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来鸿:万里茶路总关情
历史上福建人就有“漂洋过海,过蕃谋生”的传统。概因福建地貌多丘陵少平原,当人口增长超过土地承载能力,大批无法依靠农耕为生的福建先民就踏上“向海而生”的旅程。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五个通商口岸。随着厦门和福州相继开埠,以劳工身份出国谋生的福建人数量快速增涨。
这些在东南亚打拼的华侨,从事的行业涉及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从事采集橡胶、挖矿、拉人力车等苦力活的,有经营理发、裁缝、日用杂货铺等小生意的,还有利用家乡资源优势做茶叶生意的。当时福、厦、漳、泉等地的茶叶商号也随着侨民的脚步,将分号开到了东南亚。
华侨们在海外打拼,赚了钱就要立刻寄回家,供养家乡的老弱妇孺。随同寄回家的还有报平安的家信,于是沟通海内外经济与感情桥梁的“侨批”就诞生了。
“欢喜船入港,透早就起航。悲伤来相送,送君出洋人。我君到番邦,批信常寄来。日夜心焦烦,月缺何时圆。”这首泉州民谣描述的就是女子送丈夫出洋谋生,临行前嘱咐他抵达后就要寄“批信”回家的情景。
歌中提到的“批信”就是“侨批”,又称“番批”。“侨批”既是书信,也是汇款票据,“银信合封,信款合一”是它最大的特点。当时华侨在给家人汇款时,会在汇款凭证中附上家书或者简单的留言。
现代人寄送跨国邮件时,多经由邮局或快递公司投递。但在中国第一家邮局出现以前,侨民就有强烈的跨国寄送书信和汇款需求。“侨批”的出现就是这种现实需求的产物。
经营“侨批”的机构除了专门批局、银号,还有商号。特别是营销网络遍及亚洲的茶叶商号,依托其数量众多的分号,纷纷兼营侨批业务。例如1947年7月3日泰国《光华报》就刊登了周德春茶行的广告,在“青葫芦茶”的商标下方,是“专收闽台各地侨批,价格便宜,回批快捷,诸君惠顾,无任欢迎”的广告语。
查阅当年的新加坡报纸,还可以看到标示为源崇美茶庄的广告。一边写着“茶叶:武夷安溪,各种岩茶,零沽批发,一律欢迎”,另一边写着“汇兑:汇价公平,信用稳固,手续简便,迅速达到”。
当时福建的茶叶商号在规模扩大后,多有涉及金融行业。在贩售茶叶的同时开设钱庄,方便茶叶货款汇兑也能给茶农提供贷款。茶农拿到贷款就要承诺来年优先提供最好的茶叶,从而达到垄断优质茶叶来源的目的。
何以消愁?小约相信对于福建华侨而言,唯有武夷岩茶——大红袍,它的岩骨花香韵正是他们所思念的家乡味。
本文图片来源
https://pixabay.com/photos/sunset-ship-sails-boat-sea-ocean-675847/
https://pixabay.com/photos/sailing-ship-vessel-boat-sea-659758/
https://pixabay.com/photos/letter-box-wall-post-office-mailbox-18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