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七十一首《过故人庄》(孟浩然)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七】
【古风泊客一席谈】
过故人庄
【盛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拼音版:
gù rén jù jī shǔ ,yāo wǒ zhì tián ji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lǜ shù cūn biān hé ,qīng shān guō wài xié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kāi xuān miàn cháng pǔ ,bǎ jiǔ huà sāng má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ài dào chóng yáng rì ,hái lái jiù jú hu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品介绍]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⑴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⑶邀:邀请。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⑹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⑺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著诗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壹/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云:每以自在相凌厉者,极是。
《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刻本脱一“就”宇,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唐诗摘钞》: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王、孟并称,意尝不满于孟。若此作,吾何间然?结句系孟对故人语,觉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于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
《唐诗成法》:以古为律,得闲适之意,使靖节为近体,想亦不过如此而已。
《唐诗别裁》: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
《网师园唐诗笺》:野景幽情(“把酒”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一意淡,结作小致。虽古今不同,居然元亮品格。第五欲作异使,对句亦逸,“就”字新。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纪昀: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学孟不成,流为浅语。如此诗之自然冲淡,初学遽躐等而效之,不为滑调不止也。
《唐诗近体》:通体朴实,而语意清妙。
佚名
贰/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真正快乐的相逢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说题目,《过故人庄》过是拜访的意思,那过故人庄,也就是拜访老朋友的田庄了。这种拜访,不是久别重逢,没那么艰难,但是呢,但是也不是上邻居家串门,没那么随意,它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状态,有点像咱们平时放假,去农家乐的感觉。
那这样的感觉怎么写呢?先看首联吧。“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捎信儿来,说他准备了鸡和小米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庄里去坐一坐你看这两句话,起得真是平时自然,真有田园范。诗人为什么要拜访老朋友啊?不是偶然路过,也不是由于朋友家有了婚丧嫁娶的大事情特意去,而是老朋友给我捎信儿来了,让我去坐坐。他既然捎信儿来,我就如约去,我们俩的关系啊,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这才是老朋友啊。
那为什么又说有田园范儿,你看着待客的礼数吧,饭就是农家普通的黄米饭,不是李白要求的那个“跪进雕胡饭”,没那么讲究。那菜呢?现杀的一只鸡,这在农村的招待里啊,是挺有诚意得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说么,桃花源里的人,看见外来的打鱼人,赶紧“设酒杀鸡做食”,热情款待。都知道么,鸡是小家禽,能打鸣,能下蛋,一般农家总是会散养着十几只鸡,平时自己舍不得吃,但是来了重要的客人,杀一只鸡,就是一道挺像样的菜了。
那这样的招待呢,诚意依然是有的,可是也没那么隆重,真要隆重,那得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是普通农家哪能置办这样的酒席呀,再说了,就是这样,鸡呀,黍呀,这样的自家风味,才会让客人真正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所以我说啊,这开头的一联,也不华丽,也不奇特,但是真亲切,真醇厚,一种属于中国的田园风味扑面而来了。
首联这样,那颔联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仗对得很漂亮。诗人高高兴兴地去拜访朋友了,边走边看一路的风光,不知不觉朋友的小村庄已经近在眼前了。那这是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绿树村边合”,绿树已经把小村给围上了,那这样想来,这村庄已经有些年头了吧!家家桑梓,户户浓荫啊,绿树的环绕,让小村别有天地,自成一统,这是眼前的近景。
那再看远景呢?“青山郭外斜”,一列青山就横卧在小村的背后仿佛天然屏障,让这个小村庄,有了厚实的依托。你看这个景象不是桃花源,它一点也不虚无缥缈,它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农村,实实在在,但是又透着盛世的富足和快乐。那说到这呢就让人想起《红楼梦》来了。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政带着宝玉一起参观,父子俩游赏到后来的稻香村,不是看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是不是这样写的?那我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这个地方啊?反正贾政特别喜欢,说这个地方真是返璞归真,让他都有了归农之意了。
但是主人公贾宝玉不喜欢,为什么啊?不自然。他说,这个村庄是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一看就是假的。那大家觉得宝玉的眼力好不好啊?宝玉眼力太好了,大观园里的稻香村,不仅山是堆出来的,水是挖出来的,它自身承载的农村符号也都是做出来的啊。你看又是稻子,又是蔬菜,又是杏花,又是桑榆,又是黄泥,又是辘轳,太想要田园范儿了,堆砌了太多的田园符号,反倒显得假了。
相反,你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你这两句诗,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只是背后青山,村前绿树,但是你仔细想想,咱们心里梦里的小山村不正是这样,又幽静有安宁么。那进了村子,也就到了家了,宾主之间到底怎么样呢?
