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中国摩根”的传奇一生:记录片《陈光甫》在镇江开镜

今天上午,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光甫》在镇江市档案馆广场举办开镜仪式。

这部专题纪录片是由镇江市档案馆与镇江市广播电视台、镇江文广集团联手打造的重量级作品。据了解,自发起动议起,就得到了镇江文广集团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2020年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并特邀中央电视台新影发现之旅频道参与联合制作。

这样的大手笔制作,这部纪录片必定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出席《陈光甫》专题纪录片开镜仪式有镇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可可、镇江市委副秘书长张伟清、镇江文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兵、镇江市档案馆党组书记、馆长徐策、中央电视台新影发现之旅频道制片人张格格等众多领导和嘉宾,受到如此的重视和关注,纪录片中的主人公陈光甫,究竟是怎么的一个人呢?

他是相当的传奇啊!

镇江档案馆的徐策馆长告诉我:镇江是民国时期的江苏省政府所在地,镇江档案馆拥有数量较多的历史档案,尤其在金融和工商业领域,有目前全省保存数量最大的银行会计档案,有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名录的镇江商会档案,还有“镇江恒顺酱醋厂”、“镇江火柴厂”以及江苏省最早民办电力企业“镇江大照电气公司”的档案。在清末钱庄走向民国银行中,有“无镇不成行”的说法,源于镇江长期以来钱庄兴旺发达,出了很多金融人才,分别在江苏、上海和香港等地担任银行界高管。

在镇江档案馆数量庞大的历史资料中,陈光甫的经历相当引人注目,作为中国近代最成功和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家,他是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第一银行家”、“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 的一个人物。

“摩根”是何许人?

著名的“摩根家族”在近代世界史上的地位是“世界头号金融大亨”,代表人物J.P.摩根从一个美国的无名小辈,经过艰辛的努力奋斗,在强手如林的金融界站稳脚跟,并一一击败对手,终于发展成为纽约市华尔街第一号人物,荣登美国经济霸主的宝座。

陈光甫的经历实在太像J.P.摩根了,陈光甫的经营哲学都很"摩根式":不怕风险,勇于向强者挑战,实现独占鳌头的目标,同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他恰好身逢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为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镇江人,他告诉了我们“传奇”二字的真正含义。

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光甫》在镇江市档案馆广场开镜。

镇江,在民国江苏省会金融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年时期的陈光甫

01

创业的镇江籍银行家

陈光甫于1881年出生在镇江市(当时称丹徒县)一位普通的商人家庭,祖上几代都在镇江经营钱庄。在他12岁的时候,他随父来到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在父亲供职的外商开办的祥源报关行当学徒,勤奋好学的他,得到官费津贴,让他可以在辛普森大学、美以美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

1910年,陈光甫学成归国后,参与了筹办朝廷洋务实业——“南洋劝业会”的工作,这场盛会让茅台和镇江香醋等中国特产扬名于海内外。

陈光甫利用在美国所学知识,建议当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创办银行。辛亥革命后,程德全创办了江苏银行,聘请陈光甫任总经理,陈光甫就此走上金融之路。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光甫任江苏省银行监督。1914年转任中国银行顾问。

1915年,陈光甫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这家银行对外宣称额定资本10万元,实际上满打满算仅有7万元,在上海滩群雄并起的银行当中,实在算是微不足道的“矮锉穷”。

民国初期,个人开办一家银行,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和开一家饭馆、戏院或者贸易公司,几乎没什么两样。那个年头,有几位出资的股东,或是生意人活是官场上的,凑出股本,银行就可以起来了。然后,用这股本向企业商家放贷,赚取利差,当时绝大多数银行都对小额储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甚至还心存歧视,利息肯定是没有了,宾至如归的服务更是沦为空谈。实力在百万以上的私营银行,当时有盐业、浙江兴业、聚兴诚、新华等10家,资本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元。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张时,员工只有七、八个人,陈光甫任总经理,兼营业、拉存款、跑工厂、搞放款,晚上回到银行还要为青年行员开班培训。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甫一亮相,就被坊间称为“小小银行”。

这时候就展现出镇江人陈光甫具有现代金融的生意头脑来了。

他从“一元开户”做起,上演了连台好戏。

一天,有人踏进宁波路9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柜台上放下一百块银元,要求柜员开一百个存折,每个存入一元。柜员听后,觉得客户明显来捣乱,准备将此人轰出门。陈光甫知道后,要求柜员照常办理,而且态度更热情、服务更周到,让对方无话可说,自讨没趣。

这件事经过口口相传,报纸报道,让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市面上名声大噪,民众用脚投票,纷纷把钞票存进了这家银行。

不仅如此,对于囊中羞涩未满一元者,银行同样热忱欢迎,还特意奉上精心制作的储蓄罐,让民众在家里也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接着,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礼券储金、教育储金、通知存款、旅行支票、代收水电费……

这些招数轮番上场。

这些从现在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银行业务,在当时的中国金融业却是极富创新精神的开创之举,虽然很多银行家对此颇不以为然。

