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学区房的家长注意了,买房背后那些“潜规则”!
“共建生”一词,从2002年出现,原本只是一种地方性保护政策,高考政策。但是这些年愈演愈烈,幼升小、小升初各个升学阶段,房地产商、街道、派出所各行各业。
那么,扬州有没有这一情况,答案是有。下面是一位家长的讲述:
之前去房产中介询问孩子上学的问题,哪个中介我就不说了。
当时中介就直接说,让我登记一下,他们统计以后会送到学校,然后我们就会被入取了。
但是我不放心,因为我们买的房子离学校不近,就问了一下之前孩子上学的亲戚,才知道还有“共建生”一说。我就上网查了一下,也问了一些朋友。
所谓共建生,是指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获得学校每年一定的入学名额,实现双方“共赢”。近二十年来,“共建”有愈演愈烈之势。
共建生,作为 幼升小、小升初的一种入学形式,已经使用了整整11年。据统计,每年通过“共建”渠道进入重点中小学的孩子,大概会占到总招生名额的10%左右。同时,“共建生”享有一项“特权”,他们上某个中小学,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学生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限制。
“共建生”成为教育特权的最典型代表,从正式诞生之日起,共建生就以蓬勃的姿态恣意生长,发展到今天,共建的单位也从原来的部委机关发展到现在的各行各业,房地产商、街道、派出所等。
近年来,共建生多到了也得分三六九等。一所重点学校的共建单位,多的可达几十家,鱼龙相较,实力不足的共建单位就成为“陪着玩”的角色,而某些拥有强势资源和背景的单位却保持着与四五所重点学校的共建关系。
据业内人士透露,共建分为 “大共建”和“小共建”,所谓的“小共建”,多为强势部门,这些部门的共建学校,对其子弟都是一比一的录取,每年有多少孩子都可以进去,100%录取。
而“大共建”的单位职工,入学的几率就远远小于“小共建”的单位,不但需要考试,还需要“拼爹”。拼爹的筹码是家长与单位工会或者“共建办公室”负责人的关系和自身在单位的地位,“至少也得是个中层干部,而且最好不要遇到同单位职工结婚生子上学的高峰”。
扬州有共建生吗?
不少家长的回答是没有或者不知道。其实很多家长自己已经遇到或者自己就是。
举个例子:你去买房子,是为了上某个名校,但是房子距离学习不是那么近,而学校学区划分还没出来,买这个房子就很有可能上不了这个好学校。但是,房产开发商却说保证能上好学校,甚至让你登记名字,说是为了统计上学孩子人数。实际上这就是“共建生”。
或者是学校周边的医院、政府单位、事业单位等。
如果你买到的房子在学区范围内,根本不需要统计名单上学,你明明可以直接报名上学。
学校周边的一些单位医院的共建生关系会更牢靠。
至于更多家长遇到的房产商,我只能说有风险!
房产开发商和学校之间的共建关系是用钱用物搭起的桥梁,不牢靠,学校如果反悔,开发商一点办法都没有,家长很有可能钱、校两空。所以家长可以比对2015年的学区划分,扬州近几年的小学学区划分差别不大,如果你买的房实在危险,可以让房产商在合同上注明保证在某某学校上学。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
为什么取缔?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共建生”是教育特权嚣张下的一个集中反映,教育特权的实质就是教育腐败,此乃社会最大之不公。
而我的理解却是:
社会上每一个群体的存在都是顺应时代而生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共建生既然存在这么久而不被社会淘汰,必然有供给市场,必然有固定的需求群体。市场是个神奇的存在,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自我调节供给与需求,却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如果说取缔“共建生”似乎是教育的公平体现,实际上也会是让很多买了房的家长上不了学校。
小编觉得:共建生确实是有很多弊端,也确实占用常规名额,是对别人的不公平。同时我觉得每个家长都是希望孩子生学到更好的学校,不是共建生也会是其他形式,光是取缔共建生没有用,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地区差异,才是根本需要均衡的地方。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别对待,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教育差距,中国的教育差异,就像经济差距一样,越来越大。显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美好的愿景。
我们都在努力,在自己小社会里,作为孩子的起跑线,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我对是否取缔共建生不多做表态,我也改变不了。这里只是为大家解释什么共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