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必瘀”太烦心?艾灸解决!科学证据都出来了!
“瘀”,《说文》云:“积血也。”
《急救篇》颜注:“瘀,积血之病也。”
《段氏说文解字》注:“血积于中之病也。”
《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证进行辨治。
《血证论》中提出:“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
在历代文献中,隋代巢元方将“血瘀”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是比较准确的。
《诸病源候论·落床损瘀候》云:“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处即停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皆成瘀血。”
所谓“血行失度”即血液运行失去正常的“度”。具体而言,包括血行迟缓涩滞、死血壅塞血脉、血脉闭阻不通、血液离经停积等四种状态。
瘀血是指凝结不行之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血瘀是产生瘀血的病因,瘀血既成之后,又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从而可导致和加重血瘀的病理状态,两者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认为血瘀是由于“血行失度”引起的“积血”“蓄血”之症。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百病皆瘀”。
凡血虚、热毒、寒凝、气滞等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血瘀证是中风、痹证、肿瘤等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既往活血化瘀几乎都集中在中医中药的研究领域,针灸活血化瘀的实验研究报道不多。
艾灸辛温通络、行气活血,有活血化瘀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某课题组应用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艾灸大鼠“肾俞”穴对血液流变、氧自由基、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细胞因子和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
【施灸方法】小艾条距穴2厘米处悬灸。采用温灸法,每日灸1次,每次15分钟,连灸7日。
【结果观察】
1、艾灸有活血化瘀作用
寒凝血瘀造模大鼠因持续受风寒湿邪侵袭,一般先有恶风寒、打喷嚏、流涕、发热与饮水增多等风寒表证出现。在途续低温受冻2~3周后,造模大鼠出现畏寒喜暖食少便稀、踡缩少动、弓背毛松;口唇、鼻、耳处呈紫色等寒凝血瘀证症状。
艾灸“肾俞”治疗了1星期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活动、摄食增多,体重增加,便干,毛色光亮,口唇、鼻耳色紫转红等。
艾叶性温、辛、苦。温可祛寒,辛可利窍,苦可疏通。研究观察表明,灸疗能提高大鼠的抗风寒能力,能减轻或改善大鼠一般寒凝血瘀症状,使循环状况好转,起到了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瘀、扶正生新的活血化瘀作用。
2、灸疗能改善血瘀证的血液流变性
血瘀证的形成与血液系统,特别是血小板、纤溶、抗凝血酶系统密切相关。血瘀时,血液黏度增大,流动性变差,表现为浓、黏、凝、聚状态。血液有效灌注量少,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实验观察到灸疗能降低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促进局部和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流变性,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纠正血瘀引起的缺血缺氧和内分泌素乱,因面改善了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起到对血液流变异常的治疗作用,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3、艾灸能纠正血瘀时自由基代谢的素乱
血瘀可引起体内自由基增多及清除力的下降,造成其代谢的素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体内自由基的堆积,会损伤组织细胞,导致各种病理变化。自由基的攻击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可引起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及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障碍。
此项实验和既往的研究都观察到,艾灸“肾俞”穴能减轻或阻断血瘀时氧自由基的过量产生与释放,提高SOD活性(SOD是体内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改善血瘀时氧自由基代谢的紊乱。
4、艾灸能调节血瘀证内皮素ET、NO的失衡和血管的舒缩功能活动
ET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NO则有扩血管效应,ET、NO比例失调是血瘀证的病理基础。
实验结果表明:寒凝血瘀使ET升高,NO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血液瘀滞,可引起血细胞聚集。
艾灸能降低血浆中ET的含量,提高NO水平,因而降低其血管的紧张度,减轻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及ET、NO的失衡,因而有利于血管舒缩活动的调节,促进血液流变性的好转,减轻血瘀证的严重度,促进其恢复,起到了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作用。
5、艾灸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增强或调节免疫功能
实验结果发现,灸治可以抑制TNF、IL-1等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起到抗炎抑炎的作用。同时,灸疗又能恢复和促进大鼠脾淋巴细胞活性,提高胸腺指数,诱生内源性Ⅱl-2,有免疫增强与调整的作用。
6、艾灸调整血瘀证中枢神经递质,稳定机体内环境
NE、DA是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当寒凝应激时,NE、DA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毛细血管收缩、痉挛,使微循环障碍加剧。
而灸疗能降低NE、DA的含量,改善血瘀时NE、DA引起的毛细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微循环障碍。
【总结】
实验证实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不仅对寒凝血瘀有效果,对气虚、热毒、血虚血瘀等也都有改善作用或独到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