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到9.1,国剧今年她封神
电视剧《功勋》(豆瓣9.1分)收官了。
由于周迅的出演,“屠呦呦单元”在网络上引起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功勋》选演员除了德艺双馨、神形兼备、演技高超,还要功勋本人同意。
屠呦呦专注搞科研,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
她的女儿跟母亲介绍了周迅,并说:“周迅好啊,演技特别棒”,觉得周迅演最合适。
屠呦呦说:“那就周迅。”
事实证明,你可以永远相信周迅的演技,外形不像屠呦呦,却演出了人物的“神”。
连屠呦呦本人看后都称赞,感到有时恍惚了,真的很像自己。
《功勋·屠呦呦的礼物》
2021.9.26
本单元编剧王小平的母亲就是科学家,她母亲曾问她:“你写过那么多影视人物,为什么不写写科学家?”
王小平回答:“你们的生活老百姓不感兴趣,因为你们的人生太平淡、太无趣了,天天重复同样的事情。”
说来有趣,采访屠呦呦的同事,问屠呦呦有什么爱好,看电影还是打毛衣?
结果所有人都是一个答案:她喜欢做实验。
1955年,25岁的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60多年来,她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一生专注于那株神奇的“中国小草”——青蒿。
她的生活在任何人看来,都如此枯燥、乏味、无趣,难以共情和理解。
现在要拍成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可见改编难度之大。
不过电视剧只能给观众提供一个了解屠呦呦的窗口,做到真实可信,观众喜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不同寻常的“可爱”
剧中,周迅把屠呦呦演得很可爱。
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到了生活中丢三落四,时常犯小迷糊。
一次夜晚,屠呦呦敲开了邻居刘奶奶家的门。
刘奶奶开门一瞧是她,就知道肯定又忘带钥匙了。
还是丈夫李廷钊(张颂文饰)有先见之明,提前把钥匙留在刘奶奶那,屠哟哟这才进了门。
给女儿买鞋,挑了许久,结果两只都是右脚。
父亲开玩笑讽她:“我们呦呦是干大事的人,错就错了”。
青蒿素用于临床实验,出现患者心脏早搏,还在外出差的屠呦呦,立马返回研究所。
中途停站下车买石榴,迷迷糊糊中火车开走了,自己赶不上车,行李也被带走了。
工作中的细致,与生活中“粗线条”,形成反差萌,还挺可爱。
不过,这不是瞎编,屠呦呦在生活上的确不灵光。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里写:
有一回,屠呦呦的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请同事帮忙找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被大家戏称:
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
如今耄耋之年的屠呦呦,生活琐事都由丈夫打理:“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丈夫李廷钊)做”。
屠呦呦跟丈夫基本上“女主外,男主内”。
丈夫李廷钊胸襟不一般,打心底欣赏妻子,屠呦呦很少做家务,家中大大小小事务都由他操持,外人议论他们,他会主动维护妻子:
“呦呦的兴趣跟一般女人不一样,她是个热心奉献、心胸开阔的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剧里的屠呦呦,性格很耿直。
章主任客气地让屠呦呦坐下说,不要紧张。
屠呦呦脱口而出:“我不紧张,我就是不想坐”,话一出口,给领导整不会了。
据同事说,屠呦呦是很直率的人,讲真话,不拍马。
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领导还是老朋友。
有一段央视的采访,主持人见面问屠老“您身体可好?”
很正常的寒暄,一般回答“身体还行”等话就行了。
屠老不会迂回,很诚实地回答:“身体不太好,年纪大了,八十多了”,旁边人对着镜头笑了笑。
屠呦呦单元播出后,一些网友吐槽电视剧把屠呦呦塑造得情商低,顶撞领导,走路不看人,对人不礼貌。
电视剧拍得好不好另说,能用“情商高不高”来评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才该上上情商课。
出色的科学家一生追求真理,尤其像屠呦呦这样的,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她所有的精力和全部注意力,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奉献给了为人类创作福祉上。
她对科研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那是一种超越一切人际关系的单纯、执拗,也是忽略旁人议论和目光的忘我的投入。
可以说,没有这些品格,就没有屠呦呦。
>>>>屠呦呦的三个“第一”
2011年9月12日,是默默无闻几十年的屠呦呦,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的日子,也是她争议的开始。
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奖,把临床医学奖,颁给了81岁的屠呦呦。
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最高等级的奖项。
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随之,争议来了。
创制新型青蒿素药是团体的功劳,为什么只颁给屠呦呦个人?
