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药物与药理活性—化学制药工艺学35
1 药物的手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反应停事件”,至今仍让现代医学蒙羞,也促成了世界药品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法案《科夫沃—哈里斯修正案》(具体见沙利度胺—药物史系列8)。关于沙利度胺的安全性研究很多,其中有两个方面可谓是开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先河。一是发现不同物种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沙利度胺对动物试验常用动物小鼠的致畸性较弱,但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却很强。沙利度胺事件后,新药筛选通常需要采用多个物种的动物来进行。二是关于药物的手性研究。沙利度胺通常为外消旋体,含有一对对映异构体(S)和(R),不同异构体药理作用不同,(R)镇静作用较强,(S)与免疫调节有关,也与致畸有关。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是单一结构的(R)沙利度胺,也会在体内代谢作用下转化成为消旋体,所以并不能通过控制手性结构完全消除沙利度胺的致畸风险。沙利度胺事件后,FDA和新药研发公司都开始重视药物的不同手性结构的药理毒理差异。
目前世界上使用药物总数约1900种,其中手性药物占50%以上;临床常用的200种药物中,手性药物多达110余种;正在开发的药物中2/3以上是手性药物。
2 受体理论(靶点学说)
为什么不同光学异构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药理活性?
3 手性药物分类
(1) 一种对映体有活性,而另一种无显著的药理活性或者活性低。
(2) 两种对映体具有等同或相近的药理活性。
(3) 两种对映体活性“相辅相成”。
(4) 两个对映体中一个有活性,另一个不仅没有活性,反而有毒副作用。
(5) 对映体中,一个有活性而另一个可发生拮抗作用。
(6) 两个对映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药理活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