 刘希彦

    导读现在大家逐渐都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世上没有能治病的药.既然这样,中医又是怎么治病的呢?真正的传统中医不是治病,而是给病找去路,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就是一个给病找去路的辨证体系. 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