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vs富士康,谁会做大半导体?

比亚迪和富士康都是中国制造的龙头企业,曾几何时,他们有着很多的相似性,高管和普通人才之间的流动也挺频繁,但二十余年之后,两家企业的发展路径出现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富士康受惠于苹果订单,知名度和营收都高于比亚迪,在最新世界500强榜单上位列22位,特别是iPhone Town更是闻名全球。或许是因为太专注于苹果业务,以至于,他们在自主品牌开发方面,显得乏善可陈,自己推出的手机、平板、汽车都没有做大;相比之下,比亚迪的自主开发业务做得更好,他们的电动车业务可谓风生水起,成为很多省会城市推进绿色交通的合作商,同时,比亚迪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电池生产线,刀片电池让宁德时代不敢小觑。单论品牌识别度,比亚迪要略胜一筹。

随着缺芯潮愈演愈烈,比亚迪和富士康纷纷加速布局半导体行业,前者继续扩充汽车芯片产能,以满足来自母公司的芯片需求,同时,积极推进深交所上市的进程;而富士康则持续地投资和收购,特别是CEO刘扬伟更是被誉为“神秘的芯片大亨”,虽然他也迷恋代工利润,但转型的决心更加强烈。

比亚迪半导体,半导体里的富二代?

前不久,深交所中止了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审核流程,据有关人士透露,中止其上市审批,不是因为公司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违规,牵连于他们。事实上,比亚迪半导体可谓战绩显赫,无论是在融资市场的表现,还是在自家的产品线上,都出过一些风头。自从比亚迪将半导体业务拆分出来之后,独立的子公司已经完成多轮融资,包括红杉中国、中金资本、国投创新等知名机构,都在一个月内提着钱过来;随后韩国SK集团,小米集团、北汽产投等知名企业,也都加入融资行列。比亚迪半导体受到各投资方青睐,既来自于半导体的前景,也受惠于母公司的威名。

当然,比亚迪半导体的产品也并没有让投资者失望,他们在汽车领域,已经先后量产了IGBT,IPM,CMOS图像传感器,电磁以及压力传感器、车载LED显示等大众产品,而在工业、消费和家电领域也有不俗的战绩,包括嵌入式指纹识别、电流传感器、LED照明、电池保护IC,都闪着品牌的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汽车领域的IGBT芯片,它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脑。这个拥有拗口名字的汽车芯片,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电流转换芯片。众所周知,汽车电池存储的是直流电,而发动机需要交流电,IGBT芯片的功能之一就是转换电流性质。相比于传统的电流转换芯片,IGBT转换的效率高,发热小,故障率也比较低,且能承受高压。基于这些描述,普通人也能感受到IGBT芯片之于电动汽车的重要性。未来的新能源电动车大概率会搭载IGBT芯片,也就是说,这个拗口的芯片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物资”,对庞大的汽车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5年之前,德国企业几乎垄断着IGBT中国市场,比亚迪不得不大规模向其采购,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脖子也在人家手里;2016年之后,比亚迪半导体从比亚迪集团拆分,而且积极自主开发IGBT芯片,到现在已经从德国列强手里抢到16%市场份额。

之所以说比亚迪半导体是富二代,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借助母公司威名,快速完成多轮融资,有了钱之后,干点儿啥都挺风光的;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客户也是比亚迪汽车,就拿IGBT芯片来说,最大的去向就是比亚迪汽车生产线。最大的订单来自于母公司,多少有些尴尬,更尴尬的是,比亚迪半导体排名第二到第五的客户,所占的销售额还不到5%,说其是富二代并不夸张。

以投代研,富士康的半导体捷径走得通吗?

如果说比亚迪汽车养活了比亚迪半导体,使其成为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企业,那么,富士康则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没有自主研发的汽车,给不了子公司订单;虽然和苹果有长期的合作,甚至革命友谊,但显然,iPhone的芯片根本轮不到富士康来供应,而且在很多时候,代工大王并没有耐心等待,他们做起生意来总是大开大合:财来如山呼海啸,财去如大海决堤。

大概是因为赶上了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美美地享受着人口红利,富士康一向不差钱。创始人郭台铭在内部会议上,经常说:大家想要创业,就来找我,我可以借钱给你们;大家没有技术,也可以找我,我带你们去日本,那里有很多拥有尖端技术却经营不善的企业,用钱就能买到技术。如此发言,虽然有些凡尔赛,但也奠定了富士康“以投代研”的发展策略。事实上,郭总裁去日本买回来的最大技术就是夏普的面板生产线;现如今,郭台铭退居二线,鸿海进入集体领导的时代,绝大部分的高管依然忙着苹果的订单,但新CEO刘扬伟却是半导体出身,他一连串的大手笔彰显其布局半导体的决心。

富士康的半导体投资之路大概分两种,一种是收购大型的芯片厂商,正如收购夏普一样,把技术、人才和品牌统统购买下来。他们曾斥资9100万美元,收购旺宏电子位于台北新竹的6英寸晶圆工厂,刘扬伟在收购完成之后,心情大好,向记者侃侃而谈起富士康的3+3战略,包括EV、数字健康、机器人+AI、半导体、高级通信,可以说对未来充满信心;还有一种就是同政府合作,事实上,他们已经先后同珠海、济南、南京、青岛等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试图背靠大树,来积极拓展自家生意,而这向来也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捷径之一。

富士康以投代研的思路是常用的经营手段,但却是很多人眼中的捷径。如此思路在制造代工方面,非常好用,可是在芯片领域就显得有些尴尬。事实上,从其目前的利润结构,或者交付的产品来看,这条路走得并不成功,iPhone代工生产依旧占其利润的85%。或许,他们真得需要换换思路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