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花甲之年,开始在陌生城市生活

老年节特辑④

花甲之年,开始在陌生城市生活

绘图陶祎之

本报记者单露娟

早上5点半,即使没有闹钟的“呼唤”,李玉梅也会循着生物钟准时醒来。简单洗漱过后,她来到厨房,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煮粥、蒸馒头、煎荷包蛋、热牛奶……她有条不紊地在厨房忙碌着。粥的香气开始在房间里四溢时,儿子和儿媳起床了。接着,孙子也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她赶紧招呼他们吃饭,同时整理好孙子的书包,给他的水壶装好水。

7点,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出门,她才端起饭碗吃早饭。卧室里,传来1岁的小孙女的哭声,她来不及咽下饭菜,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哄着。

中午,将孙女哄睡后,她拿起手机给老伴打了个电话。早几天,老伴说自己腰疼,她一直记挂在心里。

“别人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时,我们两夫妻一直生活在一起,老了却分开了。”李玉梅叹了口气。

这是李玉梅去济南,和小儿子一家一起生活的第七年。她的老伴则跟大儿子一家生活在杭州。除了过年,老两口平时很难见一面。

走访中,记者发现,和李玉梅有着类似境遇的老人不少。老两口大多为了帮忙照看孙辈而去子女所在的城市,因此两地分居。身处异地,他们不仅要忍受对老伴的思念,还要克服社交困难、育儿冲突等问题。

老漂

今年65岁的李玉梅是椒江人,和丈夫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定居在杭州,小儿子则定居在更远的济南。

退休前,李玉梅经营一家服装店。因为守店,她很少有机会外出。那时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退休后和老伴到处走走。

没想到,退休十年了,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刚退休的时候,大儿子有了孩子,小两口希望我过去帮忙。”李玉梅原本想,等孙子长大一些,自己再和老伴出去玩。

没过两年,小儿子也有了孩子。“我不能只帮大儿子,不帮小儿子吧。这样小儿子一家会有想法的。”

于是,李玉梅收拾行李前往济南,住到了小儿子家。而大儿子因为工作,照顾不上孩子,李玉梅的老伴便接替她去了杭州。自此,老两口一个在杭州,一个在济南,开始了漫长的两地分居生活。

济南对李玉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她至今觉得生活十分单调,每天都在家和菜市场之间来回。“早上起来做早饭,然后去买菜,之后在家打扫打扫卫生,一天就过去了。”周末,儿子和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出去玩,李玉梅只能独自在家里发呆。

“有时候觉得挺心酸的,来济南这么多年,景点也没去过几个。”起初她安慰自己,等孙子上小学就好了。

孙子日渐长大,李玉梅觉得可以轻松一下了。儿子和儿媳又有了二胎,她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带娃生活。

她曾向儿子提出想回老家住几天,但被劝回来了。

“我今年65岁,小孙女才一岁。等她也上小学,我就70多岁了,哪还有力气出去玩呢?”李玉梅觉得生活没了盼头,渐渐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每天一睁眼就是围着儿子一家转,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我觉得很不开心。”

和李玉梅的经历类似,临海的赵阿婆也跟着儿子“漂”在上海。

三年前,赵阿婆的儿子有了孩子。她和老伴商量后,决定自己去上海照顾孙女。

在上海,赵阿婆过得并不顺心。“我一个农村老太婆,普通话不会说,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时买菜交流都有问题。”她每天都盼着孙女快点长大,这样自己就能回老家生活。

时光匆匆,孙女终于上了幼儿园,赵阿婆收拾行李打算回老家。“没想到,儿媳怀了二胎。”听到儿媳怀孕的消息,赵阿婆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忧愁,“我啥时候才能回老家?”

孤独

除了漂泊在异地的不适,这些老人还要忍受和老伴分居的孤独感。

临海人朱女士在舟山工作。她的父亲,多年来一直在舟山帮她照看孩子。她的母亲则跟着妹妹,生活在另一个城市。

“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这些年如果没有父亲的帮助,这个小家庭很难运转好。”说起父母的付出,朱女士十分感激。

她也心疼父亲一直围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时间。“白天,他在家做饭、带娃。我们下班回来后,他才能喘口气。”

朱女士觉得父亲在舟山很孤独。“我和老公每天很早出门,中午不回来,晚上也常加班到很晚。孩子和家里的一切,都由他管。没有帮手,也没人能说说话,每天都很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她经常看到父亲给母亲打电话,聊一些生活上的琐碎事,“如果在老家,他俩每天一起买菜一起做饭,吃完饭就去灵湖散散步,每天都很开心。现在为了我们,父母老了还要两地分居,我觉得很过意不去。”