很快,凭借陈光甫的精明强干,管理有方,“小小银行”凭借这些经营韬略,拳打脚踢,锐不可挡,业务迅速发展。

到1926年,资本增为250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700万元;最高峰时分支机构达111个,职工2700余人,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南三行”的龙头,其地位举足轻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外景。

02

经营场上的高手

陈光甫毕竟是年轻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喝过“洋墨水”的,他知道要“时时想新办法”,满足顾客的各项所需,换得分内之报酬,这才是银行正当利益之源头。

所以他的“小小银行”更善于细分客户,精准营销。

他搞过养老储蓄、旅行储蓄、婴儿储蓄、子女教育储金……,各种招数推陈出新。

拿“子女教育储金”来说,从小孩初生之日起始,一次储金2000元,存入银行教育储金账户,利生利,足可给付儿童自幼稚园至大学毕业的学费(至22岁为止),期满储户还可获得本利7100余元,以充留学或创业之用。

但这笔业务方案,就堪称现在教育储蓄的鼻祖,当时前来办理子女教育储金的家长络绎不绝。

陈光甫还相当注重发掘员工的产品革新智慧,鼓励员工“头脑风暴”,这份“子女教育储金计划书”,即出自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西门分行经理应俭甫的创意。

因此,陈光甫在银行内部发布消息:诚征求新储蓄法……如蒙总经理批为第一名者,并当奖酬大洋50元,第二名35元,第三名15元,以示鼓励。”

就这样,陈光甫的银行,吸储和经营的创意是层出不穷,独家首创的套路是满满一箩筐,比如“礼券储金存单”。

当时社会盛行礼尚往来,但是走亲访友、红白喜事,送东西物品又不见得实用,直接送钞票又比较俗气。陈光甫做的礼券储金存单,面额分为一元、二元、四元和十元四种,是当时随手礼中的大杀器。

更贴心的是,红色礼券用于婚嫁祝寿,印的是“龙凤呈祥图”案;素色礼券用于奔丧吊唁,印的是松柏仙鹤图案,完全是从客户角度考虑送礼难问题。

银行代发工资、代办保险、代客缴付水电捐税等便民惠民之举,更是早在90多年前已经出现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柜台上了。

这些惠民业务,看似增加了成本,实际上以此带动各项业务发展,大兴商脉、钱脉与人脉,跟万千客户结个善缘。

陈光甫深知做好一个孩子的业务,就能拉动一个家庭。

他的银行在一些学校设立办事处,吸收学生储蓄,还同“面粉大王”荣德生创办的无锡公益工商中学联手开办“模范小银行”,定期派员为学生教授记账、点钞等银行基本技能;每年与大、中、小学分别举办储蓄征文比赛,以储蓄的重要性为命题,发动学生挥笔抒写感想,择优评定名次,一等奖由银行代开储蓄账户,并颁发储金100元,但规定奖金一年内不得提取,以符合提倡储蓄之本意。

就这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了无数个第一。

03

海雨天风独往来

陈光甫的经营手法,充满了灵活性和多样性。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曾投资过多种行业,旅行社、保险公司、铁路、饭店旅馆、图书馆等等,其中尤以中国旅行社影响最大。

1923年8月,中国旅行社前身——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陈光甫办旅行部的初衷,并非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期望和洋人的旅行机构一争长短,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中国人的利权。

所以,他要求员工“既为社会服务,即无利亦须为之”。旅行部运营初期,就开办了诸如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票,预定舱位,代办出国手续,运输行李,发兑旅行支票,设立景点招待所,创办旅游杂志之类的业务。这些业务处理繁琐,利润微薄,甚至纯属义务,为洋商旅行社所不屑。

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它并不是独立机构而是设在了银行下面。在30年代中叶,中国旅行社在与外国旅行社的竞争中立稳了脚跟。

中国旅行社发行的旅游便利劵。

旅游刊物也是中国旅行社首创的。1927年,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正式发行,因编辑新颖、图文并茂而广受读者欢迎。

《旅行杂志》1927年创刊于上海,由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的总经理陈光甫先生一手策划和创办的。

时隔八年后的1931年9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英商太古洋行携手合办宝丰保险公司,总资本额为50万元,主要经营船舶和货运保险业务,一度搞得风生水起。

陈光甫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还扮演过很多重要的角色。

他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发展的根本在于农业,强调“送银行入内陆”,并游说外国银行投资中国农业。

他为蒋介石的北伐筹集巨额军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几次赴美,妥善协调中美“桐油”借款以及主持外汇平均基金等事宜,在海内外都享有颇高声誉,为抗日作出巨大的贡献,并深受罗斯福的赏识。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为争取这位江浙财阀的头面人物,都花了不少心思。

1947年,刊发的陈光甫所写文章《我国之农业金融》。

一位镇江人,以金融巨子身份,盖过无数政商黑白人物,这是何等的传奇。

他传奇的人生,不仅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波涛汹涌,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剧烈变迁。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依据镇江档案馆所珍藏的民国省会镇江金融、工商概况的重要史料,从陈光甫的发展经历,再现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商业在内忧外患中艰难生存发展历程的专题纪录片,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这位传奇人物,实是一件幸事。

点击分享:

老镇江

《归乡》火了,在这首镇江人最难忘的歌里,背后藏着一个温情的故事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访仙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高资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延陵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