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连载】《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五)

相关文章:

【文献连载】《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四)

【长阳碑刻】桃山抗战后方医院去世官兵题名碑

【长阳碑刻】观音阁“抗日誓词碑”的故事

永远沉睡在安王山的小战士

寻访抗战时期湖北四高旧址

抗战胜利日,请读一读萧国松先生的《童年逃难记》!

【胜利日特刊】刘长生‖“六人冢”——我家的悲惨遭遇

【长阳古旧地图】长阳县区乡划分略图(1941)

按:长阳地方文献《长阳县抗战史料》,油印本,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由民国长阳县政府根据省民政厅统一部署组织编纂,三十七年三月编成后,委本省汉川县黄诚茂印号印制,当时共印60册。全书共约8万字,由序言、本县概况、长阳县抗战大事年表及军事、动员、敌伪、忠烈、复员等部类构成,全面记录了长阳抗战全过程及抗战前后长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对考察了解长阳抗战历史和民国后期长阳县情具有重大文献价值。

《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五)

长阳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向家舟校注

补《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四)漏刊内容:《军事之部》第二章《分述》第四节《长阳在鄂西大捷中之地位及我军之战果》

敌寇二十九年盘踞宜昌以后,困居峡门之前。长阳地占山险形势之优越,遂成大江南岸之壁垒、拱卫陪都之前哨。宜昌正面之敌,曾于三十年春碰壁宜昌南岸,望长阳西北之山峦而终止。截至鄂西战役之前,敌虽数次蠢动,然视长阳天险,犹凛然戒惧,不敢轻进。此时,长阳处境日益艰苦,崎岖山隅,尽成交通之线。不仅川湘军运物资赖此沟通,即西南半壁各省之资源流入抗战圣地者,亦多假道于此。故敌终欲扼我咽喉,以叩陪都外围之关,而作最后挣扎之计,及既破长阳半壁而至木桥溪,复侵入三斗坪侧背之落步埫。如石牌失守,敌即可呼啸海军,循峡门西进,以钳取三斗坪,实予陪都以重大之威胁。足见三十二年5月鄂西会战之役,长阳实为战局转捩之中心,其地位至为重要。

幸得我忠勇将士临敌切齿,复以最高统帅部战略周详,一面坚守津(市)澧(县)外围,一面诱敌进入鄂西山岳地带,予以消耗聚歼,尤赖贤明统帅指挥若定,将士奋勇用命,更得全县党政军民之配合,乃能弘扬伟大战绩,使西犯之敌全军覆没。而敌寇此次进入本县山地后,所有重武器全失效用,且道路满布阻塞工事,骡马不能行走,跌毙者数以千计,补给极感困难,亦为其惨败之主要原因。

敌人自经此次挫败,不但士气沮丧,且深知取道长阳夺取三斗坪以西窥陪都之妄想,为不可能。故陪都得免东顾之忧,实为此次战役最大之收获。至于我方民众,经过此次劫难,皆深体味敌人惨无人道之兽行,而生同仇敌忾之心,于是多自动编组,并要求政府点验检阅,准备与敌再度搏斗,是亦争取胜利之一助也。

(第一篇《军事之部》完)

第二篇  动员之部

前言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人类之浩劫到临,我通都大邑之惨遭敌寇焚毁屠戮者无论矣。而深山穷谷之长阳,自二十九年沙宜转进(1)后,业经逼近前线,随时遭受寇机之轰炸,至三十二年五月,敌寇犯境,奸、掳、烧、杀,更无所不用其极。惟得我军政领袖之主持策划,于三十二年6月1日敌寇开始撤退出境,人民逐渐脱离践踏之苦。而在此数年抗战中,我长阳民众之踊跃参加抗战工作,每日动员民伕多至三万名以上,应征壮丁竟超过定额千三百余名,征粮征借恒按定额达八、九成以上。至经费供献,因在军事第一之原则下,经费开支突形庞大,我商店同仁及地方殷实富户献款献粮,动辄盈千累万。尤其小学师生,恒于艰苦教读之余,冒险出动,帮助抢运军米及军需物资,致使人民感动,以致政府调集民伕极形顺利。此种爱国家、爱民族之热烈情绪,视明末忠义节烈之士(2)未敢多让。值兹胜利久已到临,复员工作逐步完成之际,而断壁颓垣触目皆是,因参加抗战及逃难致死之同胞荒冢累累在望。抚今追昔,深滋遗痛,不有纪载,曷足以示表彰而资鼓励?爰将应变经过及各部动员概况分别叙述,并附具图表,庶使读者触目惊心,资为警惕焉。