有一次,父亲在接送孩子的途中突然心脏不舒服,独自在路边休息了很久才缓过来。“当时他怕打扰我工作,没有给我打电话。等到晚上我们回家,他才提了一嘴。后来我带他去医院检查,发现是心肌梗塞,做了手术。”朱女士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后怕,“如果他和我妈生活在一起,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差点就失去爸爸了。”

今年60岁的王菊芳,两年前从临海上盘来到椒江带孙子,老伴王明刚则留在家,打理几亩土地。对她来说,在椒江虽然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但也因此疏远了亲戚朋友,平时没有人可以交流,经常觉得孤独。

提起尝试外出社交,她也有苦难言,“我们这个年龄,重新建立社交圈很难,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一整天都要照看孩子”。

每天照顾儿子一家之余,她十分挂念独自生活在乡下的老伴。“他年轻时一直不会做饭,老了才开始学。他身体也不太好,有个头疼脑热,我都照顾不到。”有段时间,王明刚得了重感冒,王菊芳在椒江很着急,但也只能每天电话问候一下,“我走了,孙子上下学就没人接了”。

和妻子两地分居,王明刚也有不少苦恼。以前,他只会干农活,从没做过家务,如今不得不从头学起。

王明刚说,前两年他曾到椒江,和儿子一家一起住,享受天伦之乐。可妻子承包了家务,他每天没事做,觉得自己不能给这个家做贡献。他回老家后继续务农,反而能让儿子一家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果。“只要孩子们好,我俩苦点累点也值得。”

孤独感也时刻围绕着李玉梅。

“看着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在这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很孤独。”每到这时,李玉梅就十分想念老伴,“他如果在身边,我有什么事情,还能念叨念叨。”

她有时候也会和儿子抱怨,在济南太无聊。儿子会说:“妈妈,不是有我们陪着你吗?你有话就跟我们说呀。”但是,李玉梅心里清楚,这种孤独是无法排解的。

分歧

和儿子儿媳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会到达顶峰。

“我带大了他们兄弟两个,现在儿媳妇却说我不会带娃。”说起育儿分歧,李玉梅语气里满是委屈。

“前段时间降温了,我就给小宝多加了衣服。我儿媳妇不高兴了,说我不该一次性给孩子穿这么多,要慢慢增加。”李玉梅觉得,两个儿子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什么问题。

最初,两人甚至连怎么洗衣服都产生过矛盾。“她怪我没有把孩子的衣服和大人的衣服分开洗,说我不讲卫生,把我辛苦洗好的衣服,全部都拽下来扔进洗衣机重新洗,还把孙子的几件衣服都扔了。”

李玉梅觉得很委屈,当下便含着眼泪,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最后,还是儿子拦住了她,说了许多好话,让她留下来。

王菊芳也表示带娃的日子并不舒心,“带孩子辛苦就算了,还要受气”。

自从来到椒江,她不仅包揽了所有家务,还换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却不能得到儿子和儿媳的关心,有时还要面对他们从工作中带回的负面情绪。

在椒江生活,王菊芳觉得自己变得十分敏感。

最近,因为突然降温,小孙子感冒了。儿媳念叨了一句:“现在的小孩真不好带。”王菊芳听到后,就觉得小两口在责怪自己,“可能他们也没有这个意思,可我总忍不住多想”。

跟着儿子“漂”在武汉的姜凤仙,也和儿媳矛盾不断。

今年63岁的姜凤仙是临海河头镇人。几年前,她的儿子在武汉开了一家店,姜凤仙被接了过去,照料孙女的生活起居。

“我每天那么辛苦,给他们一家洗衣做饭,他们还嫌我做的饭菜不好吃。”说起在武汉的生活,姜凤仙忍不住抱怨。

姜凤仙的儿媳口味比较重,喜欢咸辣,老人自己却喜欢清淡饮食。于是,两人经常在饭桌上产生口角。“饭菜一上桌,她就开始说太淡,没味道什么的。我听了心里肯定不舒服。”

似乎是为了表达不满,姜凤仙的儿媳有时候会在家点外卖。“我们都坐在桌上吃饭,她一个人拿了外卖,坐在客厅吃。”

姜凤仙认为,这是儿媳故意让自己难堪,便闹着要回家。但最后,还是不忍心看儿子为难,忍气吞声住了下来。

在儿子的协调下,她和儿媳约定,在吃饭方面互不干涉。“我做儿子和孙女的饭菜,她喜欢吃就吃,不喜欢可以自己做,或者点外卖。”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她也有很多看不惯儿媳的地方。