看颈联吧。“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你看孟浩然就是这样洗练,把宾主怎么见面,怎么寒暄全都略过了。镜头直接就转到了欢宴。那酒席本来是摆在屋里的,场面应该显得有点局促。但是天暖了,窗子都打开了,隔窗望去,主人家的场院和菜园子尽收眼底。所以人虽然是在屋里面,心和眼却可以自由地行走在田野上,内外打通,这个意境啊,一下子就开阔起来,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那看着场院和菜园子,话题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庄稼上来。老天给力,人再勤快,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吧!这就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你看这两句话,真是淡而有味,农家的生活,农家的快乐,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些的像谁呀?像陶渊明啊。其实这两句话本来就是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里化出来的,那里头怎么写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去了么。每天就过着“清晨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一般人都觉得痛苦啊,但是陶渊明自己觉得快乐。因为他终于不用在官场上迎来送往,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了。每天就和周围的农夫一块谈谈庄稼的长势,是那么的自然而踏实。
那陶渊明如此,孟浩然也一样啊。他不是挂冠归去,他是布衣终老。李白不是说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从小到大,一直就以处士的身份生活在乡间。其实呢,孟浩然不是没有过政治理想,身逢盛世,他也想为国家出力。但是“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世无知音,他又不愿意巴结逢迎,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湖北的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那盛世隐居,想来不无寂寞之感吧,但是看看眼前的青山绿树,亲手料理料理庄稼活,听听老朋友琐碎而又亲切的相谈,孟浩然大概也觉得释然了吧。忘了挫折,淡了名利,甚至也抛却了隐居的孤独,活出来了真正的喜悦感。这大概就是田园生活的吸引了,和现在所说的治愈力吧。那朋友见过了,酒也喝过了,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怎么收尾呢?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看诗人真率真这次做客高兴,就主动约下次了。等到秋高气爽的重阳节,我还到你们家来就菊花。好像脱口而出的两句话,但是主人待客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密无间,是不是全都跃然纸上了。结的真自然,真好。但是这句诗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啊!
诸位,诗人问什么要用就菊花啊?为什么不写赏菊花,醉菊花,对菊花啊?这里就涉及到菊花的意象,菊花仅仅只是重阳节的当令花卉吗?当然不是,诗人特意写到菊花,难道只是由于重阳节有赏菊,喝菊花酒的传统吗?当然也不是。在文人心中,菊花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啊?是隐逸啊。周敦颐的《爱莲说》不就讲了“菊,花之隐逸者也”。
那菊花怎么会有这种意象呢?因为陶渊明啊。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永远成就了菊花高洁脱俗的君子形象啊。那菊花既然是和诗人一样的隐逸君子,那怎么能赏,能醉能对呢?那不是物化菊花,贬低菊花么,所以不能用,最后只能用就啊。所谓就,就是亲近,不是人对花的把玩,而且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啊。对孟浩然来讲,老朋友说过的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就是他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要和老朋友再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那你这样一看,就会明白这首诗貌似恬淡脱俗,但是背后也有诗人的高洁风骨作为支撑,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高洁风骨的支撑,才能有这样浑厚的好诗啊。那这样综合看起来,这首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如果说杜甫《赠卫八处士》最大的好处是真挚,那这首《过故人庄》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然。自然到什么程度,整首诗没有诗眼,就是没有一句特别漂亮的话,没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但是通篇读下来,你又觉得,每句话都是那么圆融,感情也那么淳朴,充满着一种既平静又快乐的力量。这就是孟浩然了不起的地方。
佚名
叁/
