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

我最近在查找镇江圌山的相关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一份民国时扬州的报纸,其中有一篇1937年的《圌山游记》,里面含有很多圌山、五峰山的内容,很有意思。

这份报纸叫《儿童周报》,上世纪30年代,扬州教育界的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如何拓宽少儿的眼界,让他们能更多的开眼看世界,了解社会信息,于是办了这份专门给儿童阅读的报纸。

《儿童周报》一份四个铜板,订阅半年十二期,要大洋二角,扬州市外订阅,要另加寄费一角。

在“一个铜板就买一份报”的民国时代,这个价格可不便宜。

所以这份报纸的编辑们很有压力,他们拼命找各种有干货的文章,认真普及科学、地理知识,并力邀名师投稿,将亲历体验传播给小读者。

这篇《圌山游记》的作者是杨骏如,是当时进步的中小学名师,在战火即将波及的1937年春天,他受当时在镇江大港搞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刘百川先生邀请,对圌山有了一番游历。

现在将这篇游记分享给大家,看看民国时扬州人怎么看圌山和五峰山的:

开篇:

圌山的“圌”字,读chui,又读chuan。山在大港,土音称作qu山。山西距镇江六十里,三峰鼎立江南岸,中峰叫圌山,南峰叫横山,北峰叫龟山。龟山又叫五峰山,紧靠江边控制江流,为江防要塞,游客不能登。横山很平常,没有奇迹;圌山略多名胜,所以游人多登圌山了。这次春假,我和陈疑正先生同往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去玩,该区主任刘百川先生邀游圌山,得悉圌山传说及亲历圌山名胜并目睹龟山雄姿,特作纪游,以飨诸小读者。

按:1935年,刘百川担任江苏省教育厅的科员,自愿接受比科员低的工资待遇来到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镇江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工作,任实验区主任。

五峰山,雄峙江浒,扼锁长江。

儿童生活园之《圌山游记》

01

第一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四月二日清晨,游山的我们,各人穿起雨衣,鼓勇出发。由大港东向圌山。圌山途上,沿路岗峦起伏,尽是圌山的余脉。我们一行游人,翻山越岭,一刻儿走在冈峦的南面,一刻儿走在冈峦的北面。有时水尽山穷疑无路,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村里行走着,实在别饶雅趣。

在行程中,我们的谈话,除对沿途景物,随地触景谈说外,差不多就以远望的圌山、我们的目的地为谈话的中心了。健谈话、善故事的刘百川先生,他指着圌山的三峰,说明了三峰的形势和地位,开始讲诉他在大港采集到的关于圌山的民间传说故事了:

圌山、横山、龟山,原是弟兄三人。横山是老大,圌山是老二,龟山最小。横山生性最野,常做横事。一次,横山又作了一件横事,圌山实在看不下去,就举起了斧头,把横山的头颅砍下,抛入江心。龟山看着圌山这样过份,就拔箭射穿圌山的腰部。圌山还以一掌,把龟山击成五个指印。

刘先生说完了这个故事,又指着三峰说明:“横山现在是平顶,所以叫横山。圌山有箭洞,我们将要去游览的。龟山又称五峰山的,就以其有五个指印。”这是乡人的传说,作为我们的谈话,也颇有趣。

我远望龟山,好像是一个拳头,我说:“应该称他叫做拳山。同时这山在江防上,也可以说是国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好比握拳的勇士,雄立江岸,以击外辱。如以拳山名之,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各人的谈话,又转到国防上去了。

险峻的龟山(五峰山)

02

第二期:

快到山麓了,向导我们入山的汤振元先生忽然在我的面前,左手指着树林,右手招我去看一个小动物,我顺着他的左手方向仔细的寻觅了好久,所幸那个小动物虽然像小鸟在树枝上飞动,尚未走入竹叶和松枝的深处,终于被我看到了,原来是一只松鼠。身段和头部,很像家鼠,全身黄褐色的毛皮,又好像是鼬鼠,不过身段小些,它的尾巴固然比家鼠粗的多,比鼬鼠也较为粗些,但是比较我们在图画上看见的松鼠尾巴要小些呢,因此,我想到一般的国画作者有时未免把松鼠尾巴的粗大,形容过甚了。

