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升降· 气有国中· 神机气立· 生死为用

本文系张介宾所注《素问·六微旨大论》下部分。言天地(大自然)变化之妙。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此连前章,而详求其上下升降之用也。本者,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火燥是也。位者,地之六步,木火土金水火是也。言天者求之本,谓求六气之盛衰,而上可知也。言地者求之位,谓求六步之终始,而下可知也。人在天地之中,故求之于气交,则安危亦可知矣。上者谓天,天气下降。下者谓地,地气上升。一升一降,则气交于中也,而人居之,而生化变易,则无非气交之使然。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故天枢之义,当以中字为解。中之上,天气主之。中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即中之位也。而形气之相感,上下之相临,皆中宫应之而为之市。故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变化于兹乎见矣。

张介宾按∶王太仆曰∶天枢,当齐(脐)之两旁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三分折之,则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此单以人身之天枢穴为言,盖因《至真要大论》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故王氏之注如此。然在彼篇,本以人身为言;而此节云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二句,又岂止以人身为言哉?是其言虽同,而所指有不同也。夫所谓枢者,开阖之机也。开则从阳而主上,阖则从阴而主下,枢则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故其在人,则天枢穴居身之中,是固然矣。其在于天地,则卯酉居上下之中,为阴阳之开阖,为辰宿之出入,非所谓天枢乎?盖子午为左右之轴,卯酉为上下之枢,无所疑也。第以卯酉一线之平,而谓为气交,殊不足以尽之。夫枢者,言分界也。交者,言参合也。此则有取于王氏三折之说,然必以卦象求之,庶得其义。凡卦有六爻,上卦象天,下卦象地,中象天枢之界。此以两分言之,则中唯一线之谓也。若以三分言之,则二三四爻成一卦,此自内卦而一爻升,地交于天也;五四三爻成一卦,此自外卦而一爻降,天交于地也。然则上二爻主乎天,下二爻主乎地,皆不易者也。惟中二爻,则可以天,亦可以地,斯真气交之象。易系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其斯之谓。由此观之,则司天在泉之义亦然。如《至真要大论》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此即上下卦之义,然则三气四气,则一岁之气交也。故自四月中以至八月中,总计四个月、一百二十日之间,而岁之旱潦丰俭,物之生长成收,皆系乎此,故曰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也。如后篇六元正纪大论,诸云持于气交者,其义即此。

“帝曰∶何谓国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国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前章言气有国中,此复求其详也。度,即日也。一步之数,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而两分之,则前半步始于初,是为初气,凡三十度而有奇。奇,谓四十三刻又四分刻之三也。后半步始于中,是为中气,其数如初,故曰同法。国中者,所以分阴阳也。凡一气之度必有前后,有前后则前阳而后阴。阳主进,自下而上,故初者地气也。阴主退,自上而下,故中者天气也。

张介宾按∶国中者,初言其始,气自始而渐盛也。中言其盛,气自盛而渐衰也。但本篇所谓国中者,以一步之气为言,故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然阴阳之气,无往不在,故国中之数,亦无往不然。如以一岁言之,则冬至气始于北,夏至气中于南,北者盛之始,南者衰之始,此岁气之国中也。以昼夜言之,夜则阳生于坎,昼则日中于离,坎者升之始,离者降之始,此日度之国中也。不惟是也,即一月一节、一时一刻,靡不皆然。所以月有朔而有望,气有节而有中,时有子而有午,刻有初而有正,皆所以分国中也。故明国中者则知阴阳,明阴阳则知上下,明上下则知升降,明升降则知孰为天气,孰为地气,孰为气交,而天地人盈虚消长死生之数,不外乎是矣。此当与伏义六十四卦圆图参会其义,有妙存焉。见附翼一卷医易义中。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故天地更相为用。升出于地,升无所升,则升已而降,此地以天为用也,故降者谓天。降出于天,降无所降,则降已而升,此天以地为用也,故升者谓地。召,犹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运循环之道也。阳必召阴,阴必召阳,此阴阳配合之理也。故高下相召则有升降,有升降则强弱相因而变作矣。《六元正纪大论》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间,异也。惟其有间,故或邪或正而变由生也。六气皆有胜复,而胜复之作,正则为循环当位之胜复,故有德有化有用。邪则为亢害承制之胜复,故有灾有变。凡六气之不当位者,皆互相为邪也。物之生,从于化,由化而生也。物之极,由乎变,由极而变也。《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诸家之释此者,有曰阴阳营运则为化,春生秋落则为变。有曰万物生息则为化,寒暑相易则为变。有曰离形而易谓之化,因形而易谓之变。有曰自无而有、自有而无则为化,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则为变。是皆变化之谓。故变化之薄于物者,生由化而成,其气进也;败由变而致,其气退也,故曰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薄,侵迫也。气有往复,进退也。用有迟速,盛衰也。凡此四者之有,而为化为变矣。但从乎化,则为正风之来,从乎变,则为邪风之来,而人之受之者,安危系之矣。倚伏者,祸福之萌也。夫物盛则衰,乐极则哀,是福之极而祸之倚也。未济而济,否极而泰,是祸之极而福所伏也。故当其成也,败实倚之,当其败也,成实伏之,此成败倚伏游行于变化之中者也。本节特以为言者,盖示人以处变处常之道耳。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动静者,阴阳之用也。所谓动者,即形气相感也,即上下相召也,即往复迟速也,即升降出入也,由是而成败倚伏,无非由动而生也。故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然而天下之动,其变无穷,但动而正则吉,不正则凶,动而不已,则灾变由之而作矣。阳动阴静,相为对待,一消一长,各有其期。上文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即动之期也。动极必变,而至于不生不化,即静之期也。然则天地以春夏为动,秋冬为静;人以生为动,死为静也。

