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以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 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为主。胃中实火。口渴龈肿。发热便闭。脉洪数者。通脾泻胃汤。加蒲黄 藕节治之。如大便不闭者。不须下利。但用清凉解之。犀角地黄汤。加葛根贯仲枳壳莱菔汁。 胃中虚火。口燥龈糜。其脉细数。血不足者。宜甘露饮。加蒲黄以止衄。玉女煎。引胃火以下行。兼滋其阴。 以上两条。所论齿龈虚实。二证均属于火。有火中挟风者。宜加防风白芷。火中挟湿者。宜加防己木通。 亦有肾虚火旺。齿豁血渗。以及睡则流血。醒则血止者。皆阴虚。血不藏之故。统以六味地黄汤。加牛膝二 冬碎补蒲黄。上盛下虚。火不归元。尺脉微弱。寸脉浮大者。加桂附。 外治之法。宜用冷水漱口。取血遇冷则凝之义。醋漱。取酸以收之之义。百草霜糁。十灰散糁。取血见黑则 止。亦以清降其火。火降则血降也。枯矾五倍子蚯蚓。同为末糁。更能固牙。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 中医古籍

(0)

相关推荐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血证】

    血证 血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即非生理性出血疾患称为血证.常见病证有: 1.鼻衄 鼻腔出血,称 ...

  •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

  • 血证诊治精粹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溢于前后二阴,或溢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病,统称为血证. <内经>对血证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血溢.血泄.血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观小儿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经风火为主.则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为热逼而 渗出也.治法总宜清泄心火.导赤饮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耳中出血.谓之耳衄.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心之府小肠之脉.上贯于耳.为司听 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白珠黑珠.均无出血之窍.目下眼皮.只有泪窍.乃阳明经脉所贯注.春秋传.称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则是血自泪窍出也.阳明脉起于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非别有一道来血也.亦非真从脑髓中来.此不过甚言鼻衄 之重.而因名之曰脑衄耳.盖吐血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鼻为肺窍.鼻根上接太阳经脉.鼻孔下夹阳明经脉.内通于肺.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 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肺之气.外合于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 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