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土门关小镇有感
投资了15.5亿的土门关小镇普遍予人的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作为其附属工程修通了从县城跨过莲花山山麓,直接连通到小布达拉宫、白鹿泉、胡申柏、谷家峪的路,避开了原来必须要走的大车滚滚的307国道,形成了一道山水参差的观景长廊。这种设计和投资还是物有所值的,是让人击节赞赏的。
而且,土门关小镇也完全可以看做沿着太平河从源头一直修到汇入滹沱河的河口的绿带公园中的一个。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将土门关到县城之间的太平河两岸也修整出绿道,土门关上游到水峪太平河发源地的绿道也修建起来,加上已经修整完毕的从县城到汇入滹沱河河口的那一段,就形成了太平河全线的公园绿道。那将是从山区到平原,从平原到山区的一条饶有趣味的审美之路。
至于小镇本身实际上没有太多可以说的,因为所谓土门关小镇,与全国各地都已经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各色小镇,大致一样。见过规模更大的古北水镇、台儿庄小镇、白鹿原民俗村小镇之后,也就有了自然的比较。
既然是特色小镇,何以又有统一的模式?因为不管以什么名目建设起来的小镇,最核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对于老百姓来说稍显遥远的政绩抑或旅游观之下的,唯一可以落到实处的,吃。而且所有的吃,在所有的小镇几乎都是重复的:陕西酿皮儿,兰州牛肉面,水煮豆腐,现制腐竹,蒸梨,羊肉泡馍,花生粘,果汁儿,咖啡……在复古的老房子里做着好像是传统小吃的饮食,这就是全部这类旅游小镇的统一格式了。
当然,这其中细分的话,还有在工厂用地上造出来的杨村佛罗伦萨、在耕地上造出来北国奥特莱斯那样的模拟国外城市的商场类型;古北水镇、台儿庄小镇、白鹿原民俗村小镇、土门关小镇这种小镇是对曾经的古镇的现代模仿,毕竟还是有些历史依据的,是附着在一定的真实地理环境与历史中的。
不过,在土门关小镇,这种吃的格式之中所镶嵌进去的人,也就是来旅游的人,却是一个看点:这些来旅游的人,大多是本地与距离不是很远的临县的,很多平常分散在各地的人,都集中到了这个停车免费、不要门票的景点里来。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基本上不看小镇里唯一的文物,两座驿道古门和古门边的600年的老槐树,只一味地在吃喝之间游走。这种情况让人不得不承认,人的基本乐趣和他们的行为方式话语方式,都是指向最基本的本能需要的,至于是不是造出来的景点,那无所谓。大家的时间使用都像是这制造出来的景点一样,徒有其表即可,不必在乎质地。受商业话语左右的盲从,无独立见解之种种,都是再自然不过的题内之义。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游客中相当一些男人几乎都是一个打扮:肥胖到脖子后面堆着肉的程度,光头,内穿紧身背心,将大肚子突出出来,外穿黑色西服,穿布鞋,戴墨镜,走路外八字,说话有浓重的本地或者临县口音;一副满不在乎,一切都不在话下,什么都不看在眼里的架势;努力营造着谁都不敢惹,谁都惹得起的架势;也就是说一切都在向混社会分子看齐,而且看齐的还是电影电视里的混社会分子。
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近于形成风气的一种普遍潮流,让人颇觉可晒。不过,想一想,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拿着“厉害”做时尚的仿佛是儿童趣味的耍枪弄棒状态,其实也恰恰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状况的直接表现。
尽管到处的墙上都贴着标语要严厉打击乡村痞霸恶势力,但是现实中这类人还是没人敢惹,为所欲为自由自在,在相当程度上让一代代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他们养胖自己的身体再换上这样一幅打扮学起横着走路的姿态来,都不难。效益却是到哪里都如入无人之境,自己都觉着已经就是老大级的人物了。这是他们抵御生存威胁,破解环境压力的一种不无浅薄但是往往立竿见影的有效之选。
他们大抵是城乡之间的中青年人,能带着老婆孩子就近到土门关这样免费的旅游景点来转一转,已经是一种全家重大的节日活动项目。这样的场合,在外人面前更在家人面前,格外拿姿作态一些,大致上是可以从他们的行事逻辑中看做一种正常。
这样比较集中的看人的场合,是一个机会,让你可以一下看清这个大环境里的人文状态,尤其是人的状态。如果你选择深入期间甚至在这里买房定居的话,就一定要先考虑这种普遍的风气,想象一下以后不得不与这样的人、以及形成这样的人的环境打交道的时候的内心的感受。这时候,自然环境的好坏,雾霾重不重就已经退居其次,人的因素,形成这样的人的环境因素,已经跃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