“她很喜欢买东西,整天往家里拿一堆快递。小孩子长得快,哪需要这么多衣服,可她还是经常买。现在的年轻人,一点不知道节约……”

“晚上老是不睡觉,早上不起来,还带着孩子一起熬夜,这像什么话……”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你关注了吗

本报记者单露娟

老年人异地生活、长期分居,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怎样排解老年孤独?近日,记者采访了台州市雷湘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

在雷湘看来,老年夫妻两地分居,存在的问题和年轻夫妻是一样的,甚至更甚。“老年人的社交没有年轻人广泛,对伴侣的依赖感更加强烈。儿孙之乐,并不能替代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陪伴之情。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若长期分居,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久而久之,还可能转化为抑郁。”

雷湘建议,如果小两口有能力,最好自己带孩子。“孩子上了幼儿园,基本上就可以托管,年轻人自己辛苦一下,可能也应付得过去。父母亲自带孩子,容易和孩子建立亲情纽带,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如果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雷湘建议,有条件的一定要将两个老人都接过去。“人类对温暖的渴望,对亲密的渴望,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是一样的。老来相伴更有安全感,有伴侣陪伴的老年人,更加乐观开朗,耐受挫折的能力强于独身老人。”

雷湘希望,年轻人平时和父母相处时,一定要注意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很多人觉得,老人帮忙带孩子是理所应当的,觉得老年人没有情感需求。他们把老人物化了,只关注他们的功能,这是不对的。”

她曾经接诊过这样一对老人:老两口在北京帮儿子带了三年孩子,却没有去天安门看过一次升旗。“老人十分伤心,他们觉得儿子把自己当成了免费保姆。工作日,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休假时,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去迪士尼、去动物园,却把两个老人留在了家里。老人其实也想出去走走,去天安门看升旗,去韶山看毛主席出生地。但即使就在北京,他们却连天安门都没去成。”

雷湘表示,子女还应该在行动上多关心老人,平时多陪陪父母,给父母创造与社会沟通的机会,比如走亲访友、逛超市、逛公园等,让他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人。“白天,年轻人可能要上班,但是下班后,年轻人可以主动接过带孩子和做家务的重任,让父母好好休息。周末和节假日,年轻人也应该给父母放放假,给他们报个一日游、两日游旅行团,让他们出去散散心。”雷湘说。

短 评

老年异地居留不易

元 萌

异地而居的生活,对于老年人而言,有着许多不得已的苦衷,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不比漂在异地的年轻人少。

看完这期稿子,我第一时间发出的感慨,便是老年人在异地生活不容易,此外就是觉得自己“格局小了”,毕竟想象中的老年生活与现实落差太大。

老人选择在异地生活,是一种舍与得之间的抉择,也是一种兼顾晚年生活与子女小家的格局。

老年人往往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改变固有思维,舍弃晚年在故乡“舒适圈”的安逸生活,迁居到近乎陌生的他乡,此为不易之一。

与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伴被迫分开,生活重心从相携相伴安心养老转变为独自费心帮子女带娃,此为不易之二。

与子女共同居住,生活习惯与育儿理念上的不合也难以避免,此为不易之三。

诸如此类的困境,潜藏在生活的琐细之处,也化作了老人们有口难言的无奈。自己再困难,也要为子女的小家庭排忧解难,这就是老人们的大局观。在他们的观念中,安逸的晚年生活大可以舍弃,但子女小家的幸福不能置之不顾。

老人的生活一直习惯性地围着子女转,这就意味着老人失去了支配个人生活的自由。由于生活环境与社交圈的不熟悉,老人被迫困守在一方狭小的天地里,首先在行动上就牺牲了一部分自由。而自由的丧失也是在精神层面的,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悉的亲友,甚至老伴也不在身边,交流沟通上的自由也成了一种奢求。

因此,子女在生活中的压力,不应变相转嫁到父母身上。老年人本应是家庭中被照顾的群体,如今却反过来承担着照顾孙辈的责任。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们,却为子女的小家庭付出了太多。但在生活中,他们对于自己的压力与不易,往往是无言的。更多的时候,子女需要坐下来与老人谈谈,或带老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给他们一个倾诉的出口。

让老人放下“格局”,将重心转向自己的晚年生活,真正去为自己而活,其实很难。异地而居只是千千万万的老年人生活群像中的一个侧面,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关于养老的痛点与难点还有很多。

年轻人为了前程在外打拼,而老人则为了家庭美满、晚景幸福选择居留异乡。既然老人漂在异地的个人选择暂时无法改变,让他们在异乡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与归属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异地居留的不易变得容易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