山下住着几户樵户,门上贴着有“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对联,门内门外堆满着的尽是山柴。虽然有着许多的山柴,但是不能掩蔽了这些樵户家的贫穷。俗语说:“要看家中宝,就看门前草的话”,至少在这几家樵户家是不能一例看的,农村经济的没落,走遍了乡村,无一处不是明显的表露着,不禁令我们畏惧。

绕过了这几家樵户的山村,上圌山的山道,已如一线垂天,直从山顶上挂到地面,远远望去,真是羊肠小道。走近山脚,有石桥一座,桥下虽无流水,桥山石栏却可凭坐。我们一行六人,因为从大港走下十多里的盘山道路,已很累了,就在这石栏上坐下憩歇憩歇。

我是喜欢欣赏远景的,坐下来憩歇,正是观山的良好机会。这是正南的山路,北望山峰,气派非常雄伟。山顶一寺巍然,前有铁塔,旁有石塔,均屹立云霄;山腰一寺,隐然云霭之间;山脚更有一寺,红墙一派,寰门三洞,自下而上,三寺一脉相连,俨然一所伟大的山庙。但询及导游诸友,乃知其各各独立,并非一寺。

憩毕,循山路而上,经山脚之寺,识其额为东霞宫,过而未入,上山路颇陡,且无石级,很难登。未及半山,同游者均已气喘吁吁。几经曲折,入半山寺,敲侧门进,沙弥三五,煮茗为我们解渴。在寺休息时,我和汤振元先生,遍历寺中各屋,知该寺依山结构,颇幽邃,不平凡。于前殿香案上识寺名为“西霞寺”。辟正门远眺,知此门下临无地,惟取南向,故出入多出侧门。在此殿中,汤先生于厢房门槛下发现一井,须去槛揭盖以下视,视之黝然有水光,寒泉喷气上升。

03

第三期:

天气是这样的暖,山风是这样的大,努力上山再上山,游客皆汗湿衣衫,山风吹肤不胜寒。好了!转弯转弯三转弯,到了山岭,走过石塔近铁塔,仰观寺额叫愣岩,踏入山门,休息在正殿。

休息片刻,拭去汗珠,离殿游山。山东有箭洞,是这座山的名胜。出寺东侧门略下,不远就到了洞口。洞为穿洞,口北向,略成直椭圆形,高可一丈,横不及寻。洞内壁四展,很宽敞,极似大扬声筒,惟喇叭口是向下倾的。我们从洞口向南俯视,见田畴弥望,岗峦起伏,缀着一点点山村远树,一片片麦垄菜畦,深绿浅绿,嫩黄艳黄,真是一幅很美丽的图画。洞口略停,纷纷觅取石蹬下坠,我以皮底鞋不耐滑,经汤先生立洞下,助我作扶梯,才能下去。在洞下仰视悬梁,石桥横天不堕,殊感自然的伟大。石壁嶙峋,尤觉天工的奇巧。

再上洞,登石梁,远眺江山,临风极目,感山河之锦绣,识江防之险要,不禁气之为壮,神为之畅。

山扼长江转角,东北两面,皆为滔滔东流。流从龟山北麓起,分为二派,中为扬中县。县以长江挟沙冲击而成,因长江一名扬子江,县在江中,故名扬中。县形极似一尾金鱼,头西向,腰尾南折,努力上游,象征该县城人民以进取之意。从山顶俯瞰县境,尤类一幅天然图画,麦垅为背纸,一碧无际,长江为边框,银线环绕,村落如黑点,菜畦如黄斑,夹以阡陌纵横,港汊纷歧,更多变化而不板滞,殊为奇观!

再极目远眺,江北沿岸,西起江都,迤东泰兴,直至靖江,远树含烟,树影烟景,云雾江天,混为一色。而帆樯争逐其中,点点片片,与水鸟齐飞,行至极远的处所,好像已经直上接青天。我们看了这样的景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起《滕王阁序》中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写景佳句,改为“远帆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目前所见的奇景。

北望龟山,雄峙大江分流的咽喉,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的确,这个地位非常险要。因为江流致此,极为狭窄,水势湍急,有此一山,足缓江流,所以下流分为南北二派,而积沙成扬中县。从下流两派看,无论从哪一派进来船只,均必经过山前,以此设防,敌国轮舰,均难越此而直驶上流,所以这个地方自古即为国防要塞。南宋初年,金兵图由海道内犯,韩世忠控守圌山,大败金兵,就是这座山头。现在这座山上设有要塞,用为江防第三道门户。原来江防门户,以吴淞炮台为第一,南通的狼山、常熟的福山为第二,江阴的君山第三,龟山为第四,现因“一二八”战役的淞沪协定为限制,吴淞炮垒失其国防效能,此山乃进而为第三门户。我们看着龟山,想到他的国防责任的加重及淞战的耻辱,大家不禁唏嘘叹息而继以慷慨激昂者良久。

