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汉进城

本文作者:梁建峰


有句俗话叫“山汉进城,四膝麻灵”,下面说一下我两次进城的几件囧事,以飧读者。

(一)

我第一次进城是在1979年8月。那一年我大爹在塔布公社工作,我在暑假去塔布找我弟梁建平玩儿。去了之后,我三姐因有急事要去中旗,记不清什么原因没坐上公共汽车,于是决定由我和建平各骑一辆自行车去送。当时心里挺高兴的,心想终于能看到油路了。

说起想看油路的心结,还是由我们村一户人家的一个女婿引起的。他去过北京,回来后给人们讲油路又黑又亮,走上去软颤软颤的。听到他讲的油路如此之好,当时就想我什么时候也能见到油路并在上面走一走感受一下“软颤软颤的”。

当年中旗街上的油路修起也没几年,想到能看到油路了,心情特别激动,于是兴冲冲地和姐弟二人出发了。由于是土公路,加之又有点上坡,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了中旗。骑行在街上,我问建平,油路在哪了,他说,咱们走的就是油路,我仔细一看,路上灰眉蹙眼,依稀能看到点黑色的影子,与我心目中的“又黑又亮”相去甚远,我又用心感受了一下,也没有“软颤软颤的”感觉,心想也许是骑车的缘故。

到了地方吃完饭,我又一个人悄悄跑出来,亲自到油路上走了走,来回走了很多步,始终没有感受到“软颤软颤的”。当时就对村中那个女婿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心想那个家伙就瞎谝了。后来才知道油路打扫干净,经过太阳暴晒,就是人家说的那个样子。

第二天,轻车从简,加之又是下坡,兄弟二人唱着歌一路狂奔,很快就到了家。走时用网兜装了些茄子、辣椒,回家后,网兜仍在,茄子、辣椒早已不翼而飞。

(二)

再次进城就是两年后去呼市上大学了。

1981年我从铁沙盖中学考上了内蒙古财经学院, 9月13日从家里出发去报到。当天去了中旗,在中旗与其他六位一齐考到财院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聚齐了。14日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到了呼市车站,出了站,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点茫然无措。几个人正在东张西望地寻找接站车的时候,突然发现上一年从铁中考到财院的张国良、陈双泉等几个校友向我们走来。啊呀,见到亲人了,真是激动啊!他们热情地把我们送上了接站车。

到学校后,接站车把我们放到了宿舍楼底下,各自报了班级、姓名,老师告诉了房间号后我们就分开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楼房,我的房间号是411,但知道房间号也不会走啊,于是就问老师:“411在哪了?”老师有点惊讶地说:“在四楼啊!”踅摸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个同行的,只好硬着头皮扛着行李往上走。从一楼楼梯开始走,走到楼梯第一个拐弯处,心想这是二楼了,再一看,不对啊,啥也没有,再往上走了一段看到了2字头的房间,哦,原来这才是二楼,这时候有点明白411是怎么回事了。继续走啊转啊,转得头晕眼花,终于看到4字头的房间了。

由于初次出远门还不习惯,高中几个同学经常攒到一起玩儿。第一次进了大城市,一切都那么新鲜,几个人相跟上逛街,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数楼层。见到一个楼房就开始数,走一天数一天,数得脖子都疼。到晚上返校不知是路不熟还是扭脖子扭得时间太长造成脑袋缺氧,反正是转向了。好在那时候呼市的楼房不高,最高的是巴彦塔拉饭店,也就七层,不然,还不把脖子扭断了。我现在看书、写东西时间一长脖子就疼,也许就是当年数楼层落下的毛病。

再说说洗澡,我们几个同学都是农村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洗过澡,要说与洗澡相近的经历,也就是夏天在村里的水坑里耍水水。到学校后看到别人洗澡想去又不敢去,不知道怎么洗。有一天听说秦利军去洗了,于是我们几个就在学校东面的小树林等着。等他出来后,几个人纷纷上前询问,秦利军慢条斯理地给我们讲了他洗澡的过程,我进去后看见别人脱衣服我也脱衣服,进了里面,看到有一大池子水,我慢慢地把脚伸进去感觉热乎乎的……从此我们才开始洗澡。

报到那天进了宿舍,第一个见到的大学同学是李文春。他问我,你是哪儿的?我说中旗的(差点说义发泉的)。他听完后有点皱眉,看到他不解的样子,我又说,乌盟的,他这才说,哦,我昭盟的(昭乌达盟,当时还未改为赤峰市)。接着,他又叽里咕噜说了几句,看我没有听懂,于是就问我,你能听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吗?我说,能听懂,他有点生气地说,那不一样吗?哈哈,他说话带有浓重的赤峰宁城味,现在,我提起当年的事他也死活不承认。刚开始,东北的同学,特别是赤峰的同学坐在一起聊天我是一句也听不懂。同样,我们西部的同学在一起说话,他们也听得一愣一愣的,这种状况过了半年多才改善。

当年把改变口音说普通话叫做“咬京”,把东北的同学还有和与我们说话不同的人称之为“侉子”。谁要是说普通话,忘本了、不稳重了......帽子能扣一大堆。我们几个都是“好孩子”,坚决不说普通话。突然有一天听说孟玉林“咬京”了,于是在一天中午排队打饭时,我们几个偷偷地尾随在他后面听他怎么说。轮到他,正准备说呀发现了我们,一紧张,本来是买四两米饭、一个烩菜,结果说成一个米饭、四两烩菜,把卖饭的师傅一下子也难住了,这怎么卖啊?其实,不说普通话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就说写文章用拼音打字,卷舌不卷舌有时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大部分闹不机迷。说到“闹不机迷”还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位乌盟老师问学生们,同学们,闹机迷了没?学生回答:老师,要想闹机迷,首先得闹机迷这个闹机迷。

经过三十多年的打拼,觉得自己终于混成个城里人了。可现在社会向智能化方向飞速发展,年轻人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我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唉!我怎么还像山汉进城!


