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若不问,我即不答
尔若不问,我即不答
——云门禅师的几则公案欣赏
我们来看这几个公案语录。
第一个:
問:“普賢為什麼騎象?文殊為什麼騎師子?”師云:“我也無象,也無師子,且騎佛殿出三門去也。”
是问普贤为什么骑象,文殊为什么骑狮子。普贤、文殊是华严三圣里面的。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大愿大行。云门禅师回答说:我也没有象,我也没有狮子,且骑佛殿出三门去也。这个地方关键就是你要知道佛殿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个公案,我觉得是云门禅师直显心性。他的这个“我”就是指的他的心性。
临济祖师讲,当前听法的,历历孤明。你的脾胃肝胆不解说法,你的四大不解说法,你的身体不解说法,但是有个东西在听,通过你的耳朵在听,那个东西是你的真佛。这里他跟云门禅师讲法一模一样。就是说普贤有像,文殊骑狮子,也就是说普贤文殊他们都有他们的所依。有象就是他有一个形象,他是谁,普贤代表行愿,文殊代表智慧。他有他的座骑,他有他的表征,他实际上还是两个。
云门说我也没有象,也没有狮子,但是我骑佛殿出三门去。有的人会想他是不是有神通,在某种境界里,骑着大殿,然后从三门跑出去。这想就想得太离谱了。实际上关键在于对“佛殿”这个词的理解,我觉得佛殿就是身体。那就是说,我骑着我的身体走出山门,也就是日常生活里我在这走来走去。就是说普贤文殊他们有那么神奇的动物,但是我就是用身体的佛殿走出去,走出三门。实际上要知道这个“我”是谁,禅宗参的“谁”,谁整天来来去去。但他这里明确地说我骑佛殿出三门,也就是说他“那个”,“那个”支配他身体走出去了。我也不关心那么多,我就出去了。这实际上是在显示它的妙用。就是说不管那些东西,是没有分别心的作用。
我觉得从字面上来讲,起码你要知道骑佛殿出三门这句话,它并不是字面的意思。我现在走出了三门,也就是说我的“那个”支配着我走出去了。那我是谁?我是什么,它是显示那个东西。你也可以说在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间来显示第一义谛吧。
第二个:
上堂云:“有解问话者,置将一问来。”僧出礼拜,云:“请师鉴。”师云:“抛钓钓鲲鲸,钓得个虾蟇。”僧云:“和尚莫错。”师云:“朝走三千,暮走八百,作么生?”无语。师便打。
他说有人上堂的时候,云门祖师讲有解问话者致将一问来。就是说懂事的行家来一问一个问题吧,我来给你解答。就是不要乱问。然后有一个僧人出来,他礼拜云门,说“请师鉴!”他没问题,他是在拜了以后,说请师父来明鉴。他没说话,他就往这一拜,要直接鉴定他。实际上大概也显示他的某种东西。然后云门说我本来抛个钓钩,要钓鲲鲸,庄子里面讲的那种超大鱼。结果没想到钓了个蛤蟆。就是本来我以为能出来个高手,结果一看是个连手都没有的。在师傅就说你看以为你真的有啥本事能问个什么人,就这一招。我出了那么一个大招,原来就来了个这。然后来僧还挺自信的,他说和尚你不要看错了,我已经开悟了(言下之意),你别看错了,这么小看我。你以为我是个蛤蟆。“莫错”就不要看走眼了。然后云门问他:“朝走三千,暮走八百,作么生?”怎么回事?字面意思是一个人早上起来跑了三千里路,晚上又跑了八百里路,跑得很快,飞来飞去的。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妄想纷飞。一刹那间想到天上,一刹那间想到地上,妄想纷飞。一种理解,有人就会说,呦,师父有定力,看出这个人平时妄念纷飞。然后问他,他没话讲,老师就打他,对吧?说你看,老汉的定力真高。来僧往那一站,本来要显示他开悟。我老汉一看,说你这一天到晚在妄想之中,没有定力,一看你就没有真功夫。
这样解释的话,听起来也挺好。但是实际上这个解释是用你的理去套公案本身的。其实它本身是什么意思?来僧说你不要看错了,ok!当他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是朝三千,暮八百了。那一刹那实际上是在考验你,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真的是个有货的人,对吧?一看,没料!连这一刹那都禁不住,连我这个语言三昧摇摆一下,你都受不了了。所以你以为你是个鲸鱼,一看也是个蛤蟆。所以说他反应不过来,然后就把他打下去。
所以这里边有好几层。你要去读一个公案或者欣赏一个公案,有好几层的问题。首先你要有语言学的常识,查字典可以查出来的。比如说你要知道佛殿什么意思,灯笼什么意思,“朝走暮走”这个是什么意思,然后你再去理解它比喻的意义,往往是比喻身心和念头的。但是更细的是当下你念头的转换,有没有动?有智慧的,他出入之在,他任何一句话都是一种很真实的智慧;没有的,就是只有一点定力,或者自以为是,自己封了一个什么,经不起检验。一摇摆没了。
所以他“和尚莫错”的时候,实际上他自己已经错了,他的念头已经飞了十万八千里了,然后他就没法应对了,卡在那个地方了。如果他真的懂,他就可以应对。所以就是该打。好,这是第二个公案。
第三个:
问:“如何是三乘教外别传底事?”师云:“尔若不问,我即不答;尔若问我,即朝到西天,暮归唐土。”僧云:“乞师指示。”师云:“一不成,二不是。”
