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时候破除盆地的“紧箍咒”了

中国最尴尬的省会城市,除了济南应该就是福州了。外省人较为了解福州的很少,大部分的人知道福建有个厦门,是中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而省会福州连个名人都列举不出一二。

不过,GDP总量全省第二、人均GDP第二、人口基数第二、人口增速第二、500强企业第二......福州倒是全维第二。

稳定得让人有些生气。

为何一个沿海省会城市会被架到这么尴尬的位置?

这一切或许可以从福州的盆地地形给出其中的一个解释。它就像一顶紧箍咒,牢牢套在了福州的头上。

福州是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市,东临鼓山,西偎旗山,北靠莲花峰,南有五虎山,周围被群山围绕,主城只有那一小块发展腹地。

目前福州市域总面积为11968平方公里,占全省9.7%,大体符合一个省会该有的市域面积。但福州的建成区仅有416平方公里,是国内建成区最小的省会之一。

所以,福州其实并不是一些外地人印象中的那样,天生就拽着一副好牌;相反,福州的地形条件并不优越,因为盆地的典型特征,就是:

封闭!

地形客观上的封闭也造成了地方信息、物流、交通的闭塞,福州经济 、文化自成体系,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福州话里虽然融合了当地的语言发音,但至今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表达。

同时,相比靠海而生、敢闯敢拼的闽南人,福州人则要保守许多,日复一日在鼓台晋仓四地打转,小富即安,我们也可称之为“盆地思维”

凡事“不跟风,不落后”,追求四平八稳,比如别人搞改革的时候,我们先吃瓜,等人家尝到了红利,我们再慢慢跟上。

在古时,盆地地形是“兵家不争之地”,能给百姓以更多的保护,安居乐业;盆地思维是稳稳的幸福,不容易犯错。但到了新时代,福州长期固步自封后和别人的差距就出来了。

并不是说福州没有在进步,福州发展慢也只是相对的。

不论经济,还是人口,和大部分沿海省会城市有些差距,相比同级别省会城市,郑州、武汉在发展四环外,西安在发展绕城+西咸新区,福州虽然四环已贯通,但实则连三环都没发展成型,江南CBD、三江口一带还是较为荒凉。

产业这块,且不说杭州的阿里巴巴,合肥的蔚来等,连我们的“兄弟”宁德都在大力发展宁德时代新能源!

而福州,星网锐捷还差点成色,网龙这些年也混不大好。数来数去,可能还是福耀玻璃算是不错,如果福清人答应的话。

作为一个地产人,自然最关注的还是楼市。在房地产上,福州再一次把“盆地化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

福州是不少闽系房企的大本营,一方面,由于福州的民间资本充沛,闽系在本地更容易获取到资金,从而获取到更多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福州市场较好,盆地格局受限,土地供应相对少,价格高企,一轮轮的房价上升过程中,闽系房企渐渐获取了更多的资本积累,风头无两。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人普遍宗族观念强,不少闽系企业管理架构最早都是家族制的。

在那个拿块地就能盖房的年代,盖的标准闽系房企大佬说了算,形成寡头垄断。市场不开放,外地大品牌进不来,竞争不充分,老百姓也难买到高品质住房,当然也不懂什么叫做星级物业,整个行业历练不够。

在“盆地化市场”下,福州屡屡出现烂尾楼和泥坑交房,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福州走得太慢。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这座城市都到了必须破除盆地紧箍咒的时候。

直到“东拓南进、沿江向海”大胆设想提出。

因为福州要大发展,没有大量平坦的土地,就不可能完成。188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配合长乐其他区域用地,用地空间很可观。同时,福州长期的单核模式也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新区和中心城区形成双核模式。

福州的未来在东边,城市的明天在东边。

因而我们看到,不管是数字产业、地铁、“福建省职教城”、人才公寓,福州正举全市之力推动滨海新城建设。只有集中火力,才有可能快速高效地点燃城市升级的火焰,并将这一发展的红利辐射福州全城。

不过成长总是伴随着阵痛,即使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现状来说,建设滨海新城为福州副中心,至少还面临投资、产业、交通、人口四大瓶颈

跨江面海只是福州走出盆地藩篱的一小步,如果有关注福建省政府最新发布的“强省会战略”,你会发现,撤县设区、福州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赫然在列,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未来已被清晰地描绘出来。

福州真正可贵的是正在破除盆地思维,进行彻彻底底的思想解放。

光明所在,便有人、有城、有产业、有配套,更有基石上的未来。相信福州会成为一座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美丽新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