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读张景岳:汗证论治
汗证
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阳必腠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
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
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籥之牝牡,亦犹荡舟于陆而驾车于海耳,吾知其不败不已也。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余别有治按,在伤寒门战汗条中。
汗出不治证
凡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颠颠:头顶。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
论治
共八条
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只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之。
阴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内无火邪,又无火脉,便是气虚阴证,皆不可妄用凉药以败阳气。若止因气虚而火未衰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之类主之。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宜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
卫气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证之属,宜黄芪六一汤、玉屏风散、芪附汤之类主之。
诸病误治,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是亦阴证之属,当察其虚之微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阴煎、独参汤之类主之;大虚者,非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不可。
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证有身重困倦而脉见缓大,声音如从瓮中出者,多属湿证。
若热湿胜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宜用前阳证之法;寒湿胜者,但助其火而湿自退,宜用前阴证之法;或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五君子煎之类以健脾土之气,则湿去而汗自收。
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可随宜择用。一曰:黄芪得防风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实表。
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速宜用五倍子为末,以唾津调填脐中,外用帕帛缚定,过宿即止,或用何首乌为末,填脐缚之,亦止。
小儿盗汗,虽是常事,在东垣诸公,皆曰不必治之,盖由血气未足也。然汗之太多者,终属气分之虚。余于儿辈见汗之甚者,每以人参一钱许,煎汤与服,当夜即止。正恐他日之强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补之功原不可少。
病后多汗,若伤寒,若疟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热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卫气开泄,其汗宜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俟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虑也。若其他杂证,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述古
共二条
《丹溪附录》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立斋曰:若阳气虚弱,汗出不止,肢体倦怠,用芪附汤。上气喘急,盗汗,气短头晕者,用参附汤。肾气虚弱,盗汗发热者,用六味丸。若肾气虚乏,盗汗恶寒者,用八味丸。气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阳盛阴虚者,当归六黄汤。心肾虚弱者,斑龙丸。
汗证论列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
大建中汤补二十三二十三:原作“二十五”,今据本书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编号改,下同。
玉屏风散补五十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独参汤补三十五
参附汤补三十七
大全大补汤补二十
参归汤补三十八
芪附汤补四十三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
参苓散补五十三
生脉散补五十六
黄芪六一汤补四十九
一阴煎新补八
三阴煎新补十一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
保阴煎新寒一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清化饮新因十三
正气汤寒六六
黄芩芍药汤寒百九
斑龙丸补一二八
论外备用方
归脾汤补三十二
黄芪汤补四十五
大补黄芪汤补四十七
还少丹补一三五
柔脾汤补七十一吐衄汗
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三血虚盗汗
三味建中汤补二十九
大建中汤补二十三阴汗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心肾丸补百十二阴虚盗汗
生地黄煎寒六八阴火汗
防己黄芪汤和一七六风湿汗
《宣明》白术散固三虚风
白术散和三十自汗盗汗
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过汗反张
牡蛎白术散固二酒风
牡蛎散固一
金锁正元丹固十八遗精汗
秘元丹固三二虚寒自汗
麦面汤固四气虚汗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虚汗
脚汗牡蛎散因二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