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宏三案

陈绍宏

医家简介:陈绍宏,男。196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现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上呼吸道感染

出处:《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李某,女,65岁。1987年11月30日初诊。

患者3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持续39℃~40℃,自服抗病毒冲剂无效,遂来急诊就诊。查体:体温39.8℃,双咽部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无脓点,心肺(-)。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胸透:心肺未见异常。急诊医师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要求其输液治疗,但因其经济困难,笔者遂让其留院观察服中药治疗。

症见恶寒,盖衣被而不减,恶风,不敢外出,严闭门窗,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难以转侧,尤其是全身皮肤肌肉酸痛,不能触摸,口干不渴,小便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辨证:太阳伤寒,卫气闭郁。

治法:麻黄15g,桂枝15g,杏仁12g,葛根30g,白芍15g,生甘草10g。

嘱其1剂熬500mL,每2小时温服150mL,盖被而睡,病人于当晚10时服药,于第三服后半小时,病人觉全身烘热,微微汗出,皮肤、肌肉酸痛遂明显缓解,值班医师嘱其不要再服药,于第二日晨体温降至正常(36.7℃),复查血常规白细胞8.5×109/L,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33,痊愈回家。

2.伤寒发热,头身痛伴咳痰

出处:《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田某,女,17岁,1997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于7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9℃~40℃,于某医院急诊,查体:体温40℃,双咽部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心肺(-)。血常规:白细胞6.0×109/L,中性粒细胞0.64,淋巴细胞0.46。胸透正常。于华西医大急诊静脉滴注青霉素、双黄连5天,体温仍不退,给予安痛定肌内注射后,大汗出,体温可暂时降至正常,但随即上升,遂转入笔者医院就诊。

症见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干不喜饮,头痛,身痛,肢节烦痛,咳嗽,少痰,痰白不易咳出。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辨证:太阳伤寒。

治法:散寒解表。

处方:麻黄15g,桂枝15g,杏仁12g,甘草10g。

病人当日每2小时服150mL,连服2剂,于夜间12时开始出汗,体温渐退,第二日早晨降至正常。

3.慢性肾功能不全

出处:《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瞿某,女,45岁,工人。1993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3年,继发肾性贫血,血红蛋白(HB)在6~8g/dL之间。肾性高血压,服用卡托普利25mg,1 日3次;哌唑嗪1mg,1日3次。血压在(140~160)/(90~100) mmHg,相对较为稳定。血清尿素氮(BUN)15~18mmol/L,血清肌酐(Cr)300~400μmol/L,也较为稳定,院外服中药治疗。2周前因受凉而致肺部感染,致血压升至200/120mmHg,无尿,血清尿素氮32mmol/L,血清Cr800 ~1000μmol/L。住院抗炎治疗,静脉滴注节苄胺唑啉降压及其他对症治疗2周,肺部感染已痊愈,但血压须靠静脉滴注苄胺唑啉才能维持在150/90mmHg,少尿,每日400mL左右,血清BUN 20mmol/L,血清Cr不低于800μmol/L。主管医生劝其透析治疗,因经济原因而拒绝,而找笔者求治,就诊时症见神情萎靡,颜面白、面目浮肿,畏寒肢厥,裹以衣被,心悸,短气,动则难续,口淡无味,呕恶清水口涎,不喜饮,饮食少思,腹胀,食入则甚,大便稀溏,小便色白短少,下肢水肿按之如泥。舌质青淡,苔白厚腻,脉沉而细。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治法:温补脾肾,引水下行。

处方: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化裁。

制附片30g,桂枝15g,茯苓30g,泽泻30g,牡丹皮15g,生地黄30g,怀山药30g,山茱萸15g,党参30g,炒白术30g,干姜15g,怀牛膝15g,车前草30g。

服药1剂后,尿量开始明显增多,每日1000~1500mL,血压立即下降,停用苄胺唑啉,以心痛定10mg,1日3次,哌唑嗪1mg,1日2次,可使血压控制在(120~140)/(70~80) mmHg。服药5剂后,全身水肿消退,饮食基本正常,血清BUN降至10mmol/L,血清Cr降至180μmol/L,停止输液。再服15剂,血清BUN、血清Cr降至正常,血红蛋白升至9.2g/dL,好转出院。出院后每月服此方10~15剂,直至2001年因急性肾盂肾炎致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清Cr 1200μmol/L,服中药无效,而转为腹透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