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伟光:【北方农事】(散文)

北方农事

文/王伟光

北方农事是二十四节气的践行者,是物候的忠实伴侣,更是千百年农耕图的复制。它循环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它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的记忆都定格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徘徊不前,温饱始终困扰每一个家庭,男孩子多的家庭粮食经常不够吃,半年菜、半年粮。每年七八月份就没有粮食了,靠土豆维持一日三餐。当年种粮提出的口号:上纲要(粮食亩产500斤)、奔黄河(粮食亩产800斤)、跨长江(粮食亩产1000斤),结果很难实现,粮食产量始终在500斤上下浮动,吃饱饭是日复一日的祈盼,种粮丰收是年复一年的追求!

(一)踩着春韵播种

清明时节,布谷鸟声声啼叫,拉开北方农事的序幕!刚刚融化一公分的土壤正是播种小麦的好时候,播在冰上,收在火上(三伏前)是北方小麦的特点,南方小麦靠分蘖增产;北方小麦靠株距密植打粮。播种小麦的耕地大多是上一年农户的自留地,马铃薯残存的根瘤菌及农家肥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入冬前土地就耙平待用。当时生产大队已有播种小麦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按顺序到每个生产小队播种小麦。由于面积小,机械化程度高很快播种完,生产队用马拉镇压器压上一遍,就等收获了。

与之相比,用工量较大的是其它农作物种植,为了抢农时,男女老少齐上阵,协作配合,周而复始!

首先整地,将上一年秋天留下的作物茬子刨下,用耙子将泥土打净,装车分到各家各户当烧柴。接下来是马拉犁杖起垄,当时基本使用农家肥,土地不板结很松软,泥土没过扶犁人膝盖,步履艰难,气喘吁吁,一天下来,上炕都费劲,庄户人自嘲拽猫尾巴上炕。

起好垄开始播种,基本是传统的方法,需要几个人配合。种玉米四个人一组,一个人刨坑,一个人点籽,一个人上粪,一个人培土。为了整齐划一,生产队安排两个人在前面划印,工具是一根木杆两端钉上一米高的把,前面按上一段木尺,按照木尺确定的点,两个人相互推拉,每一条垄上留下一道印痕,后面的人按照留下的印痕刨坑,每一条垄株距相等,小苗出土十分整齐。播种谷子、糜子、高粱技术含量相对高,需要有经验的社员完成。前面马拉犁杖把垄破开,种地能手(俗称把头)点籽,工具是一个点葫芦(将一米长,胳膊粗细的木头掏空,一头连接布袋,装种子;一头用扎眼儿牛皮扎紧,绑上蒿草。点籽人用木棍均匀敲打木葫芦,种子从牛皮眼儿蹦出,经过蒿草,散落到田垄上,后面的人均匀撒上粪,马拉专用工具合垄,后面一人穿胶皮棉鞋踩实(俗称:踩格子)。

以上农事都必须在芒种之前完成,否则耽误农时。农谚称:芒种不可强种,到了秋天庄稼不能成熟,白耽误功夫。

(二)披着晨露夏管

随着气温的升高,经过几场及时雨的润泽,田野一片绿油油,草苗齐长,繁重的夏管任务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如铲趟不及时,直接影响秋天收成。为抢农时,社员们披星戴月忙在田里,两头看不见(太阳没出来出工,太阳落山收工),田里一顿饭(中午生产队把饭送到田间)。每天鸡刚叫头遍,生产队更夫就开始吆喝大家起床。社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睡眼朦胧来到生产队食堂。一口大锅煮着玉米粥,芳香四溢。大家各盛一碗,找个犄角旮旯蹲下,就着自家带的咸菜酱慢慢吃着,偶尔一个话题引起兴趣,参与者插上一句调侃打诨,引起一片笑声,大家睡意随之退去,踏着晨雾下田。老农民谙熟铲地要领,握锄稳,下锄准,去草不伤苗,铲过的田垄,小苗随风摆动,煞是好看!人们最怕雨后铲地,没铲多远泥草就把锄头沾满,要用小铲子清出,很费劲。当时,最费力气要数间苗,刚出土的苗和草很难区分,尤其谷莠子达到以假乱真。炎炎烈日下,人们或蹲或爬或坐,艰难劳作,血压升高,眼冒金星,苦不堪言!铲二遍地和追肥同期进行,使用的化肥主要是尿素。三个人一组,一个人在距离小苗两寸远的地方刨一个坑,第二个人用小勺将化肥放入,第三人培土踩实。铲三遍地,正是七月流火,庄稼已经没人高,早晨进入青纱帐,露水从头湿到脚;中午闷得喘不过气;下午庄稼叶子似利刃把皮肤割出一道道蚂蚱口,汗水渗进火辣辣疼!这时趟地也不轻松,两匹马一前一后拉一张犁,扶犁人所享受的待遇略强于铲地,因露水都被马碰落。