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平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中国古诗词中,描写乡村景色,表现乡村生活题材的数不胜数,最早从《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田园农事的诗歌,反映日常农业生产,表现田园情感。一直到东晋陶渊明时期,田园诗走向成熟,谢灵运、王维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山居生活的诗歌。众多田园诗中,真正能勾勒出真实乡村景色,表现乡村生活的,首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清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平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平铺直叙,讲述了一个毫无卖点,平淡无奇的故事,全诗没有一句夸张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人的情节。它既没有李白诗的豪放飘逸,也有别于王维诗的恬淡宁静,它用最朴实无奇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朴实的语言,平淡的故事,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让人倍感亲切的淳朴真实的画面。画里没有名山大川,没有深山古寺,没有枯藤老树。有的,也只是故人、农家、青山、绿树等平淡无奇的日常景色。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平淡无趣”的诗,却流传几千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语淡”是公认的,那么它的“味终不薄”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故人招待诗人,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初读之下,这哪是什么诗,分明是随手写下的一则记事,或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任何悬念,很直白的道来。细细读来,一股真诚亲切之感却油然而生。因为是“田家”,所以没有山珍海味,同样因为是“田家”一盘鸡黍更体现出故人的厚道与好客,鸡黍可能是故人能拿得出招待我最好的佳肴了。这朴实自然的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友谊真诚,不客套,不拘虚礼。同时,反映出田园生活的清淡。细细品味,平淡之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的是诗人进入村庄时的所见。上句描绘近景,一棵棵的绿树环绕在村庄周围,这里诗人用了“绿树”一词,点出了村庄的整体环境,是明朗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个村子显的是那样清新宁静,使人不觉得有一丁点幽暗、孤僻;下句勾勒远景,“青山郭外斜”,举目远眺,远处青山依依相伴,给人的眼界以开阔感。诗人用平凡而自然的景物,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山村景色的真实与宁静。诗人在这里没有使用田园诗里经常形容山居生活孤寂、宁静的“深山、孤寺、竹林、落花”等词语,也没有陶渊明笔下的“东篱、南山”等给人以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而是用了最为普通的“绿树、青山”这两个景物,给整首诗定下了清新与明朗的格调,给人以生命感和真实生活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敢于面对、乐于面对现实生活。正是因为“故人庄”所处在这样清新、自然、明朗的大环境中,所以下一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更加温馨、自然。前面两句所写的是村庄的外景,这两句写的是内景和近景,诗人与朋友在室内饮酒,透过小轩窗,房屋前几块菜地里,种着几样农家日常食用的蔬菜,紧靠菜地的是一小块光秃秃的打谷场,远处青山环绕,村子周围绿树成阴。房屋内,一对老朋友,喝着米酒,拉着家常,诗人看到窗外青葱的菜园和不远处的打谷场,不觉询问起年景的好坏,就这样诗人和故人拉拉家常,话话桑麻,朋友之间的那种温馨、融洽、真诚的氛围体现的淋漓尽致。读到此处,真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很普通、平常的几句话,一幅乡村初秋的景色便跃然于纸上。青山相依,绿树环绕的村庄里,诗人与故人相坐于窗下,把酒言欢。屋外是几块菜地,一个打谷场。我们甚至听到庄外树上的鸟叫蚕鸣声,嗅到了窗边菜地里的泥土味儿,看到了地里劳动着的男女老人和散学归来的儿童。“怡然自乐”不见得一定有,“黄发垂髫”却是真实的。青山、绿树、村庄、农舍、菜圃、谷场、桑麻这些和谐的构成了一幅山村景色图。它不同于桃花源的虚幻,给一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农家特有的环境和与故人和谐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诗人。家常的菜肴,家酿的美酒,乡村的景色,真诚的友谊,朴实的话题,诗人完全沉浸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了。
