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展示一切,屏蔽一切,立此存照 | 风向书单201208

俄罗斯女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在访谈中说,“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二十世纪经历过自己的悲剧……但是对于俄罗斯的历史/故事来说,真正可悲之处在于,我们不仅是遭受了一场灾难,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我称其为一种“创伤性渗透”:数十年来,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从一种恐怖转移到另一种恐怖,从一场灾难转移到另一场灾难。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发生的事情,没有时间哀悼死者,想象未来,只能继续前进,永远不让自己意识到周围的苦难。”

于是斯捷潘诺娃写下了《记忆记忆》这本小说,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她搜集那些带有记忆痕迹的信件、物件和照片,试图复原出前辈的生活图景。但最终,她不得不承认,想要清晰还原“记忆”是不可能的,记忆未必可靠,靠记忆拼凑的也未必是真相。而俄罗斯那些经历过的灾难与创伤,使“关于日常生活、私人生活等等这样的概念被轻易贬低,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也被扭曲了……由此我们也付出了额外的高昂代价——不是诗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至今也无法得到安慰。”

除了这本重新召唤俄罗斯文学伟大传统的《记忆记忆》,本期书单还有梳理战后日本保守还是变革各类思潮的《“民主”与“爱国”》;福柯生前关于基督教实践和牧权的探讨《对活人的治理》;试图探知中国人的生与死的《生死课》;将性别酷儿、暗能量、气泡宇宙、过度医疗等21世纪前沿问题一网打尽的The Big Idea系列……

(文末可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民主”与“爱国”:
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
[日] 小熊英二 / 黄大慧 等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8
·二战后日本民族主义与民主思想的起落分合
二战后的日本经历了一番有实无名的政权更迭,这就是持续至今的日本“战后”时期。小熊英二的《“民主”与“爱国”》探讨的正是战后日本的思想群像。
作为平成年代30本好书之一,本书以丸山真男、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小田实等思想家的个人经历与思想体系为纲,以战后社会思潮为背景,铺陈了民族主义(“爱国”)与民主思想在二战结束至越战结束三十年间的起落分合。小熊英二认为,在战后日本“保守”与“革新”的对立中,思想家的战时经历对他们的思想至关重要,而思想家与非思想家乃至普通人的思想相交织,更能展现思潮兴衰的全貌。
对活人的治理:
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1979-1980
[法] 米歇尔·福柯 / 赵灿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7
·认罪仪式,检查良心的思想报告,早期基督教实践看起来如此似曾相识
《对活人的治理》根据福柯1980年1-3月在法兰西学院所教授的课程录音整理而成。这门课程标志着福柯的关注重点开始转向伦理学领域,即进入晚期思想。课程始于解读《俄狄浦斯王》,随后探讨早期基督教实践,包括洗礼、悔改、良心指导。
虽然本书关注的是古典学和神学,揭露的是牧权的权力运作,但福柯口中的早期基督教实践,无论是悔改仪式的认罪展示,还是良心检查的思想汇报,在中国读者看来却相当似曾相识而惊心动魄。
记忆记忆
[俄罗斯]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 李春雨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1
·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俄罗斯女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在访谈中说,“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二十世纪经历过自己的悲剧……但是对于俄罗斯的历史/故事来说,真正可悲之处在于,我们不仅是遭受了一场灾难,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我称其为一种“创伤性渗透”:数十年来,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从一种恐怖转移到另一种恐怖,从一场灾难转移到另一场灾难。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发生的事情,没有时间哀悼死者,想象未来,只能继续前进,永远不让自己意识到周围的苦难。”

于是斯捷潘诺娃写下了《记忆记忆》这本小说,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她搜集那些带有记忆痕迹的信件、物件和照片,试图复原出前辈的生活图景。但最终,她不得不承认,想要清晰还原“记忆”是不可能的,记忆未必可靠,靠记忆拼凑的也未必是真相。而俄罗斯那些经历过的灾难与创伤,使“关于日常生活、私人生活等等这样的概念被轻易贬低,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也被扭曲了……由此我们也付出了额外的高昂代价——不是诗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至今也无法得到安慰。”

