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医生|陆学超主任医师:以医者之心 诠释责任与担当

日前,海慈医疗集团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主任兼一科主任陆学超主任医师获“山东好医生”荣誉称号。

陆学超

海慈医疗集团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主任兼一科主任、主任医师

陆学超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项目牵头单位、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周兆山教授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山东省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2年参加工作,陆学超经历了抗击非典、甲型流感、援助疫情防控等医疗工作,应急处置经验丰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道疾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兼青年分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分会副主委等。

肺部结节特色诊疗 获患者信赖

体检报告上肺部结节、磨玻璃结节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肺部结节一定会发展为肺癌?针对这些问题,陆学超主任医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肺部结节并不可怕,多数情况是非恶性的,致力于肺结节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尤其在中医药防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对于肺部结节来说,主要在于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一般来说,微结节、小结节有时候很难判定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如果考虑良性可能性大,一般会建议定期复查,比如三个月、六个月后复查,定期随访,根据随访结节大小、形态等的变化来综合判断。”陆学超主任医师遇到肺结节患者都会以专业通俗的语言开导患者难解的心结,发现这些肺部小结节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压力过大反而不利于恢复。

陆学超认为,绝大部分磨玻璃结节发展很慢,不要急于手术“一刀切”,针对一些多发的肺部结节,更不是手术切得越多越好,需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综合防治,这才是“上上策”。面对肺部结节病变,首先应由有资质的专业的呼吸科医生根据肺部结节的大小、形态、分布和密度等进行综合判断,还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吸烟史、既往史、职业暴露史等全面分析,进行处置。他提出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中西结合、全程管理”的防治新思路。

中医药在肺部结节防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医药防治肺部结节中,与团队一起率先总结出“宏观辨体质”与“微观辨结节”相结合的辨治思路,通过中医中药干预与调治,改善患者体质,改良肺部环境,有效防治肺部结节。

引领学科发展 打造优势专科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项目牵头单位、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负责人,陆学超主任医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诊疗技术,赢得患者信赖。同时沿袭前辈传统,带领团队深耕学科发展,打造独具优势的亚专业。成立间质性肺疾病MDT 团队,多学科攻关疑难杂症;开设肺间质纤维化专病门诊,打造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研究团队,探索间质性肺疾病慢病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援鄂归来,陆学超主任医师承担起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重症监护室发展的重任。自此,他带领团队向呼吸危重症等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挑战。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在其带领下,在短短不断半年时间内,就逐步开展了电子支气管镜诊治技术、呼吸与危重症救治技术,同时突出中医药传统优势,充分重视中医药在急危重症中的救治作用,极大地提高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水平和成功率。

“未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发展模式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充分将现代先进诊治技术与传统中医深药深度融合,给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主要以以呼吸衰竭、重症感染、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等为主。”陆学超将援鄂期间积累的丰富救治经验,融入到重症监护病房日常救治中,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牢记初心使命 诠释责任与担当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武汉疫情尤为严重。“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作为从事呼吸专业多年的高年资医师,我责无旁贷,必须带头。”陆学超主动递交请战书,做好了随时奔赴前线的思想准备。作为援鄂医疗队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肩负期待和重任,陆学超与其他援鄂医疗队成员到达武汉,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时间不等人,陆学超作为第一梯队医疗组专家穿戴好防护服第一个带队进入病区,进行救治工作。在武汉奋战的52天时间里,陆学超积极发挥中医专长,带领中医药专家小组做好详细查房和信息采集,分层制定中医药方案,每3-6天评估病情、调整方药,所在病区中医颗粒剂使用率超98%。中医治疗临床效果好,患者治愈率高,通过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他所在的病区也是唯一一个救治病人过百、零死亡的病区,创造了病区零死亡、零复发、零差错、零投诉的战绩。

作为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白衣战士,陆学超以自己的平凡之躯,带着期待和重托,竭尽全力救死扶伤,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疗援助精神,树立起新时期医护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摄影:刘伟  钟玺

编辑:范晓苹  李均雁

编校:张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