在这样一个天地里,什么政治失意,什么名利得失都会抛之脑后,不再想起。就连归隐山林这样“高雅”的话题都显的是那样多余和娇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深深被乡村生活所吸引,于是临别之际,向故人表达在重阳之日还来赏菊花的心愿,很直白,没有丝毫拘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诗人与故人之间真诚而深厚的友谊的基础之上的。故人的真诚,诗人的率直,跃然于纸上。读到这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重阳之日,菊花盛开,故人再次杀鸡做食,诗人再次来到故人的家里把酒言欢。一个普通的村庄,一顿农家饭,一对老友对饮,几句家常话题。描写直白,语言简单,文风质朴。连描述的层次也完全顺乎自然,每个句子都几乎没有费力锤炼的痕迹。朴实的农家气氛,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真诚的情谊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那样的自然、和谐,不炫奇、不卖弄,是那样的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语言风格与描写的内容是那样的和谐一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之中见功夫,平淡之中见真情。
就是在这无雕无饰的“天然”之中,诗人大巧若拙地把艺术美巧妙地融入整个诗篇的血肉中,用平淡而蕴含着深厚韵味的言语,勾勒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诗的境界,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回味绵长。
佚名
肆/
这首诗读起来很容易理解。两句话就复述出来了:哥们住在乡下,捎话约我去他家里玩。绿树环抱的小村在青山脚下。我俩端起酒杯,谈谈田里庄稼的长势。酒桌在窗下,扭头就能看到窗外的打谷场和小小的菜园。一天时间,很快过完,哥们殷勤挽留,我说:“重阳佳节,我再来你家欣赏篱边的菊花吧。”
当年觉得这首诗就是一篇绝妙的叙事之作,也曾经反复吟咏。后来再看,叙事没有错,叙事中流露出的情感更具永久魅力。
“过”,不是“经过”,是“拜访”的意思。题目很明白,拜访乡下老友。
第一联,“邀”字很有情味。怎么邀?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打电话邀请。要么是想我了,托人捎口信,邀请我去他家坐坐;要么就是路上、市场匆匆相见,殷勤邀请。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两个好朋友很久没见面了。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当年天天见面,现在各忙各的。
再说“具鸡黍”。黍,是小米,按说不需要特别准备,本来就装在囤里。其实不然,乡下人有乡下人的讲究。陈粮和新粮那可不同。新粮刚收,又是长在最好的田里,长得最好的,这是要待客的粮食。
杀鸡待客,这是乡下人待客的最高礼节了。家养的鸡,现宰现杀现做。周到殷勤,又不是大肆张扬。《木兰诗》有“磨刀霍霍向猪羊”,杀猪宰羊,那就是大宴宾客了。杀鸡待客,那是待亲朋知己。
第二联,最好的是一个“合”字。“合”,环抱的意思。小村绿树环抱,还在小山脚下,景色很美,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孟襄阳也是羡慕不已:这哥们住在仙境呀!
第三联,“开轩面场圃”,很妙。钱钟书先生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钱先生还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其实,打谷场和菜园子又何尝不该镶嵌在窗子里看?那也是一幅画。不光是画,还是温馨的生活画,画里是碧绿的青菜,火红的辣椒。其实,这幅画里还有篱边的菊花,那是哥们的一点艺术爱好,也是孟夫子魂牵梦绕的隐士梦。
“把酒话桑麻”之所以有味道,是因为这个作派和把酒话不平、把酒话朝政、把酒听小曲绝然不同。今日话桑麻,实在是话不平、话朝政、听小曲的酒喝多了,喝烦了。话桑麻多好,既不惹是非,又心里宁静。
第四联,'还(hái)来',就已经表明此行极为舒心,不来对不起自己的心。但是,来也不能中秋再来,中秋应该和家人团聚才对。重阳,本就是登高望远的节日,'再来'没搅扰别人,自己也心里平静。园子里篱笆边的几簇菊花,也是孟夫子念念不忘的隐士梦。
友人的殷勤挽留有客套也有真心,孟夫子的婉转辞行有真心也有客套。友情毕竟不是亲情,也不是恋情,不需要日日相对。
读诗易,识字就行;品诗,还需要生活体验。品了再读,读中再品,读诗的乐趣就在这里。
佚名
伍/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佚名
陆/
孟浩然的这首诗,在田园诗里风华绝代,与陶渊明在南山下独自乐乐相比,孟浩然在故人庄里可谓是热闹非凡。故友相聚,农家院宰鸡烧酒,主人打开窗轩,东风敞亮,主客交谈甚欢,好一派诗意的农家生活!这一帧大唐风景让王维经历且扑捉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看绿树行行相合,屋舍俨俨,农田齐齐,又回想起刚刚翻过的山岭,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意犹未尽呀,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重阳还来,我想赏菊品酒是次要的,再次与故人相聚才是诗人最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旷世才学的孟浩然对这场农院欢聚漫不经心的描述却成为自陶渊明以来田园诗中的绝代佳作。
佚名
柒/
今天和大家赏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有点浅显。说它浅显,主要是指它的结构、意象、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易于大部分人理解。(该诗入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首先说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很美。四句诗,四个层次,交代了一个暖心的访友的故事。首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起因,开篇点题,为下文做好了铺垫。二三句是写故事的经过,第二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了故事的环境,渲染了恬静和美的气氛;第三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重点描写了故事的主意象,是本诗的核心,承载着诗人的主旨情怀。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故事的结局,流露着诗人访友的感情。
