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两幅对联,写尽人生智慧
- 1 -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是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一幅书法,
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
就是要格局远大,眼界开阔,“志当存高远”。
我们做人立志、发愿要高远,
要有大志、远志。
唐代诗人王维说,
“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
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
我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
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很难做出大的事业。
只有发上等愿望,择高处立,
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
志向远大之人
总有一天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宏图大业,
而目光短浅之人永远只能是一凡夫而已。
青年时的孙中山爱议论国事,
旁人揶揄他:
“看你言高志大,莫非你想当广东都督?”
在这些人眼中这广东都督就伟大的不得了了,
而孙中山却说:
“我干的事比广东都督大多了。
正是有这样远大的政治理想,
才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革命道路,
成为辛亥革命第一人。
“结中等缘”和“就平处坐”
就是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
我们不要孤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而是要把自己摆在平处。
做事求平稳,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
想做大事、难事的人,
就必须要脚踏实地地
做好每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件简单的事。
“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
下等福才是生活的本真。
一切的奢侈和繁华,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粗茶淡饭最养人,平平淡淡才安康。
而且,沉溺在奢侈和繁华中,
还会损伤我们的身体。
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所以道家教我们返璞归真,
诸葛亮教我们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朴素、勤俭、安康就是最好的福气。
- 2 -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这幅对联出自曾国藩之手,
也是曾国藩一生智慧的体现。
大处着眼,是说做人眼界要开阔,
古人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思考问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
一定要看到未来。
然而大处着眼必须要与小处着手配合,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处着手,
这样才能避免空谈和眼高手低。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是修养之要。
曾国藩认为多言,多说话是凶德,是恶习。
所以他提出要“戒多言”,
不议论他人是非,不吹嘘个人琐事;
不说违反原则的话,不讲违背良心的话。
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
并不是什么要一味的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也并不是什么沉默是金,
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
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
在本质上,
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
所谓慎独,
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
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所谓“守心”
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
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
东汉名臣杨震
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
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
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
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
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
“此时深夜,无人知矣。”
杨震却正声而说:
“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慎独是人生的财富,
守心是修行的方便门径。
不耐孤独是一种人生遗憾,
不会守心是一种做人缺陷。
独居要守心,
守住一颗善良的心,守住一颗勤劳的心,
守住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