不平等的尸体:
解剖台上的“无声之言”
[日] 西尾元 / 马佳瑶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0-11
·不平等的尸体,不平等的死亡,不平等的人生
法医的职责是在发现死因不明的尸体时,经由解剖来查明死者的死因。西尾元在解剖台前工作了20多年,经手了大量的遗体,也见证了大量的非正常死亡。渐渐地,西尾元发现,同样是无法再说法的尸体,却以各自的姿态无声诉说着死者生前的处境,彼此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就这样显现出来了。这些遗体,通过西尾元的解剖刀和笔,讲述了日本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的各色悲哀和无奈。
生死课
袁凌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0-11
·这是中国人生活的力量,与死的重量
这部短篇故事集,是袁凌几年前的一本书《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的续篇,记录了各色小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作者无意虚构缘饰,追求好看动听的故事,或者宏大的主题,而想尽量可靠地记录,传达芸芸众生本来的生存质地,保存一份真切的人类经验,抵制遗忘。作者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
[美]玛丽莲·亚隆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 / 张宇 邬明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9
·今天男性的友谊也不再是肩并肩的同袍情谊,而是与面对面的女性情谊越来越相似
曾经,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社会是以男性友谊为基础,如今正演化为两性共同支撑的社群关系。一则,百年来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站上男性岗位。再者,男性之间的友谊模式历经了又一次翻转。从过去受到歌颂,转而认为友谊等同女性化,到了现今,男性的友谊也不再是肩并肩的同袍情谊,而是面对面的言语表达和相互拥抱,与女性情谊越来越相似。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谈起,透过无数例证,重建女性情谊的历史。从17世纪起,许多中、上阶级女性,在沙龙等场所中获得与其他人公开交友的自由。到了19世纪,女性友谊甚至翻转为社会主流,“友谊”一词开始与情感亲密的女性特征画上等号。曾经被视为低层次、限于小群体间、无助于社会进步的女性友谊,其实起自于社群中的互助,此一特质能让我们更容易交朋友,彼此间提供更多帮助。这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女性友谊模式能促使社会往关心每个人的福祉迈进,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互联网没有记忆:
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 / 史兵 /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 2020-11
·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荷兰] 卡瑞尔·范·沃尔夫伦 / 任颂华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0
·究竟是谁在统治日本?为什么很难一个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值得人们去问责的对象?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爆发,应对事故时的拖延与隐瞒,安置灾民的不周与迟缓,将日本政府的无能软弱,暴露在世人面前。政府做不出果断的决策,首相是随时可以下台的“替罪羊”,不同的党派只是操纵选票的机器,究竟是谁在统治日本?为什么很难一个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值得人们去问责的对象?
政府、党派、商界财阀、警察和法院、大众媒体,甚至是有组织的黑帮与新兴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掌权者,建立了绵密的人脉关系网笼罩全国。权力分散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也造就了温顺的国民。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作、与商政要人的私人对话等,揭开人脉关系维持的巨大网络,戳穿了将权力压迫伪装成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外衣,也打破了30多年来有关“日本第一”的梦幻神话。
倾听时刻
[法]帕特里克·阿夫纳拉 / 严和来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11

·如何跨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代沟,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抚平创伤?

