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08):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打、还是谈?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08)
李渊不满,突厥也开始看他不顺眼了:原先你们一班小弟兄,都对我毕恭毕敬。你老李嘁哩喀喳、几下全干光了,以后谁来给我捧场?所以很快,突厥的态度就没那么友好了。后面更是干脆撕破脸,联合其他几个专门对付李渊。
但他这个对付,也受到一定限制。一要看季节,所谓秋高马肥,才是出征的好时机。第二还要找机会。他不象汉人,部队是常备军,一声令下立即开拨。游牧民族的特点,是寓兵于民。好处是不用花钱养兵,缺点是集中麻烦。游牧游牧,在草原上流动放牧,只在此原中、草深不知处。集中一支大部队,还是要花点时间的。
眼看李渊一个个削平群雄,渐渐成了气候。622年8月,突厥举国而来,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入侵。
这次入侵,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配合刘黑闼南下。给了一万骑兵随刘黑闼行动。突厥颉(jié)利可汗亲率十五万骑兵,从山西雁门入侵,算东路军。西路另派一支部队,从陕甘宁方向同步进攻。
面对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李渊立即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商讨对策。
会上照例有战、和两派。一个是部长(太常卿)郑元璹(shú),他说:‘打把关系搞坏了,不如讲和。’(‘战则怨深,不如和利。’)另一方主战派的代表,是中书令封德彝。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比较成熟的,叫‘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可以理解为代表中央写诏书,就是管制订政策法令的;门下可以理解为等在门外给你个下马威,是管检查诏书有没有问题的,有问题他可以退回去让你重写;尚书省,‘尚’是‘奉’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奉命执行诏书。听起来他最低调,实际他掌握最重要的权力——行政执法权。尚书省的事也最多,‘六部’,就是他下属的六个部。
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天中组部兼人事部长;礼部尚书:教育部兼文化部长;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兼税务、市场、统计局长;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兼管军委政、后、装;刑部尚书:公安部兼司法部长;工部尚书:住建部兼水利、自然资源部长。
除了尚书省六部,还有一些中央直属的部级单位。大家听说过‘三公九卿’吧,‘九卿’差不多就是这些直属单位的领导。象刚才郑元璹的太常卿、前面李密做的光禄卿,还有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等等。
总体看起来,中书省管决策立法,好比人大和政治局;尚书省管执行,好比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门下省比较特殊,宋代以后基本就废除了,有人把它类比为现在的办公厅,其实权力差得很远。办公厅是个办事机构,能对上面的决策指手划脚吗?不过正因为它权力太大,所以消失也最快。你想啊,皇上和宰相们商量半天,好容易定下个主意,你一个小小厅局级干部(唐代门下省负责审查封驳的是‘给事中’,正五品官),一句话‘不行’就推倒重来。这权力是不是大得有点骇人听闻?最严重的时候,皇上下个指示:‘某某可做宰相。’文件到了门下省,给事中拿起笔来就把宰相两个字划掉,旁边写上:‘不可’(还好没写不可能。)结果怎么样呢?‘已而事得寝。’一个宰相居然就这么黄了!
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不过针对最高权力,设置这样一个‘一票否决制’,也算是我们老祖宗一个创举、或者说一片苦心吧。
‘三省’中,门下省长官叫侍中,中书、尚书两省长官称‘令’。封德彝是中书令,等于最贴近皇上的中央秘书长。
针对突厥的入侵,封德彝认为:谈解决不了问题,显得我们怕他,不如先打。打胜后再谈,更有主动权。这就是我们说的‘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了。
郑元璹是资深外交官,他希望谈判有个好的氛围;封德彝负责研究政策,希望一个办法能管长久。各有各的道理。
李渊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也是。打拼了这么几年,曾经强大的对手一个个倒下。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成了我李家的天下。这帮贪心的铁匠,还要忍他们多久?
那么,大家战场上见吧!
开会在八月十二号。过了半个月,八月二十九日,西路突厥军攻破大震关。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大震关又称陇关,位于陕甘交界的陇山(六盘山)东坡,是关中地区的西部关口。所谓‘关中’,指的就是五关之中:“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夺取大震关,等于拿到进入关中的一把钥匙。
这是西边的情况,颉利可汗亲自率领的东路军呢?
‘是时,突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
晋州就是临汾。漫山遍野的突厥军,已经越过太原,深入到山西南部。沿汾河再走两步,前面就是‘五关’里的临晋关(又叫蒲津关)。长安,已经不是很遥远的地方了!
封德彝的先打后谈之策,可以说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