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还有永乐年间的宫宇吗?专家三大证据实地探访

钦安殿独特的楠木结构及精美的石刻纹饰最具有始建时期的特征。在2004年至2008年保护修缮工程中发现大量的楠木和明代瓦件。小川一真1901年摄

钦安殿抱厦,清乾隆年间加建。小川一真1901年摄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这600年间,它既经受过战乱之祸,又遭遇过火灾雷劈,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大多不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建造的,绝大多数宫殿是重建、增建和改建的。仅太和殿就经历过四次火焚重建,明代能够保留至今的建筑并不多,永乐年间的更是少之又少。

永乐年间,紫禁城北是一个完全为真武大帝营造的宗教区域,其主殿就是钦安殿,尽管在乾隆时期添建了抱厦,钦安殿的主体建筑仍然是明初遗构。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

紫禁城里究竟有没有永乐年间的建筑幸存至今呢?有没有木结构建筑能承载600岁高龄呢?对此,学界并无定论。有些档案研究学者认为:钦安殿后来虽然经过了明代嘉靖和清代乾隆年间的改建,但主体仍是永乐年间的。除此之外,木构建筑中就没有永乐年间建的了。

其实,除了从档案角度研究,我们还可以从现存的木结构和脊步(建筑的中梁)彩画入手,一探究竟。笔者有幸参加了自2002年以来故宫的所有大修项目和文物普查,调查了近80%的建筑梁架,从大木、脊步彩画、斗栱三个方面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景阳宫位于东六宫,始建于永乐十八年,明末被烧毁。现有建筑梁架大木已无明显的明代特征,为康熙二十五年所复建的遗迹。解放后曾遭遇雷击火灾,少部分构件被更换,绝大部分构件还保留着清早期的原迹。景阳宫室内的天花梁及随枋上绘有包袱式苏画,其找头、包袱心内皆绘锦纹纹饰。除锦纹外,室内彩画以夔凤为主题纹饰,在紫禁城内独树一帜,是清代早期审美的体现。室内顶棚满糊软天花,采用天花双鹤图案,为清代中后期所绘制。

钟粹宫中的“一波三折”纹饰

钟粹宫中的“鹰嘴”木构。

东北角楼“三才升”贴于栱内侧。

大木做法是判断建筑时代的核心点。明代早期的大木构件做工精美,工匠对于藏于暗处的细节设计也力求完美。东西六宫内的钟粹宫、长春宫已被考证为明代早期遗存,两座建筑有多处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点。特别明显的,是在脊瓜柱的下端经常刻出“鹰嘴”造型。“鹰嘴”直接包合三架梁,虽然费工,但比普通的拼接方式更美观。

脊步具有特殊性,常与建筑的时代保持一致,所以对建筑年代的判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脊步彩画来看,明代早期的彩画代表纹饰是“一波三折”和“五彩祥云”。虽然在故宫的琉璃瓦上也画有“一波三折”,而且从明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但是故宫木结构彩画上的“一波三折”只出现在明代早期,其时代下限是明代弘治朝(1488年至1505年)。

长春宫内,椅子上放着的布娃娃是文绣的。长春宫自建成以来,未有动及大木的大规模修缮记录。其内外檐斗栱、梁架构造、屋架举折、彩画等皆具有明代早期特征。明间脊檩绘制麻叶头状的“五彩祥云”,五架梁以上皆绘有“一波三折”的明代彩画。

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故宫角楼。故宫东北角楼具备三个以上明代早期建筑特征。

故宫内绝大部分“一波三折”纹饰都被尘封在顶棚内,很难看到。“五彩祥云”纹饰,在明代早期呈麻叶头状,向两侧滚动,下层设云层。至明代中期,在纹饰、设色等方面开始产生小的变化,如由滚云变为向上升腾的腾云,下层变为云气。雍正年间加入了龙纹包袱造型,一直变化到乾隆朝初期,之后不再绘制祥云了。

