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讲堂10:研真题,正思维,精准备考(附赠近十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电子版)

满分讲堂10:研真题,正思维,精准备考

特别声明:1-此文内容末经允许严禁一切用于商业的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后注明出处及作者。2-满分讲堂系列讲稿电子版,一般会在公众号“讲地又讲理”推送的第二天上传网站。如有需要,可以在推文第二天登录地理学科网(http://dl.zxxk.com/)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即可找到,比如搜索“满分讲堂”即可。3-本文因在假期推送,可能要等到正月初七之后才能在地理学科网上找到,见谅!4-为方便大家研究高考试题,本平台收集整理了近十年全国卷地理试题电子版,获取路径如下:(1)点击本文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提取码:4wqh(2)直接微信扫码(下面的)获取

情境分析:高考命题人绝大部分为高校知名教授,他们位于学科的前缘,站的层次高,命题角度新,命制的题目思维含量大——正因为这样,有时候高考命题人认为想当然的事,在我们中学阶段看来就存在着思维跳跃或是存在“所给信息”与“已有知识”的矛盾。因此,在备考时我们一定要挖掘试题背后的逻辑思维,提高自己与高考命题人在思维上“耦合度”,进而达到“精准备考”的目的。一、研真题,正思维典例1.(2015年江苏单科地理高考真题15-16)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解析】对于此题,在教辅或网络上的解析普遍是这样的——此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体涉及到地形、气候、水文要素对植被的影响。第(1)小题甲地与青藏高原相比,二者纬度相差不大,不受洋流影响,应该是大气环流的影响——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故答案为D;第(2)小题具体考查水文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审题关键是看准乙地东北地区北部,纬度较高,地表有季节性冻土,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继而影响地表植被——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答案为C。【答案】(1)D (2)C【质疑】按照上面解析的观点,东北地区的低地和平地森林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低平的地方表水汇集,排水不畅,加上蒸发微弱,气温低,冻土广布,涝渍严重,沼泽发育,不适合林木生长,所以森林多生长在山区坡地。按照这个思维,答案是解释得通,但如果再仔细一想,就存在两处费解之处。费解之一:西伯利亚地区(特别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面积的针叶林如何解读——按上面的观点西伯利亚的低地也应该林木较少,但实际上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所覆盖。费解之二:海拔高处气温更低,也应该有冻土发育,为什么不影响林木生长。【释疑】以上的疑惑存在,在中学阶段是正常,因为大学教授把下面的知识块作为已知了。知识块一:西伯利亚地区(特别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面积的针叶林,也有大面积的沼泽,两者是相间分布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整体地势地平,但不是绝对水平的,有一定的相对起伏,即使这种相对起伏达到几米,也会使降水汇集,低洼处形成河流和沼泽,不生长森林,而稍高的地区较干爽,可以生长森林。知识块二:冻土并不是影响森林生长的限制因素。正如大学教材所说“冻土在有一定坡度之处,由于能保持水分且不积水,就充分满足了林林生长的需要,所以有利于树木生长;在大兴安岭地区,凡是多年冻土发育的地段,森林植被生长茂密,这就说明了冻土与森林具有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也就是说在较高纬地区的高地,冻土不但不影响林木生长,反而促进;影响林木生长的是沼泽,因为沼泽地区草类茂盛,而针叶林等高大林木根系茂盛,沼泽通气差,根系易腐烂,不适宜高大林木生长。总之,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命题人的思维跳跃太大,其意思是因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而导致河谷和平地存水较多,而不利于林木生长——冻土使表水不易下渗,地平排水不畅,纬度高不易蒸发——“入地无门,上天无路,水平又走不了”——导致积水过多土壤通气差,根系易腐烂,不适宜高大林木生长。典例2:(2015·海南地理,2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10分)对于此题,命题人的参考答案如下: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②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③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同样,中学阶段普遍存在以下困惑:困惑一,为什么受副高控制,太阳辐射就强?困惑二,为什么会出现“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的情况?困惑三,“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是怎么来的?其实,这里面也存在高考命题人的思维跳跃,解读如下:针对困惑一:因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太阳辐射多。针对困惑二:所有的山谷都存在这种现象,如下图所示。