我们看一下。僧问云门祖师“如何是三乘教外别传的事”。我们说教外别传,教之外单独的、另外传的。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达摩祖师十六字箴言。他说三乘教外别传的,类似于说祖师西来意,或者诸佛秘密,他说如何是诸佛秘密?也就是说真正的禅宗到底传了个什么东西?拈花微笑,到底是传个什么。然后云门祖师回答说:“尔若不问,我即不答。”你不问,我就不回答。“爾若問我,即朝到西天,暮歸唐土。”如果你问我的话,那就是早上跑到了西天,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印度;然后晚上就回到了唐土,回到我的本土了。就是说你要问我的话,就给你绕一圈,我又回到我本来的这个地方。实际上,西天就是我们的妄想,往外走;本土就是当下。唐土实际上就是我的本来、当下。也就是说,你不问我,就没这事。没这事并不等于没有禅宗这事。但是你要问我的话,我就给你走一圈。绕一圈,就是去西天释迦摩尼佛的佛国绕一圈,但是晚上还是在我的老地方。就是说你问我的话,实际上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流转之中。你只要问我,我只要说整个大家都在流转之中。你不问我的话我就不回答你。“你不问我,就不回答”,什么意思?就是说其实这个东西是不可说的。这样你不问的时候,我不说。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很清净的。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你一旦变成语言的话,我也就是给你飞一圈圈。然后他说“乞师指示!”你给我进一步的指点一下!云门说:“一不成,二不是。”你说的是一个东西吗?问和不问、有和没有,你说它是一个还是两个?都不对的。就是不执着于不能说,也不执着于能说。因为你不能说它有另外一个东西;但是要说的话,它就偏离了。
这个很有意思!最经典最有名的一个公案: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面南看北斗。”
这个有好多好多解释。我看到有一个教授,研究禅宗的一个很有名的教授。他说他当年看《碧严录》,是一字一句抠下来的。一开始看的时候,银山铁壁,看上去什么都是自相矛盾的。他说有一天他突然开悟了,知道什么南不南北不北的,佛性没有南北。从此以后,他觉得所有禅宗的公案他都看透了。但是这样的一个理解,实际上是一个顽空,是非常死板的一个知见上的空见而已了,甚至连顽空境界还达不到。掩盖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变成真实的禅的生命和一个现量。
其实你想,我们北斗肯定指的是北方,北斗星。你看北斗要朝北看,才能看到它。但是你面南,等于说你背着太阳去找太阳。你是人朝南找北斗星。他前问的是“如何是佛法大意”实际上当你问如何是佛法大义的时候,你就是在面南看北斗,你已经偏离了佛法大义。一开始寻寻觅觅来探索,拿出十万个为什么,然后变成了一个“为什么”——如何大意大义。所以你来问我的时候,你已经是朝南走了。但是北斗也在里边——在你没讲话时,你自性北斗如如不动的那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说你现在问的就是你背离的那个东西,所以叫面南看北斗。
当然,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你其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北斗。你在南面也可以看到它。也就是说外和内,说的话,语言指向语言本身,它就是道。有两两重意思。但是早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你想找的外的东西和内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你要找到那个东西在“内”看不到,你只有在“外面”的对境中才能看到它。但这个东西要这样讲,实际上完全这样去理解是很偏的。当然,如果从理上来讲,触目菩提,你看到这个东西,就是没看到这个东西。有就是没有,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下面还有一个: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山河大地。”进云:“向上更有事也无?”师云:“有。”进云:“如何是向上事?”师云:“释迦老子在西天,文殊菩萨居东土。”
问如何是西来意,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其实有点像面南看北斗。祖师西来意,山河大地——触目菩提,可以这样去理解它。向上事还有么?难道就这一点点吗?还有没有更高深的或者更准确的东西?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现在我们可以叫佛性遍一切处。更向上事,就不存在山河大地了,就是佛没有出世,没有传法,释迦老子在西天,释迦摩尼佛就在印度,从来没有在我们这里传过法,古是古,今是今。这就是说,法其实本来没有来去动转。佛未出世时也是有佛法的,也是到处都是佛法。所以过去人讲,释迦摩尼佛指天指地,然后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过去人把他叫传语,他的肉身是一个传语,就是传话的人。你讲了一辈子,讲的都是那个东西的影子,八万四千法门随着一大藏教,随着寺庙,随着佛法僧这些,就从释迦摩尼佛肉身开始。所以传统讲他是个传语之人,他这个一期的肉身,无非是传递了那个东西,为那个东西传话的。