本书是一部由诸多儿童精神分析的实例构成的精神分析作品,字里行间穿插了精神分析师醍醐灌顶般的专业分析。案例涉及的症状有儿童焦虑、强迫、抑郁、多动等,每进入一个案例,就好像走进了一位精神分析师的工作现场。随着分析的展开,病例被层层解析,隐藏在症状背后的故事浮现出来,而这种揭示往往就是治愈本身。
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室是一个封闭场所,这是治疗的必要条件。即使病人是孩子,精神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交流也必须服从保密规定。这种保密性确保了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它是分析工作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在充分尊重这种保密性的前提下,将自己在儿童精神分析治疗领域的宝贵经验提炼总结。
孩子为什么遵守规则:
法律社会化与合法性发展
[美]汤姆·R.泰勒 / 雷槟硕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0-7
·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法律的权威意味着什么?
孩子和青少年是如何形成对法律的认知的?通过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犯罪学的方法,作者梳理了焦点集中在家庭、学校和少年司法系统的社会学文献,揭示了权威和权力在社会制度运作中的主要冲突。作者认为,当公众对警察、法庭和法律的信任降到极点时,协商型权威/共识权威可以提升法律正当性。
法律社会化是孩子和青少年获得与法律相关的价值、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过程。这种价值和态度——特别是正当性——预设了他们赞同法律和服从具备正当性的法律制度的能力和意愿。当一个人18岁时,他对法律的观念已经基本定型,很多学者忽视了这个过程,而主要关注成年人以及他们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过早地将犯罪的孩子送入司法系统并非恰当之举,这反而会增加他们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
本书从三个相关但却又不同的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即家庭、学校和青少年司法系统。作者强调孩子的法律认知与他对法律和法律权威的认知定位、责任及义务相关,而非基于他们对惩罚的担心。作者认为,权威可以使价值内化并增进支持态度。协商型权威/共识权威同三个问题密切相关:权威如何决策、权威如何对待人们以及权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界限。当人们感受到权威是公正的、令人尊敬的,以及了解权力的限度之后,他们更容易赞同和听从引导。
拉康传
[法]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 王晨阳 / 湖岸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0-9

·正是拉康,以最细致的方式分析了西方家庭的转变、父亲角色的衰落、爱情的矛盾、革命的幻想和疯狂的逻辑

在精神分析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拉康年轻时被一种强烈渴望推动社会和智力的进步。很快,拉康就觉得自己比他的精神病学老师优越,他一生都在批评陈旧的价值观,那些精神分析合法性的捍卫者的价值观。雅克·拉康个人,是一个巴尔扎克式命运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学说的故事,这个学说继承了弗洛伊德试图把人性从宗教、神秘主义和梦想的宇宙中拯救出来的努力,哪怕这同时意味着揭示理性、知识、真理在实现同一目标时的困顿。
在这本书中出场的人物还包括:柯瓦雷,科耶夫,巴塔耶,海德格尔,萨特,阿尔都塞,列维·斯特劳斯,雅各布森……拉康建立了一个基于语言决定主题的思想体系。叛逆者的夸张言语和拉康继承人的行话使这个世纪变得很有趣。通过伊丽莎白·卢迪内斯科的这本书,让历史将记住,正是拉康这个人,以最细致的方式分析了西方家庭的转变、父亲角色的衰落、爱情的矛盾、革命的幻想和疯狂的逻辑。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

[英]朱利安·希瑟 / 李海燕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9

性别是流动的吗?

[英]萨莉·海因斯 / 刘宁宁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0

太空是什么形状的?

[英]贾尔斯·斯帕罗 / 项南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0

AI会取代我们吗?

[英]雪莉·范/ 阿芦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0

 ·前沿问题,既潮又酷

The Big Idea系列将21世纪前沿问题性别酷儿、无性别者、暗能量、气泡宇宙、过度医疗、反精神病学、元学习者、全脑仿真等相关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节点一网打尽,让读者在加入讨论前获得充分的装备,在纷繁的话题丛林中不再迷路。本系列特别采用分层排版,内容由深到浅,由点及面搭建系统性知识结构:针对话题事件延申出的学科概念,提供基础注释,降低阅读难度。相关内容重点分明,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可在不同难度的文本间自由跳接。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中提出医学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然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逐步攀升的财务与伦理成本;《性别是流动的吗?》从作为生物性征表达的性别、作为社会建构的性别、性别的多样性、性别激进主义四个方面,概括了性别在当下的多重意义与特性;《太空是什么形状的?》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梳理了过去几个世纪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并展望了宇宙的未来;《AI会取代我们吗?》梳理了过去60年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总结了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好处和潜在威胁,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科普读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