(0)

相关推荐

  • 盛夏游察哈尔黄花沟

    〓第 1591 期〓 作者|高存刚    编辑|王成海 六月中旬,农牧插花的察右后旗白音察干地区风吹杨柳.禾齐苗壮.牧草如茵.花香鸟语.山明水秀.天蓝云飞.几场急雨将城区乡间,高楼亭宇.平房瓦舍冬春间 ...

  • 我的恩师,察右后旗名师李永山先生

    〓 第 1507 期  〓 文|董孝忠  编辑|王成海 回想和李老师的接触,应该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了. 1980年秋季,我在土牧尔台中学上高二.因为是毕业班,37班又是大专班,所以学校为我们配备了最好的 ...

  • “问题”叶片分析

    今晚八点多,我看"小麦专业群"有朋友发来一组小麦叶片受伤害的照片(如截图).朋友说,"就这两三天","近几天没用药用费". 看朋友这样说,我 ...

  • 朱冬梅 | 高冬笙(五)

    有一次他到了一家五金公司去帮老板进货,看见一个拄着双拐的小伙子正在指挥工人放东西.这个公司光员工就二三十号人了.一打听原来这个拄双拐的小伙子就是公司的老总.这件事对冬笙震撼很大,原来人家拄双拐的也能当 ...

  • 察右后旗白中岁月——记我的老师们【三】

    〓第 1528 期〓 文|殷煌文    编辑|王成海 樊镇国老师初二时教我们平面几何,樊老师个大腿长,第一节几何课,两步就迈到讲台上,放教案时顺势把腰一弯算是还礼,接着在黑板上写下几何两个大字,开始讲 ...

  • 接站

    孩子爸说:"137听说我要去接你,非要把车借给我,让我去接你.我没同意,他就跟我一起来接你了."我觉得那么麻烦他人,不好意思.我到站见到孩子爸和137说感谢的时候,137说:&qu ...

  • 山 汉:只为你三千年的守望

    也许,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般,在一万个人的眼中,就会有一万种秋天的美丽.然而,穹顶之下,恐怕再也没有如额济纳那样的秋天,以一片胡杨的一腔不屈的隐忍,一生赤诚的坚守,一世激情的燃烧,最终绚丽出了一个秋 ...

  • 山 汉

    山  汉 文/王志秀 山汉,从字面理解是"山里的汉子"."山里的男人",而在家乡"山汉"是非平川居住人的代名词,即不论男女,只要户籍是山里的 ...

  •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式房屋建筑——孝堂山汉石室

    古代的大型墓葬前一般都有享堂,也就是祭祀堂,孝堂山汉墓前的享堂完全由石板.石块.石条建造,故称石祠:根据享堂内永建四年(129)的题刻,起码它在东汉中期就已存在,所以学术界一般将其建成年代设定在东汉初 ...

  • 左口天堂山汉峰院

    左口天堂山汉峰院 乾隆光绪淳安县志记载:汉峰院,在县东八十里天堂山.国朝康熙二年,僧行铉建.左口龙源村现存康熙二年所立汉峰院残碑,说明汉峰院在县东北天堂山. 淳安旧志载:堂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峦障层叠若 ...

  • 山东长清:孝堂山汉石祠,隆兴寺铁塔、山陕会馆&古城光岳楼

    济南长清有座孝堂山汉石祠,也作孝堂山汉石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长清县除了灵岩寺外必去之地.山东省博物馆和济南市博物馆都对长清孝堂山汉石祠做了重点介绍,尤其是省博还有复制品出展.聊城的山陕会馆名气很大 ...

  • 方松林:汉山景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

    汉山景区乡村旅游项目深挖县域旅游资源,以提升游客观光体验为出发点,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厚植旅游发展优势,积极营造舒适.安全.温馨的文化旅游环境. ﹀ ﹀ ﹀ 2021年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 ...

  • 【汉草养生】山中之药,药中之食,平常吃的山药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汉草养生 本文字数:1244 阅读时间:4分钟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山药在我国被食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最早的名字叫"薯蓣",被民间当做杂粮及蔬食. 山药的得名, ...

  • 汉剧白蛇传(游湖说许瑞阳盗草上山索夫水斗逃山)武汉汉剧院2019.04.19t

    汉剧白蛇传(游湖说许瑞阳盗草上山索夫水斗逃山)武汉汉剧院2019.04.19t

  • 乐天宇生活细节崔人泪下!九嶷山学院原总务主任乐汉林给县文旅局机关党支部上党课!

    ▲5月21日下午及晚上,宁远县文旅广体局在乐天宇故居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图片背景为乐天宇故居. ▲乐松生在主题党日活动上讲话 ▲九嶷山学院原总务处主任乐汉林给文旅广体局机关党支部上党课,用乐天宇生平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