这首诗的意象朴素、纯美、自然。“绿树”、“青山”是很平凡的景物,诗人能拿它们来入诗,而不选择其它竹菊松等高雅的景物,显然是体现着诗人的朴素的人生情怀。平凡的人而已,没有必要阳春白雪一番。能平实,接地气,和老百姓融合就好。“场圃”、“桑麻”也是很平凡的农村田野景物,足见诗人的眼光很平凡,眼光平凡当然源于他的心态平凡,源于诗人对田园的一草一木的尊重和珍爱。
诗人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他看到的、听到的、谈到的、交往的,都和田园有关。友人邀请他到田家,他如约而至,而且还不尽兴,想着菊花开的季节,不请自来。足见他对田园的一往情深。友人请他来,一没谈国家大事,二没谈家庭人事,就是看看菜园,聊聊桑麻而已。
本诗在用字用句上,也是平实的白话,人人易懂;也没用什么隐晦的表现手法,显示了诗人知足常乐的心志,朴素的田园情怀。淡泊的志向和淡泊的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佚名
《过故人庄》 [盛唐·孟浩然·五律]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邀:邀请。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é)。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合:环绕。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还: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过,拜访。诗题即诗人拜访老友的农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友预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
首联的意思很浅显,但值得深究。
鸡黍: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这里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客人来了,农家杀只鸡,这就是最高待客之道了。
老友邀请诗人到他的农庄做客,告诉他,准备了一顿很好的农家饭。这种邀请,算不上隆重,但就是亲切热情,就是老友之间的互相走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颌联是工整的对偶句。
诗人过故人庄,眼前是绿树成荫,远处是青山横卧。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颈联对偶句。
开始午饭了。在农庄屋子里吃饭,推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菜园子,举起酒杯闲谈着的话题围绕着农事。
诗人是隐居在鹿门山,但一直处于出仕和出世矛盾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人的这位老友想必也不会是一介白丁,而是同道中人。而且,既然是“邀”,也想必两人虽然往来,但谈不上经常在一起。颈联诗人透露的信息是,诗人与老友欢聚时的话题,既不是怀才不遇的出仕,也不是修心养性的逸隐生涯,甚至不是诗词歌赋。就是品尝农家饭,话聊农家事。简简单单、自自然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泊客以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应该是主人的口吻和邀请: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而应该是诗人自己的表示: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再返来这里观赏亲近菊花啊。
为何?
有一个“就”字。
如果是主人再次邀请,他会说“赏”、“观”菊花,而不会说“就”。“就”什么意思?首先应该是“亲近“的意思,其次才是“观赏”的意思。而且,诗人谁啊?一直向往逸隐生涯。而诗坛头号隐居者,是陶渊明啊。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永远成就了菊花高洁脱俗的君子形象啊。那菊花既然是和诗人一样的隐逸君子,诗人在此尾联提到“菊花”,绝不是重阳节简简单单的再来农庄吃顿饭,观赏菊花而已。这里面更包含了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故此,“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只能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主动心声。而这主动表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对面的主人非老友,不能说出。
诗人的表示非唐突,老友想必更是开心接受。因为,这才是志同道合的老友之间亲近自然的关系。
《过故人庄》,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描写与老友的亲切深厚情谊,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读此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