即同样的同空气块,谷地比平地接受更大面积的下垫面加热。针对困惑三:因夏季该处受副高控制,所以盛行下沉气流;正是因为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上升的气流受到抑制,才“空气对流弱”。总之,此题考查了影响气候(气温)的因素,高考命题人所给答案思维跳跃较大。如果不这样,答案将会非常繁琐,由此我们可在平时的训练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答案简洁,多反思答案的答题角度,多反思几个为什么,以达到精备考的目的。二、“信息推论”与“知识结论”的矛盾目前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因绝大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或是“理想化”的已成定论的知识,与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相去甚远,更不要说学科前缘的知识了;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自然与社会要素的变化,就会出考题中“根据所给信息推出的结果”与中学“所学知识的结论”存在矛盾的现象。典例3:(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已有知识所给材料“地带性”的理解地带性,在高中地理中是与“非地带性”相对而言的,包括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而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安照这种思维方式解读,A为纬度地带性,B为垂直地带性,C为经度地带性,选项A、B、C均正确,不正确的只有D——属于非地带性。文献表述的地带性是“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属于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安照这种思维方式解读,只有A选项为地带性,BCD均不符合地带性的概念。判断结论A、B、C均正确A正确答案:A典例4:(全国文综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解析】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首先明确甲地的位置在哪,读图可知甲地位于罗讷河上流的河谷地区,那么河谷地区的地形、气候如何呢?什么样的条件有利于种植葡萄?从题目文字信息分析,影响葡萄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与昼夜温差。因此,从地形上说,甲地位于河谷地区,水源充足且利于排水;从气候条件上分析,该地在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注意气候对葡萄种植的影响,一要体现光照和温差两要素,二要指出其对葡萄生长的哪一生长期(阶段)的影响。【参考答案】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 (和排水)条件好;(北纬 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警示】在分析有利于甲地种植葡萄的气候条件时,如果不根据所给材料,而是根据已有知识——甲位于40-60度大陆西岸,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那么答案将大相径庭。典例5:(山东经典高考题)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    )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1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生产成本(元/千克)中国某产区8~12490~660―1~―819~230.64美国某产区15~17470~5206~818~212.05北半球最适宜区8~12560~750>―1419~231.20A.300N—400N西海岸        B.300N—40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警示】此题如果按照已有知识来判断:苹果属于温带水果,此在基础上就把A和C排除掉了——因为A、C为亚热带气候——排除了正确答案,所选一定错误;而所给材料是美国产区最冷月气温6~8℃,应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由此可排除美国大陆东岸,BD都不能选;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为平原地形,应发展种植业,而且表中所示产区年降水量只有470~520mm,所以不可能为美国苹果产区。答案只能是A。总之,如果高考试题中出现了此类现象,请大家千万不要由已有的知识去推翻所给的材料——而是要尊重材料所给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推理,答案自然水到渠成。三、真题链接:1-(2012年课标1卷第6-7题)读图2,完成⑴-⑵题

⑴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⑵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个性化解析:此题很容易让人误会高考命题人的意途是根据经纬度考查“区域定位”的相关内容,其实不是。高考命题人的真实意途是通过地理要素间的关联考查“综合思维”:左图铁路一是密度小,二是走向沿河流分布,可推知其所处地形为山区或谷地;右图一中河网密度与铁路密度较大,二是不存铁路沿河流分布的特点,可推知其所处区域为平原。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第(1)题选A,第(2)题选C。2-(2017年全国I卷第9-11题)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⑴-⑶题。

图3⑴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 ①       B. ②C. ③     D. ④⑵该地寒冷期A. 最低气温高于-16℃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⑶该地可能位于A. 吉林省     B.河北省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个性化解析:此题组在中学生及中学教师之间普遍认为是一道比较难的题目,原因是在考虑大气受热过程中涉及因素太多,越想就会越复杂。其实高考命题人就考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感知,天冷的时候下雪,下雪多的年份平均气温低;二是膜内气温高于膜外气温;三是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约为14时左右。根据前两点很判断①②③④分别为丰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枯雪年的膜外平均温度日变化、丰雪年的膜外平均温度日变化,由此可判断第⑴题答案为B,第⑵题答案为C;根据第三点,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地的大致经度,进而得出第⑶题的答案为D。3-(2018年全国II卷第9-11题)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⑴-⑶题

⑴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⑵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⑶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个性化解析:此题组的前两个答案一般没什么问题,第(1)题选B,第(2)题选B。第(3)的答案好多考生错选为A、B、C,其实第(3)题的答案应为D。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我们所学知识是“植被覆盖提高能减少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第(3)题首先就可以把D排除掉。其实,考生忽略了材料所给信息,首先这是一次连续性降水事件,前几次降水一方面使裸露坡面水土流失的差不多了,另一方面下渗使植被下方的土壤接近饱和,在此基础上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中泥沙主要源于植被覆盖坡面,由于重力作用使草和土一块下滑入河所致。四、十年真题为方便大家研究高考试题,推荐通过以下途径获取:1、付费纸质版大家可以点击以下链接(特别说明,此链接为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非本平台获利):荐真题| 五年高考真题集(全科)~按需选择~荐真题| 十年高考真题集(全科)~按需选择~2、免费电子版本平台收集整理了近十年全国(ⅠⅡⅢ)卷地理试题电子版(部分含解析),现分享给大家——下面两种方法均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