屠呦呦也多次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拍电视剧《功勋》时,她也一再叮嘱,千万不要说成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评委会明确回答了这个质疑,屠呦呦的功绩在于三个“第一”:
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
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
第一个用于临床实验,并证实有效。
专家解释:“这就是1和0的关系,如果没有屠呦呦的1,后面的0都等于0。”
电视剧《功勋》拍摄重心也放在了屠呦呦的三个“第一”上。
1967年5月23日,中国正式启动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项目,这是一个秘密的军工项目。
代号「523」。
而促使这一切的契机是越南战争,美越双方深受疟疾困扰,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越南主席胡志明,求助毛主席帮助解决疟疾防治的问题。
毛主席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3500年前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就有“疟”字,疟疾困扰了中国数千年,连康熙皇帝都得过。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中国大范围爆发疟疾,发病人数多达1000万至2000万。
在那个时期,疟疾问题属于内忧外患,成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中医研究院「523」项目课题组组长。
在全球范围内,每20秒就有一个人因疟疾而丧生,屠呦呦始终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因为研究抗疟药,不仅是国家交给她的任务,更是拯救人类生命的事业。
屠呦呦开始大量翻阅历代医学典籍,遍地走访老中医,每一封群众来信都要一一查看。
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
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进行研究,用了380多种提取方法进行筛查。
全部没成功。
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的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这条路走不通?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又是无数个研读文献、苦苦思索、反复实验的日日夜夜。
终于,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的描述,帮助屠呦呦打开了灵感的窗口。
古书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葛洪为什么用“绞汁”,而不是中药常用的水煎?
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
课题组迅速改变思路,尝试用低沸点的提取方式,看看药效有什么改变?
1971年10月4日,应该被载入医学史册的一天。
全实验室紧张地盯着,第119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
检测结果揭晓,整个实验室沸腾了,“第119号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之所以叫“第119号样品”,因为前面失败了118次,这是第119次实验。
这是从0到1的巨大突破,它成为打开青蒿素宝库大门的一把钥匙。
用沸点只有34.6度的乙醚为溶剂,提取出青蒿中性部分
接下来要深入临床研究,但当时全国都在闹运动,没有药厂配合。
条件艰辛到什么程度呢?
常规提取容器,是七个腌咸菜用的大水缸,还是从老百姓家里找来的。
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没有实验防护,大家顶多带个纱布口罩。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醇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丈夫回忆说。
由于长期处于有毒的环境中,屠呦呦的肝脏坏了。
还有一件事,也很让人心疼——以身试药。
在进行临床前试验时,从实验狗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的毒副作用,是动物本身有问题,还是药物所致,不得而知。
在没有查清楚之前,绝对不能用于临床。
屠呦呦当时很着急,疟疾有季节性,现在赶不去海南做临床检验,就要再等365天。
365天,对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屠呦呦来说,是多可怕的时间。
屠呦呦等不了,于是第一个申请“以身试毒”。
这当时令很多人惊讶又敬佩,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有这么大能量!竟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
BBC记录短片这样评价她:
明知可能会危及生命,屠呦呦还是住进了医院;
很少有人会像她这样,敢于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仅仅因为有一线希望能够拯救他人。
剧中,屠呦呦一直记得昔日的中医老师让他们抄写的古诗: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医生只需要医术高明吗?当然不,要的是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啊。
最终,屠呦呦及7位人体试服者,均情况良好,实验成功了。
海南的临床结果,也令人满意。
青蒿素发现时期,研究团队的部分重要成员
>>>>最伟大的科学家
历史因她而改变。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评委会用“价值无法估量”,来评价屠呦呦对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
BBC将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并列,入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伟大的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包括全世界最贫困地区的人民,以及数百万儿童。
2021年,中国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消除了疟疾。
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对于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屠呦呦是犹豫的。
但当单位同事劝她说,获得诺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如果可能还是要去,屠呦呦就决定马上奔赴瑞典。
丈夫李廷钊说,一说到国家的需要,她就不会再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华裔设计师加洛,专门为其设计领奖礼服,他要让屠呦呦以无与伦比的美丽,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礼服叫《紫气东来》,充满中国韵味,也包含中医中药和青蒿元素。
民间总喜欢把人物传奇化。
屠呦呦出生时,父亲随口吟诵了《诗经》里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于是给女儿起名“呦呦”,有人说《诗经》才是预言帝,呦呦与青蒿的缘分早已注定。
屠呦呦耿直回应:我幼儿园就叫这个名字,没觉得我的名字跟青蒿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嘛,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