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真正的智者,这一生“2不管,3不问”,不然福气会消耗
王阳明作为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不光是国内,在国外王阳明也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有人说21世纪是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心学势在必行。
王阳明本人大器晚成,年轻时也是经历了磨难坎坷。人生跌入最谷底,但是触底反弹,王阳明也开发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世界人心皆在欲望中渐渐迷失了,王阳明痛彻心扉,因此自我顿悟找到了心学的精髓,并且以此来教化世人。
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思想在我国文明璀璨的历史河流中犹如一颗夜明珠一般的存在,它给人醍醐灌顶的警示作用。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要懂得穷不管的二事,富不管二人这个道理,如此一来便能够趋凶避祸,平安富足。
王阳明在自己的心学著作中曾经提到,真正的智者,这一生“2不管,3不问”,不然福气会消耗。
真正意义上的智者,有2不管
1、不多管闲事
无事则存心养性,有事则事上历练,便是提醒人们,要致力于自个儿的事儿和内心,其他人的事儿与你何干,不必去管,你若是没有那种能耐,管不了还可能会遭人反感。
常言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帮忙和多管闲事实际上仅有一线之隔,帮忙帮到点上便会让朋友们心存温暖、满是心存感激,而多管闲事只能让朋友们匪夷所思、难堪不已,乃至会反目为仇。
2、不管能力范围外的事
王阳明这一生只致力于修身养性,就在龙场那般的人间地狱领悟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有人曾说世上只有两件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而一些你做不到的事儿,便是超过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儿。
王阳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一个真正意义上有眼界、“致良知”的人,便就有辨别真相的能力和自我选择的气魄。
真正意义上智者,有3不问
1、不问曾经
曾经的辉煌成就终归是曾经的事儿,老是沉浸在自己过去的荣誉中,在所难免麻木了自个儿。
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许多 情况下,人们对曾经发生的事儿感到失望和顾虑,把如今的不开心归因于曾经。毋庸置疑,人们用无法补救的错误惩罚自己,也用新的期望击毁现在。
2、不问结果
有人认为过程比结果关键,也有人说结果比过程关键,王阳明明确提出来,做事情不必问结果,否则你的核心点都放到了结果负担上,哪还有精力专心致志做事情呢?
3、不问天意
王阳明说,不猜天意,不问人的内心,这儿说的便是人性的繁杂,和天意面前的无可奈何。
曾国藩曾说: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一个人成功是否,是天意和个人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伙儿常说,尽人事,之后听天命。
把天意难料当作托词,就只会叫人脱离现实、停止全力以赴;而过于在乎得与失,又会让人的内心生执念太深,更容易误入歧途。
因而,王阳明在《传习录》上说:天地虽大,只要心存良知、心存善念,就算只是凡夫俗子,就有可能成为圣贤。
当然,以上只是我从王阳明心学中得到的粗浅的认知而已!
王阳明虽然已经远去,但他创建的“阳明心学”却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志士,都很推崇他;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在授勋宴会上,讲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边是7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被称作为圣人,便是因为他的心学影响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在日本,王阳明的《传习录》是大众读物,上到老人,下到孩子、家庭妇女,都对它时常研读。
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知行合一》这本书,还以小说敏锐的触角探及王阳明的内心世界,解开了有关于王阳明思想的诸多谜题,让读者了解到一代先哲是如何在大明王朝的风云变幻中,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至圣追求的,这不仅是一部“从凡至圣”的励志书,更是一部全面了解阳明心学精髓的作品。
在了解王阳明的一生、哲学智慧方面,莫过于读他的传记、语录故事,下方横条《知行合一 》+《传习录》两本书 ,不仅全方面描写了王阳明的一生,还有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传习录,对知行合一、致良知给予了细致的讲解,使读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阳明心学的哲学智慧。
当内心浮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