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脫俗”,要在这4大方面下功夫...

“俗”與“雅”相對立,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對審美範疇。在繪畫審美中,“俗”被視為病。宋韓拙提出“唯俗病最大”,於是“俗”被歸為否定内容,一直沿襲至今。歷代畫論中不乏論脫俗者,明欽抑《畫解》、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清石濤《畫語錄》等均有專章,且論述較為系統。畫如何脫俗?不妨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01

學習方式上,脫平庸匠氣之俗

庸者,平常、不高明也。“匠”字義為裝在套子裏的斧子。“匠氣”指亦步亦趨,只在別人的成規裏打轉,沒有己意,不能創新出奇。
清石濤清湘雜畫冊
浸染此俗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因襲前人不能自拔,師古而泥古,學古而贗古,沒有自己的主張。清“四王”作為當時文人畫的主流正統,固然是當時文人主流的佼佼者;但總體畫風不免流於雷同,因襲古人程式化過多,而顯匠氣。宋元文人畫家不但是作為一個群體和畫工有別,且內部自身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過人之處,這是“四王”無法企及的。譬如,米芾的“米家山水”刻意立异獨創,後學者眾,清惲格評曰:“脫盡畦徑,果非時人所能夢見”;追求創新出奇的倪瓚,將“淡”發揮到極致,創出遠離眾人的脫俗之格。
宋米芾雲山寒林圖
第二類是徹底不學古人之法,完全脫離古法束縛。沈宗騫稱之為“格俗”:“既不喜臨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鋪直敘,千篇一律。”脫匠氣之俗,首先要知“俗弊”。欽抑從古法出發,揭露俗的種種弊端:
一是不學古,只會學於俗;
二是學古只知其形,不知其神,則學而無功;
三是學古混雜,不專精,不加辨別,不能博採眾長集大成,而成雜學;
四是學古只為阿逢世好,嘩眾取寵,不下苦功,鄙弃基本功技法,則始終心手不應,劣弱頹靡。
其次要有方法。沈宗騫從修養入手的脫俗主張說得好:“欲求雅者,先於平日平其爭競躁戾之氣,息其機巧便利之風。揣摩古人之能恬淡沖和、瀟灑流利者,實由擺脫一切紛更馳逐、希榮慕勢,弃時世之共好,窮理趣之獨腴。”

02

技巧形式上,脫用筆、用墨、用色之俗

筆、墨、色之雅俗,關係到中國畫能否表現出富有魅力的形式美。黃賓虹總結出雅的筆墨形態為重、大、高、厚、實、深、潤、老、拙、清、秀、和、雄等,俗的筆墨形態為死、板、刻、濁、薄、小、流、輕、浮、甜、滑、飄、柔、豔等。
筆、墨、色運用應注意脫除幾種俗態。
黃賓虹黃山湯口
一為無書法用筆之俗。書畫用筆同法,畫畫如寫字,用筆須平、留、圓、重,如“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如高山墜石,忌塗、描、抹,忌無起伏收尾、無一波三折,忌墨中無筆、人被筆所用。
二為不顯筆力之俗。筆力是筆跡之美的特徵。“骨法用筆”,無論中側鋒,也無論表達陽剛或陰柔,筆力感都要强健、入木三分。
三為無神采之俗。用筆寫意,意在筆先,取神為上。明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說:“寫意亦不必寫到,筆筆若寫到便俗。落筆之間,若欲到不敢到便雅,神到筆不到乃佳。”
清惲壽平雲林高致
四為死墨之俗。用墨求墨韻生動、活而不死,要有幹濕、濃淡的變化,要墨中有筆、墨法華滋。
五為色似之俗。設色“隨類賦彩”,以色貌色,但並非是追求“色似”,而應是既重自然之色,又重心源之色。設色賦彩不以繁簡衡量,而以氣韻生動為極致。
六為無對比之俗。藝術法則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只有一種因素,沒有對比,則不構成美。如用筆的剛而能柔、巧拙互用,用墨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點染的分明與不分明,設色的淺淡與深沉、濃豔與清雅……諸如此類,對比的雙方和諧相處,藝術表現才能破除單一,豐富而生動。
七為無內美之俗。中國繪畫講求內美,主張抒發性靈,反對形式主義,筆、墨、色都應在畫家思想感情的支配之下。無內美不能成為高雅藝術。
清弘仁九溪峰壑圖軸