数伏后,开始种植白菜、萝卜,刚出土的幼苗很受害虫青睐,防治不及时,几天就被害虫吃光叶子,造成绝产。当时防治的办法喷洒“六六六”粉或“敌百虫”、“乐果”,效果很好,铲趟几遍,雨水调和,只待秋天收获。

(三)痛饮秋霜收获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辛勤耕耘有了硕果!首先收获小麦,北方农村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谷子,小麦种植很少,所以金贵,每人年均面粉不到50斤,只有节日待客才能吃到。因此,收小麦全队人都很重视,社员们不分男女,把弯镰磨的寒光闪闪,连腿上的汗毛都能刮下。在地头,生产队长用木棍量好每一个人工作量,合理分配,如中途出现偏差,重新丈量。随着队长一声令下,一片片金黄的麦子倒下,一捆捆麦个子站立。孩子们也来凑热闹,蝈蝈、蚂蚱失去保护的屏障,乖乖成为俘虏。成捆的麦子码成小垛,防雨晒干后拉回场院脱粒。 小麦脱粒(俗称:打小麦),全大队就一台脱粒机,要按顺序昼夜不停工作。为确保脱粒正常进行,科学安排交接班,每个生产队都起火蒸馒头,轮班上阵。社员们也十分高兴,看到了丰收果实,又吃到稀罕的白面,饭量大的社员,二两重的馒头一顿能吃8个。场院内,机声隆隆,人们分兵把口,忙的不亦乐乎!一捆捆麦子用叉子扔到平台上,有人负责均匀填进机器入口,如填多了机器就会噎灭火,重新发动机器,免不了遭到驾驶员的责骂。秸秆、籽粒分离后,秸秆用大绳捆好被马拉走;麻袋接收的籽粒被人抗走装入粮囤,待到有风天用木锨扬场过风晒干,上交国库,剩余磨成面粉,按照人口分到各家各户。

深秋到了,丰收的果实必须在落雪前抢回家,一年的艰辛、一年的快乐都集中在半个月,三春没有一秋忙!学校随之放农忙假,学生回到生产队参加秋收。有时按照公社安排,初中学生集中起来,到劳动力少、生产任务重的生产队支援秋收,吃住在社员家中,主要扒玉米。把竹片削成尖,中间钻一个眼儿,放进一个绳套,戴在右手食指,将玉米穗挑开扒皮撅断,很费力气,几天下来手腕子红肿疼痛。最怕雨后,冰冷的雨水湿了手,冷风一吹,皮肤皲裂,渗出鲜血,疼痛难忍。晚上回家后,用热水浸泡,柔软后抹上蛤蜊油,睡一宿觉得到缓解。因为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家家户户蒸馒头、粘豆包,粗茶淡饭不足以维持一天的体力消耗。最较劲的是割谷子,秸秆儿有筷子粗,一刀下去要费很大的力气,一天下来腰疼腿酸,收工前还要把自己割倒的谷子捆好码成垛,牛腰粗的谷个子,好劳力也只能抱三四捆,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第二天继续,直到秋收结束!

(四)沐浴冰雪脱谷

冬天的农事主要是脱粒(俗称:打场)。十冬腊月,哈气成冰,社员们在场院把谷子、糜子、高粱铺成一大圈,将拉着磙子的马匹一个接一个栓好,第一匹马长长的缰绳牵在赶马人的手中,在吆喝声中,马拉着磙子一圈圈转,定期停下,有人用叉子将庄稼翻一遍,再重复碾压,直到籽粒脱净。谷子的秸秆当作马料,其他秸秆烧火;籽粒扬场过风去糠装囤,除去上交公粮、留种子,其余分作社员口粮。玉米的脱粒主要靠人工,用“悠荡榔”(打玉米专用工具,用半米长短、胳膊粗细的木棒系上绳栓在一个木棍上)将铺在地上的玉米穗打碎,用簸箕迎风过滤,将杂质与籽粒分开。另一种方法,用胳膊粗细的木头抠成槽,中间凿成一个三寸长的洞,上面钉上一个取直的马掌,做出一种专业工具,俗称:玉米穿子。玉米穗从上面用力推下,被尖马掌豁掉一行粒,玉米穗结实的结构被破坏,反复几次,玉米穗不在坚硬,用手一搓,籽粒就下来了。

