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人忙什么才不算虚度年华?
品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Part 01. 情缘
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取读书之法
“标签”这个词,一向都不太喜欢用在人类本身之上。更习惯用自我定位、自我认知。
早些时候,觉得自己应该算是知识分子。又联想到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联想到中国古贤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缘由,后来经常想走近培根、罗素、白岩松...认真了解西南联大...再后来在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看到了冰山一角。
现如今,时值青年时代。关于青年,又情不自禁做一些思考。加之,喜欢有温度的书信,于是选中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谁还不希望过来人指点迷津呢?
Part 02. 书缘
其实,任凭谁带你走近一本书、任凭你对一本书第一印象多么的好,至于你会不会喜欢这本书,还是需要等到你真正翻开、甚至是真正读懂它的时候。
在别人看来毫无感觉的书,你也许会爱不释手;而别人视若珍宝的书,或许对你而言一文不值。凡此种种,皆为寻常。只需铭记,特定的书只会在特定的时候被特定的人寻得、喜欢。甚至那些特定的人还是因为他们特定的人才会喜欢上一些书。所以,偶尔不妨多给那本书一点时间、一次机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朱光潜先生(1897-1986)写的。
虽然称之为一本书,但它实在算不上一本真正意义的书。它前半部分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的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嚣——涵盖: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谈人生与我。附录为无言之美、悼夏孟刚、代跋“再说一句话”、作者自传。
后半部分为朱光潜谈修养——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谈立志、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谈青年的心理病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谈处群(我们不善于处群的病征)、谈处群(我们不善于处群的病因)、谈处群(处群的训练)、谈恻隐之心、谈羞恶之心、谈冷静、谈学问、谈读书、谈英雄崇拜、谈交友、谈性爱问题、谈青年与恋爱结婚、谈休息、谈消遣、谈体育、谈价值意识、谈美感教育。
如果大家对以上内容感兴趣的话,也可以买来看看。一本书如果能够有一句话让你如梦初醒、有一个观点让你重获新生、有一种视野让你超凡脱俗,那么它就当之无愧是一本好书。
摘抄几句: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者《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从近代心理学眼光看,孟子的“尽性”主张,含义非常深广。如果把这两个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Part 03. 眼缘
共情力稀缺
遇见人、遇见书需要缘分,遇见书店也是需要缘分的。
前些天和几个小伙伴闲逛买东西的时候,他们说想去一处看到过很久却始终没有进去过的地方看看。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个书城,里面的东西都很新奇、很精美,让人眼前一亮。
想必以后周末又多了一股出门的动力,而且还近在眼前。
就像能够安安静静写一篇随笔一样,能够悠哉游哉沉浸在书屋里一段时光,也是十分惬意的。
你们说,躁动不安、欢脱自在的年轻人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波澜不惊的长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