“角科斗栱”是位于转角柱上,承接转角部位荷载,并传递给角柱的斗栱。“三才升”贴于斗栱内侧的做法,是明代早期的显著特征。根据北大学者徐怡涛的研究成果,该做法盛行的时代区间约是1411年至1425年(永乐年间),而“三才升”咬合斗栱的做法,是从明宣德年间才开始盛行的。

经2005年勘察发现,神武门从木材、彩画、琉璃瓦件等特征上看,很可能是永乐朝的建筑。如其营造尺为1尺=316.5毫米,而非清代的320毫米上下,为明代甚至更早时期常见。在室内表层清代彩画覆盖之下,皆绘有“一波三折”。垂脊使用明初常用的鱼鳞瓦等。

明代永乐年间就有的翊坤宫。

综合来看,早期特征大于等于三个以上的建筑,或者符合一至两个早期特征的建筑,还要结合档案相互论证。档案记载中没有重大改造,又符合明代初期特征的建筑,就可以初步判定其为永乐朝的遗迹。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永乐朝就有、具有近600年历史的建筑为:钟粹宫及后殿、长春宫、储秀宫、翊坤宫、神武门、东北角楼、承禧殿(长春宫西配殿)、养和殿(储秀宫东配殿)、凤光室(丽景轩东配殿)、猗兰馆(丽景轩西配殿)、延洪殿(翊坤宫西配殿)、钦安殿。它们大多分布于故宫内廷的北部,在李自成焚烧紫禁城的劫难中幸存下来。

以上的统计仅限于笔者勘察过的建筑,部分未勘察的建筑可能也存在早期特征,还需印证,如翊坤宫区其余配殿等。

文 | 曹振伟

图 | 曹振伟、徐家宁

编辑 | 孙文晔

(0)

相关推荐

  • 邮票上的《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

    8090集邮 ,作者永紀華英 随着这熟悉的旋律,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在"阔别"两年之后,再次集结中国九座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带领我们再度"上下五千年 ...

  •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木建筑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木建筑

  • 清代紫禁城里的中秋节宫俗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0年9月25日第8版,有修改)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这是寓意团圆和睦的节日,在民间自古以 ...

  • 紫禁城里为何不见厕所?皇帝后宫香灰除污纳便 手纸也是特供

    明朝大军在攻入北京城以后,将这里元朝修建的宫殿全部摧毁.靖难之役,打败了建文帝的永乐皇帝朱棣再次决定在北京建立皇城,并于1406年开始筹建,用了12年的时间到1420年一座新的皇城宫殿落成,这便是我们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3)朱门金钉

    接上文书,咱到了神武门,话说这神武门相对午门而言是紫禁城的北大门,在明朝那会儿,它不叫这个名字,因为所处的位置在北方,四灵中玄武镇守北方,因此叫玄武门,您可别搞混了,和唐太宗李世民那个"玄武 ...

  •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5月7日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数量庞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由于木材具有易燃性,因而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紫禁城里的历代帝 ...

  • 紫禁城里的“灭火枪”

    周  乾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3月19日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而木材为易燃材料,因而防火极其重要.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灭火工具除了云梯.钩子.水桶等传统工具 ...

  • 紫禁城里的豹奴——正德皇帝

    周 乾 豹子又名花豹,是地球上出现较早的猫科动物.其体型似虎,头小尾长,四肢短健,犬齿大而锋利.豹子性情凶猛,奔跑速度快,攻击性强.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豹子的记载,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卷二之& ...

  • 驱疫贺岁饮屠苏 紫禁城里的新年礼俗

    周  乾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2月5日第8版,有修改) 我国古代的农历大年初一又被称为元旦.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帝,都希望在元旦日大吉大利,并以特定的活动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4)金碧辉煌

        接上文书,咱出了神武门就走出了紫禁城,偌大个城,据统计有8900多间房,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在紫禁城里一天换一间的住,至少要住到23岁.但从现在紫禁城开放的空间上看,如果认真的逛下来,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