除此外,男劳力主要农事刨粪。北方的冬季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度,夏秋积攒的农家肥冻得像石头,一镐下去一个白点,虎口震裂,鲜血渗出。经过反复多次,冻土震酥形成大小不等土块,码成垛,等待生产队派人检尺验收核定公分。之后用马车送到田里,等待下一个农时!

如今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当我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撼!再也见不到昏暗的煤油灯,夜晚家家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再也见不到茅屋草舍,南北大炕睡着几代人,寒冬腊月夜晚室内滴水成冰,白天老人守着火盆取暖。家家户户青堂瓦舍,塑钢窗、防盗门、暖火墙,四季如春;再也见不到泥泞的乡间小道,村村通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再也见不到粗茶淡饭,大米白面成为家常便饭;再也见不到狗皮帽子黑棉袄,五彩的生活尽染四季春秋;再也见不到摸黑扒麻秆儿听瞎(佳)话,电视网络普及家家户户;再也见不到牛拉犁杖、马拉车,牠们完成生产力的使命,成为交易的商品;再也见不到农民四季的艰辛,机械化、科学种植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亩产早已跨过长江超千斤!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是淳朴的乡情没有变;勤劳的品德没有变;浓黑的土地没有变。这就是我的所爱、我的所想,铭刻光阴,珍藏在乡愁的文档!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 者 简 介

王伟光(网名:海阔天空)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机关公务员。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策  划:李书忠 路 庆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如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大漠孤雁  刘旭平

     秋日私语 谭文群

本期编辑:张小鱼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

  • 关东笤帚糜子

    原文地址:水墨松江原创作品<关东笤帚糜子>作者:水墨松江 糜子 笤帚糜子     关东笤帚糜子 记得在我儿时,咱关东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阳地区除外)三省及内蒙古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黑土 ...

  •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很多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都搞工副业,收入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社员个人也从中分红.

  • 【潘鸣散文】农 事 启 蒙

    农 事 启 蒙 文/潘鸣 那个年代,城乡泾渭分明,差异深如鸿沟. 而我和我们家却偏巧处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此话怎讲?这样描述就清楚了:我父母是公办教师,我们一家六口人(含四兄妹)的身份因 ...

  • 【报告文学】告诉你真实的六七十年代(中) 河北 又一村

    报告文学|告诉你真实的六七十年代(中)  □ 河北 又一村   04  人民公社 一个县划分为若干个公社,一个公社根据人口多寡和居住集聚情况由几十个大队组成,大队视人口多寡分为几个农业生产队,每个生产 ...

  •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 山东作家‖【消失的场院】◆张景木

    作者简介 张景木,山东利津人,高级教师,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学政史地><天津散文><东方散文><凤凰城文学><现代作家文学>& ...

  • 老家的土地

    家乡的土地 文/张喜龙   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渭河与它的支流零河交汇的西南方,地势南高北低,村子地处中间偏北位置. 村北不远处,是滩地,河堤路以北靠近渭河的滩地村里人称为嫩滩,河堤路以南靠近村庄的地村 ...

  • 人间章回:四十五年前,我光荣入党(作者 马其亚)

    还是在牙牙学语时,我就认识五星红旗,会跟大人学唱<东方红>,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优美旋律,对大爷家中堂画上的毛主席.刘主席特别敬仰,对年画<群英会& ...

  • 【自留地】/郭旭

    自留地/郭旭 凡是农村出身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对"自留地"记忆深刻,心怀感激.享受着现在优裕的生活的我经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那每人五分六厘的自留地,我的童年该是咋样的一种 ...

  • 散文||耙红薯的记忆

    耙红薯的记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是我们那一代农民的主要粮食.记忆里,老家的农民主要种植红薯和玉米,而红薯又是农民度过冬.春两季的"救命稻草",没有红薯,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

  • 10万幅高清年画,每幅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看高清年画,品陈年佳作.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作品,原汁原味的复原奉献给朋友们. 在这里,你会看到别处看不到的年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