(1)转进:原指防御作战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撤出与敌交战,争取反应时间或敌我距离,从而降低敌运动动势,夺回主动权,反守为攻,反败为胜。此处乃是对沙市、宜昌失守的一种说辞。(2)将抗日爱国军民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忠义节烈之士对比,实质上是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与当年入主中原的满洲人一样,都是“鞑虏”。反映了清末中国同盟会成立时(1905年8月)确立的纲领在民间的深刻影响。实际上,1906年12月后,“驱除鞑虏”口号就很少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第一章  战时迁治情形

本县县治(3)原设于县属龙舟坪。二十九年6月12日第二次遭受空袭(4)后,于救护伤患事毕,移于所在地附近疏散办公。

(3)县治:县政府驻地。(4)龙舟坪第二次遭受空袭:本书《敌伪之部》中记载,抗战期间,长阳县城龙舟坪曾先后遭受日机9次轰炸,均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其中轻轰炸8次,重轰炸1次。第二次轰炸具体时间为当年6月12日凌晨3时13分,属轻轰炸,日军机投弹4枚。此次轰炸造成县城居民死亡3人、伤3人,民房13间全毁,县财政委员会办公场所、一区中心小学部分损毁。

沙宜陷敌,本县紧接前线,国军云集。敌寇犯宜初定,迭次轰击县城,打击其外围重地,县城感受威胁,各机关、团体、学校疏散区大感不安,遂择沿清江之要镇都镇湾为行署(距县城西上60华里)。

7月1日,由县府秘书李熙国率同一部员役,将行署成立,6日开始办公,丁县长寿石仍坐镇县城,应付军事。敌蛰息宜昌前线稳定,我南岸军事部署亦已完成。当时为适应战局,于9月1日将都镇湾行署撤销,全部迁复于县城东门外二里许之观音阁集中办公,疏散各单位,均已陆续迁复。经饶县长新民任内无敌。后吴县长雨桐莅任,以县治偏处县之东隅,鞭长莫及,遂择定迁治于资坵。当以新署地址尚待修缮整理,爰经呈准,暂以资坵附近七里许之西湾吕氏宗祠临时办公,名曰行署,于三十一年5月10日迁至西湾。嗣经觅定资坵刘氏宗祠为新署,利用炸毁砖木以工代赈,并筹募经费10000元,作必需开支,积极建筑完成,于三十一年7月27日全部由西湾迁至资坵新署。惟此时职员宿舍尚待完成,即先假资泉乡中心学校(5)临时住宿,县府诸同仁极尽流离之苦。

民国三十二年,敌寇西犯,大队迫近县属鸭子口,距资坵仅55华里。大军云拥,难胞麇集,资坵一时颇患人满。于情况万分紧张时,县政府始设行署于县属柿贝(6),由秘书杨涛率领大部员警于正月二十五日迁往成立,即日办公。吴县长雨桐仍带随员一、二人坐镇资坵,原县政府始终未曾移动,柿贝行署亦于同年6月撤销,全部迁回资镇,此乃战时迁移县治之详纪也。

当时,中央、省、军队及各运动机关先后来县,无一不与县府发生关系。动荡迁移,唇齿相连,偶有不周,则易滋生龃龉(7)。县当局同时应付,亦属不易也。兹将当时驻县各机关列表于后。惟以时间短促,搜集不周,漏列者自所难免,然亦可窥其一斑也。

(5)资泉乡:1941年7月—1949年7月间长阳乡名。1945年前,辖域相当于今资丘镇西阳坡、资丘、桃山、泉水湾、凉水寺、万里城6村(社区)及火烧坪乡黍子岭一带的总和。1945年桃园乡并入资泉乡后,辖域为今资丘镇清江以北镇域及火烧坪乡、鸭子口乡古坪村。资泉乡中心国民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建于资坵古镇,初名资坵初等小学堂。民国八年(1919)改名为资坵公立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长阳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为资泉乡中心国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改为第九完全小学。今名资丘小学。(6)柿贝:今资丘镇柿贝村。(7)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意见不合,相抵触。

附录《战时驻县各机关一览表》(点击图片放大查看内容)

(8)荣誉军人:当时对残废军人的尊称。

敬请读者关注、指正!

本连载下期内容:《动员之部》第二章《紧急应变及抚辑经过》。

竹子岭的许家老屋

【长阳文征】[清]张荣泽 ‖ 浏阳朱慎甫先生之母暨先生墓记

【长阳碑刻】巴山洞修路设义渡功德碑

从元代花桥到榔坪大桥

永远沉睡在安王山的小战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