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彩绘瓷:同治光绪粉彩瓷器
▲
資訊。品鑒。 交流。
古玩艺术雜誌
粉彩瓷器自从康熙年间出现以后,历经雍乾嘉庆三朝的顶峰,清代咸丰年间以后,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御窑厂一度停止烧造,这使官窑瓷器受到了空前的打击,从此以后,官窑瓷器更加程式化发展,少有创新。
同治、光绪两朝,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但是民窑粉彩瓷器却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一举改变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风貌而有所创新。
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粉彩瓷器的施材逐步由华丽向淡雅转变,再加上浅绛彩瓷器的逐步流行,也对粉彩瓷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光绪晚期粉彩中出现了一类创新品种:仿中国山水浅绛一派的浅绛粉彩,多仿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和山水画,器物所含粉质较少,施彩较薄,色调淡雅柔和,画风受同时期海派画家的影响,常在画面上题写干支年款及话题姓名。
浅绛彩与传统粉彩最大的差别在于浅绛彩不用玻璃白而是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在瓷胎上,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无,粉彩色厚而浅绛色薄。由于浅绛彩施彩淡雅,画风脱俗因而极受文人的欢迎并迅速得到流行。但浅绛彩本身由于是薄施彩再入炉二次低温烧而成,具有磨损后易脱彩这一缺点,故民国以后逐渐消失。
清同治年间的粉彩瓷器,同比同时期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造形独特,画工精细的作品。
同光彩瓷器的胎体釉色粉白或泛青灰;釉面不够平整,呈波浪釉,其粉彩中含粉较多,施彩较厚,表面不够光润,较前朝显得粗糙。由于此时期不施玻璃白,故粉彩不甚光亮,发乌。多用佛头青等艳蓝色,所用红彩暗淡凝腻;虽然精细器不多,但较有特点,在晚清彩绘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粉彩瓷器的着色主要以土红、淡蓝、浅绿为主要色调,并且人物的画法逐步显出飘逸之感,如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多不画眼仁或者眼仁上点,人物的面部刻画经历了一个有饱满到简约的转变。画面绘制有诗文的明显比前朝有所增多,且文字书写不拘一格,优劣均有,比较随意。这实际上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在瓷器烧造上的具体表现。从彩料的角度讲就是由相对厚重向淡雅转变。
这时期绘画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多用福、禄、寿、喜等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以连城三级、一路连科、无双谱等纹饰多为常见,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寓意。人物多绘富贵图纹或仕女、婴戏、送子等人物,题材源于清代民间风俗版画,比较前朝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光绪后期稍有条件的百姓家都会选择民窑青花或者粉彩瓷器作为嫁女或者居家日用器物。由于需要大量生产,所以粉彩瓷器的绘图也趋于更加的简单和世俗化。
清代同治后期开始,民窑粉彩瓷器所绘制纹饰多以花卉纹居多。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也趋近于简单化。所绘制纹饰有喜上眉梢、英雄独立、松鹤延年等纹饰见常,所绘寓意大多以花卉、花鸟或静物表现,以大瓶、碗、罐帽筒居多。虽不及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但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为后来民国新粉彩瓷器,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