圌山炮台旧址

圌山炮台旧址

04

第四期:

我们在山顶上眺望景色,时间很久,回到寺内,山僧为我们备办的午餐,已经安善了,当即入座就餐,山蔬野菜,颇多美味。餐毕略憩谈,天已晴朗,出寺西登石塔,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塔凡七级,耸峙山岭,登最上一层,西望镇江诸山,如棋子散列,焦山直如一水凫,漂游于江心。离塔后至寺前,询山僧以铁塔之由来。僧告以“土地局用作测量的”,乃知为高山测量之瞭望台。

山寺游览已毕,辞老僧,下后山。后山多松树,但非古物,尽为十数年前新植之马尾松,无甚奇妙,不过山风过处,松涛万顷,仍不失为壮观。

下至半山,入桃花庵,庵住比丘尼。一老尼道观桃仙洞。洞在庵后,为山石伸出之底壑,有山泉流出。磐石为池,潴水以饮,且供游览,极似杭州西湖上“韬光寺”内“葛仙洞”的布置。

离庵经西山路下,行万松中,历半小时降至山麓。俗云“上山容易下山难”,同游诸人,均觉此语不合实际,因为我们在前山上去的时候,经多次努力,始克登峰造极,此次下来,并不感觉疲乏,已到平地了。因此我深深感觉:“一个人要上进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跌入下流,那就如同下山一样的不费力了!”那么这句俗语是有鼓励人们上进的深意了。

下山以后实在山脉北面的山道上,走向大港,一路沿江走着,遥望风帆江树,较之上午走在山南的仅有山花野草的岗峦中,有趣多了。加之,此时阳光普照,比较上午的阴霾四伏,各人情绪上也都兴奋得多。惟是雨衣雨帽的携带,在此刻儿已很有感累人了。

走过几处农村,从农家的村容上看,知道江南农户的不讲求卫生,实较江北尤甚!他们住着瓦房,较好的人家,都还有两进四合的房屋,但是在他们的大门口向里望,无论是堂屋里、天井里,都是牛溲鸡粪,垃圾满目。屋外更是粪坑灰堆,逼进家门。走出来的人物,当然更是囚首垢面,毫无一些整洁的仪容。我们看着这种情形,大家一齐谈起农村卫生运动问题起来了。

“杨老师,前面江里浮着横山的头,你看到吗?",在我们讨论农村卫生运动且走路且谈话的当中,疑正先生忽然追上来,扑着我的肩头,说了这么一句。当然把我的注意,集中到江边去看山了。原来浮在江里的山,是走到江边的山脉,短节潜入江里又浮出水面的大礁石。民间传说,就附会是横山的头了。那山浮在江里,簇立着许多小峰,倒也不平凡,上有水鸟飞翔,大概就是水鸟的乐园。

跨越了横在前面的山脉,到达实验区的“聂家滩学校”,入内休息且参观。出来经归实验区办事处,刘百川先生飨同游诸人以“来克杭”鸡子,以作下午。同游诸人而大啖。明晨由王柏坚先生为同游诸人合摄一影,以留念云云。

游记连载了四期,阅读后能感受到当时圌山及周边民风旧貌。

可能是因为这份报纸都是进步知识份子编撰的,可能是民国政府怕小孩被红色因子影响,所以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央日报》收购了《儿童周刊》。

从很多整理的资料来看,因为当时镇江是江苏省会城市,扬州人很热衷于旅游镇江、研学镇江,致力打通和镇江的通道。

据了解,1937年的杨骏如从扬州来镇江大港,先要渡江到京口,再辗转到丹徒东乡大路一带,要花一整天时间。

如今,随着被誉为“江苏脊梁”的连淮扬镇全线通车,就是一个打盹的功夫,就可以穿梭在苏南苏北的城市间。

五峰山大桥  王荣明 摄

镇江在全省交通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更明显了——向北是扬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向南,是苏锡常、上海,如何通过这样便捷的交通优势发展经济,是现在镇江人最急需考虑的课题。

点击分享: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雷霆战将赵文豹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