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渠丨火红的木棉花

在三亚,有一种高大挺拔的大树叫木棉,別名英雄树。相传多年以前,在五指山下有一座黎族山寨,经常受到外来强盗袭扰,民不聊生,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一个叫吉贝的汉子就把寨里的后生组织起来,保卫山寨。在一次战斗中吉贝不幸被俘,为了逼山寨们人们就范,强盗就把吉贝绑在一棵大树上活活用箭射死,而吉贝的驱干成了大树的树干,他的鲜血成了一朵朵红红的木棉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木棉树叫做英雄树。

如今在三亚宽阔的公路两旁,到处是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木棉树。阳春二月,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放眼望去,彤红彤红的木棉花,像一簇簇火焰,把周边四野都染成了红色,而树下的植被则泛着青绿,两相搭配便绽放出无限的壮观美丽,让人们留连往返,不忍离去。

透过木棉树,便看见一座绿色的军营,一排排整齐的营房,透出一种神圣的神秘。黎明,当人们还在熟睡,一阵清脆的起床号把战土们从睡梦中唤起,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高高的木棉树下,跑步出操。早饭过后,战±们驾驶着一辆辆装曱车和各种兵器,开始了刻苦的训炼。虽说是二月,但在海南气温己达三十度以上,战±们在太阳底下个个汗流夹背,身上的迷彩服完全湿透了,依然坚持着,坚持着。看着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土,我不禁想到,他们就像这高大的木棉树,英雄树,祖国因为有了他们才如此强大,人民有了他们才有了这祥和,安宁,幸福的日子。当我们赞美这美丽的木棉树时,更应该赞美的是这些流血流汗的子弟兵!你们就是这火红的木棉花,你们就是这伟岸挺拔的英雄树!

作 者 简 介

刘伯渠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大营村农民,喜欢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家乡人。




(0)

相关推荐

  • 木棉花不仅是英雄花,还象征着要珍惜幸福

    木棉花又名红棉.斑芝树.英雄树.攀枝花.吉贝.烽火,是广州市.高雄市以及攀枝花市的市花.木棉花开得红艳但又不媚俗,它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英雄般的壮观,花朵的颜色犹如壮士的风骨.花掉落后,树下落 ...

  • 木棉,花像碗果有棉

    摄影/黄建隽 □建平 广东人有句话说:木棉花开,冬天不再来.意思大致是指只要看到木棉花开了,温暖的春天便来了.眼下正是南方木棉花盛放的季节,那一树火红煞是好看.走在大街上,也可能被不时整朵掉落的木棉花 ...

  • 刘伯渠丨老张家的喜事

    前天,老同学老张打了个电话,说后天在家里请客,让我和老伴十点钟到他家.接完电话,我就纳闷了,这老张有啥事了要请客,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道道,是呀,老张这几年也没啥大事,父母去世好几年了,培养个孩子在美 ...

  • 刘伯渠丨海边观日出

    在三亚有一种特别美的享受,就是去海边看日出.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约上三五好友,大家一块步行到海边去看日出.清晨,天还未亮,大伙便聚在小区门口,一同向海边出发,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四,五公里的路程不知不 ...

  • 刘伯渠 丨老并快乐着

    在三亚国家黄金海岸线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区,它就是海棠湾六和悦城.小区里生活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快乐的老人,他们大都七八十岁,六十来岁的就是小字辈. 每天清晨,当太阳从海水里钻出,像一个红彤彤的火球,把海 ...

  • 刘伯渠丨教师家族、五代百年

    (作家四世同堂大家庭) 尊师重教而闻名于世界的民族,伟大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而教师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为此唐代韩愈总结说过:" ...

  • 刘伯渠丨读父亲的《父亲》

    时光荏苒,父亲已去世多年,每每翻开父亲的<落红集>,父亲伏案疾书的影子便会出现在眼前.父亲是一位教师,毕业于天津师院,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曾参与我县县誌的编篡,被评为全国百名语文骨干老 ...

  • 刘伯渠丨圆梦

    2017年,对于我这个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汉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在这一年里有两件大事,它不仅圆了我的梦,且圆了几辈人的梦.      前些时候,老二儿子告诉我,咱们的光伏电站终于建成,现在 ...

  • 刘伯渠丨架子车

    说起 架子车,这个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并不陌生,它曾经是农民的重要劳动工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拉过了艰辛,也拉出了幸福,从它的诞生,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继而渐斩被时代的车轮淘汰了,从它的发展过程,折射 ...

  • 刘伯渠丨麻花,家乡的名片

    麻花,全国皆有,而我家乡的麻花,除了它的香,酥,脆外,确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标签. 话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宫中官员及眷属逃往西安,途经陕州,当地官员为设宴招待慈禧太后,命人献上当地的 ...

  • 刘伯渠丨家的传承

    人的一生中都有遗憾,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生中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太短,短到屈指可数. 父亲是一位资深的人民教师,年轻时就读于天津师院,毕业后留在邯郸工作.那时候父亲一个人在外,家里人都在农村,这种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