“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协议,惟真人也。帝曰∶善。”帝疑天地之道,岂真有不生化者乎?此言天地非不生化,但物之动静,各有所由耳。凡物之动者,血气之属也,皆生气根于身之中,以神为生死之主,故曰神机。然神之存亡,由于饮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动者息矣。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属也,皆生气根于形之外,以气为荣枯之主,故曰气立。然气之盛衰,由于阴阳之升降,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植者败矣。此其物之修短,固各有数;但禀赋者出乎天,自作者由乎我,孰非所谓静之期?亦各有其因耳。《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详见后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生长壮老已,动物之始终也,故必赖呼吸之出入。生长化收藏,植物之盛衰也,故必赖阴阳之升降。器即形也,凡万物之成形者,皆神机气立之器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易曰∶形乃谓之器。义即此也。王氏曰∶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何以明之?如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承来气,是出入气也。如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其上窍,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升降而得存者,亦未之有也。故曰出入升降,无器不有。宇者,天地四方曰宇。夫形所以存神,亦所以寓气。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而生化出乎其中,故谓之生化之宇。若形器散敝,则出入升降无所根据凭,各相离分而生化息矣,此天地万物合一之道。观邵子观易吟曰∶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二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盖其义也。万物之多,皆不能外此四者。物之小者如秋毫之微,大者如天地之广,此化之小大也。夭者如蜉蝣之朝暮,寿者如彭□之百千,此期之近远也。化之小者其期近,化之大者其期远,万物之气数固有不齐,而同归于化与期,其致则一耳。四者,出入升降也。常守,守其所固有也。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失,多寿无疑也。今之人,外劳其形,内摇其精,固有且不保而妄言入道,匪独欺人而且自欺,惑亦甚矣。不当出而出,不当入而入,不当升而升,不当降而降,动失其宜,皆反常也。反而无害,未之有也。形,即上文之所谓器也。夫物有是形,则有是患,外苦六气所侵,劳伤所累,内惧情欲所系,得失所牵,故君子有终身之忧,皆此形之为患耳。然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化有气而不能化无气,使无其形,何患之有?故曰无形无患。然而形者,迹也,动也。动而无迹,则无形矣,无形则无患矣。此承上文而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是因有形之故也。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常守者,守天然于无迹无为,是即无形之义也。若谓必无此身,方是无形,则必期寂灭而后可,圣人之道,岂其然哉?如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义即此。观其所谓吾者,所重在吾,吾岂虚无之谓乎?盖示人以有若无、实若虚耳。故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又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皆无形无患之道也。如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孰非其道乎?故关尹子曰∶人无以无知无为者为无我,虽有知有为,不害其为无我。正此之谓也。不生不化,即不生不死也。言人有逃阴阳,免生化,而无始无终,同太虚于自然者乎?观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浓。苏子由释之曰∶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即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有生则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人之所赖于生者浓,则死之道常十九。圣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无,焉有死地哉?即此不生不化之谓。又昔人云∶爱生者可杀也,爱洁者可污也,爱荣者可辱也,爱完者可破也。本无生,孰杀之?本无洁,孰污之?本无荣,孰辱之?本无完,孰破之?知乎此者,可以出入造化,游戏死生。此二家说,俱得不生不死之妙,故并录之。真人者体合于道,道无穷则身亦无穷,故能出入生死,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也。

来源:《类经·二十四卷/运气类》

(0)

相关推荐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18: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18: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阴阳易变玄又玄,左升右降气循环.斗柄周转分时位,四方上下自浑圆.地气运行十二律,参三配伍十天干.六六节律九九会,寒热湿燥风水转. 五星 ...

  •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方药中先生在气化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在方药中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期特邀方药中先生弟子.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就方药中 ...

  • 武当道医学:十二经脉升降运动与神机气立的内在奥妙

    清明前夕,黄山美如仙景 传统经脉运行规律都是单向运行的,并且是六腑阳经下降.五脏阴经上升.但是祝道长进入胎息状态的时候,感悟到的经脉全都是以太极阴阳对立运行的模式进行运动的,并且每一条经脉都具备升降的 ...

  • 神机气立 —— 《黄帝内经》点滴 9

    恩格斯在<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 ...

  • 【杏林精粹】神机气立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第118期)

    神机气立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陈津生 "神机气立"作为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曰:"根于中者,命曰神 ...

  • 神机气立

    根于内者之神机,与根于外者之气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了.什么叫普遍规律呢?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边,在我们这个宇宙当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的存在,它能离得开它依赖的环境吗? 所以,一个具体的事物,它的存在 ...

  • 神机和气立

    研究<道德经>的五经同解中,对<黄帝内经>应该特别重视.因为<道德经>讲宇宙的生命,<黄帝内经>讲人类的生命,生命原理是相通的.<道德经>常 ...

  • 明帝国神机营,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

    神机营的诞生,不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除了区别于历代王朝冷兵器战争的战法:其冷兵器与火器的结合应用,革新了军队的构成和武器的配备,促进了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与军事战术的发展,对于近代的战 ...

  • 天人相应何处是,气立神机共显之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难产妇女,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其处方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药后依旧不能产出,病家遂请来叶天士,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 ...

  • 中医四十年感悟——气立:六气、六经;神机:六病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气立" ...

  • 伤寒论辩证法:气立神机

    伤寒论辩证法,是以"气立"天之六气与人之六经同气相求以定病性,以人体之"神机"变化定病位的.气经同名分六病.以病因.病位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证候的系列,又以&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