进一步的,更高明的,就是说其实没有祖师西来,佛就没有到这来过;然后文殊在东土,文殊本来就是东土的菩萨。文殊也没有游行到这个世界来,没有来度这里的人。就是各居本位,法法皆如住于自己的本位。
最后一个公案:
雲門大師云:“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裡,將三門來燈籠上。”
首先,“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肇论》里面有一个《宝藏论》,这是《宝藏论》里面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有人会把它理解为:乾就是头,坤就是肚子,中间就是胸(就是我们这个心),我们的心指挥了我们整个身体。字面意思,就是说天地之间最珍贵的一个宝贝隐蔽地藏在你的身体里边。形山就是身体。
但这个里边会又有一个问题,如果从修行来讲,如果你这样去理解,好,如来藏就在你的心脏里边,或者就在你身体里边,然后你去寻找那个明点,你去叫它发光或者你守住一个地方。祖师就叫这个“黑山鬼窟”,就是说你是执着一个肉身,在肉身里面去找一个冥冥觉知的东西。所以过去人特别反对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你在身体里面绕来绕去,找身体的觉受,这里边的感觉。用一句现代话讲,世界上宇宙间最珍贵的一个东西就在你的身体里边。ok,这句话用现代话讲完了,然后后面冒出两句话,你从字面上看跟前面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他说“拈燈籠向佛殿裡,將三門來燈籠上。”你读禅宗的典籍,第一道障碍就是字面意思。佛殿,什么佛殿,你如果读得多,或者你去查一下字典,你就知道佛殿指的是身体,就是前面的形山。灯笼是什么?灯笼就是我们这个心,灯笼有照亮的作用。“将三门来灯笼上”,三门又叫山门,就是庙的大门,这个大门一般是三个门。这个有人认为是戒定慧三个门,也有的人认为代表大乘里边这种空、无相、无愿,涅槃三门。你这样去理解,原来就是我没有戒定慧,现在修好戒定慧,再能够照亮我们的自心;或者用戒定慧来修心。当你破解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和它象征意义,灯笼代表心,佛殿代表身体,佛殿就不是佛的大殿,而是代表身体。这样,“将三门来灯笼上”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说我们要修戒定慧来修好我们的身心。
这个好像听起来很对,也很符合教理。“拈灯笼向佛殿”,就是我们的心,身心不二,我们的心不离身体,所以我们要守住自身。然后用戒定慧定来修正我的现在。我们每天眼观鼻,鼻观心,在这修禅定。用戒定慧来磨练我们的身心。有人是这么想的。真的很好听的。就是说,好!我们的心要在身体里面求,用三个戒定慧来修心,守住身,然后这样去修行。有人甚至把它变成一种方法,这个心里面有三个点,去观想这些东西。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其实祖师要批判的正是那个东西。“祕在形山”就是对此的一个批判,那个宝贝就在你身体里边吗?这叫“黑山鬼窟”。就是说在黑洞洞的身体里边去妄想,去找那个东西。你那样理解,“拈灯笼向佛殿里”那好像是可以说通的,但是你怎么样“將三門來燈籠上”?这里边就涉及到三门也是外边的问题。当然又回到physical的这样一个层次,就是说灯笼去照亮了佛殿。那“三门”怎么能够到“灯笼上”来呢?其实,门代表外;灯笼代表不内不外的、能够鉴照的这种心的功能。也就是说,实际上“那个东西”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但是身内身外它都可以鉴照。可以这样去理解,从字面上这样去理解。
你觉得这样理解很好,原来祖师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你再“还原”的话,就是走路。日常生活中,到傍晚点好灯笼,然后到大殿里去,把灯笼挂在大殿里边;或者做晚课或者什么;或者有的时候他会挂很多灯笼在那个里边。然后你再去看外边的三门什么,它都可以照亮。实际上也就是说你日常的这样一种动用之间,也是“那个东西”在起作用。那就不是在形山里边了,秘宝就不在形山了,而是在佛殿里,在三门里,在你日常的动用之间,回复到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里面去了。这就是一道清净,一向真如,一真法界。
(根据2020年12月20日史文老师在天华学院华同楼所讲的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