03

志趣修養上,脫名利欲望之俗

名利欲望歷來被士人斥為世俗、市井氣。文人最為鄙薄畫家為聲名利祿束縛,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氣節。如趙孟頫以宋朝貴胄身份出仕元朝而失節,備受後世詬病,認為他為逐市井之利而陷入世俗的庸碌之中。囙此其書畫之品格也被認為“諂媚”而俗。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欲”是俗的根本。欲望擾人心智。古今中外美學家一致認為,真正的藝術美應該遠離欲望。
宋顏延之在《庭誥》中言:“欲者,性之煩濁,氣之蒿蒸,故其為害,則熏心智、耗真情、傷人和、犯天性。”
莊子認為,欲望使人心焦躁不安。尤其當欲望無法滿足時,人的生命就會受到損害。
清八大山人葡萄鳥石圖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將欲望排除於藝術之外。他說:“人對藝術作品的關係,卻不是這種欲望關係。它讓藝術作品作為對象來自由獨立存在,對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為心靈認識方面的對象。”
法國美學家庫申認為,美的情感和欲望相去甚遠,甚至於相互排斥。美的特點並非刺激欲望或把它點燃起來,而是使它純潔化、高尚化。同樣,真正的藝術家善於撥動人的心弦,而不願諂媚感官。
朱耷花鳥圖
生活中,人們容易斤斤計較於物質方面的利害得失,往往會囙此而身心疲憊。若思想上為塵俗束縛,作畫時必受很大程度的局限,不可能進入暢快自如的精神狀態,囙此筆墨便不能揮灑自如。
髡殘山水圖

04

作畫用心上,脫無真情感之俗

清惲格曰:“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繪畫創作是心與物相互作用的結果。創作主體審美觀所領略的境界、品格、情趣,會導致構思及實現的不同。惲格用擬人法形容四季山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山水的各種情態都是畫家情感的反映。
髡殘松岩樓閣圖
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說:“最無限、最自由的莫如心靈,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靈的表現。模仿自然,决不能產生最高的美,……意象要恰能傳達出情感,才是上乘。意象可剽竊而情感卻不能假託。前人由真情感所發出的美意象,經過後人沿用,便變成俗濫浮靡,就是有意象而無情感的緣故。”中國畫始終強調一個“心”字。來自心靈的情感抒發,使任何一幅作品都具有不可模仿的獨創性。僅為再現對象的摹寫,實為俗筆。唯流露真情實感的創作方能成就高雅之作。
《芥子園畫傳》中言:“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氣上升,世俗氣下降矣。”此語道出了脫俗的根本大法。不讀書、不寫字的“畫師”,實為“工匠”。“入雅”的關鍵不在於所摹之迹,而在於畫家自身主觀修養、精神氣質。學識修養之高下與作品脫俗程度始終成正比。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0)

相关推荐

  • 潘天寿: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潘天寿作品   初晴 导读 -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画,从具体技法上讲很不错,而整个格调大不类也.因为格调只能体察于象外,临去秋波,出于纯洁,露于自然,无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顾, ...

  • 诗画审美艺术自觉之后

    诗画审美艺术自觉之后 文/江一   鲁迅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所谓自觉,即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文学开始脱离明显的政治教化和社会伦理,开始以一种含蓄.隐性的艺术方式发挥着教化的功 ...

  • 曹植诗歌中的才情

    作者:李淑芹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研究生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创作倾向个性化.建安时代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并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以曹操父 ...

  • 中國畫水墨十四法

    徐悲鸿作品 水调墨 张大千<荷花> 水带墨.色 李可染作品 水破墨 齐白石 虾 齐白石 荷花 齐白石 荷花 水破色 墨破色 潘天寿 作品 墨破色,就是先用色笔画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然后以墨 ...

  • 否定了筆墨中國畫等於零

    作者:關山月中國畫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畫林,是因為它是中國畫--它有鮮明的特色,鮮明的個性:中國畫姓"中".不但是宣紙.墨.毛筆這些中國畫專用的工具.材料,更重要的是數千年來運用這 ...

  • 品味中國畫裡的過年!

    旅行与读书 旅行·读书·文艺·情怀 一.明代李士達<歲朝村慶圖> 「歲朝」是古時對新年的一種稱呼,有關歲朝的民俗活動非常豐富,李士達的這幅<歲朝村慶圖>就真實的反映了晚明時期民 ...

  • 美 國 克 利 夫 蘭 藝 術 博 物 館 藏 中 國 畫 作 品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在博物馆收藏书画的领域,不能说傲视群雄,最起码也是出类拔萃的.就数量而言,克利夫兰仅次于纽约大都会:就品质而言,克利夫兰也是精品荟萃,和大都会一样,各有千秋. 李雪曼 Sherm ...

  • 文史網 – 中國畫

    TH绘鑫2017-07-05 11:44:02

  • 本市热点:“中華情”一香港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巡回展(太原)

    "中華情"一香港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巡回展(太原) 前 言 秋冬交替之际,秋花还艳,冬阳尚暖,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乘着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的东风,香港美术家協會带着新一屆領導成功換屆的喜 ...

  • 中國畫百荷圖:一

    荷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花,它出污泥而不染全身都宝.中国古人对荷花写过不少诗歌诗词,为值人们所流传,从而産生了不少蓮花作品.有工筆蓮花,有小写意,有大写意等等各式作品.通过下面百荷图我们可以很好的学习各名 ...

  • 中國畫常識

    中國畫常識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本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都市獨特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 ...

  • 劉懷勇中國畫高研班陝北寫生教學圓滿收官

    陝北,黃土高坡,是中華民族的原始搖籃,我們現在見到最早的是黃帝陵,一千多株古柏見證了曾經的輝煌. 延安,又是新中國的搖籃. 2021.10.9日,劉懷勇書畫藝術工作室一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餘位畫家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