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熟人社会:在圈子里,看到更大的世界

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在回忆自己的二十一岁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所谓孤独,我想并非产生于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而是源于想在无限的时空中确立作为自己独一无二存在的自我坐标。”

而今,孤独不在是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主流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交的恐惧。

在买奶茶要排队、吃火锅要等位的人口高密度社会里,我们所追求的任何一份舒适,其实都与人有关。

对于恐惧社交的同时又被社交治愈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找到合适的圈子,或许比盲目走出社交舒适区更重要。

陌生人社会下的社交难题

走出社交舒适区之所以会成为新型鸡血,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社恐流行的年代。

中国每年因社恐而需要心理辅导的人数有近三百万之多。达不到诊断水平,仅仅表现为情绪障碍的,更是冰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

早在十年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曾做过一项覆盖几十万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便是在“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成都,大学生中的社交焦虑障碍率仍高达8.15%。

越长大越喜欢独处。/《向往的生活》

就像《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冠军王勉那首《社恐之歌》所唱:“这就是你们的关系,总是相互回避,没有共同话题,昨天上班他走进你那部电梯,你赶紧掏出没有信号的手机。”

简直唱尽了人间真实。

从家家户户住平房、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到高楼拔地而起、汇集了各种身份角色的陌生人社会。在这个每年以五百万人口的速度扩增的国度,城市进化成为一个孤独的字眼。

陌生人社会带来加速效率的契约精神,同时也让社交陷入困境:被安全感牢牢包裹的熟人社会消失了,人与人之间完全依赖信任建立联系。可人口流动频繁,工作节奏太快,多少朋友不过点头之交,多少聊天停在了第一次而没有下一次?

点到为止的了解,难以建立信任,更难以供养一段长期的、真挚的感情。我们一边披着生人勿近的带刺铠甲,一边又哀叹人情冷漠;一边渴望融入圈子,一边又苦于从生到熟的流程过于繁琐。

如果社交能力退回到幼儿园,那现在大概是交际花吧。/《凪的新生活》

怕被忽视,又怕被注意;怕无话可说,又怕说得太多;怕抛出话题无人回应;怕积极捧场,稍不注意细节迎接自己的就将是“社会性死亡”。

突然安静的空气,不知道说啥的焦虑,足以让网聊悍将和线上暖场王们纷纷见光死:

“我只感觉自己情商被慢放,智商待充值;除了不适,别无所长。”

保持距离,更要保持联系

在这个强调距离感的年代,我们常常忽视了,人作为社会动物对社会交往的基本需要:保持距离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保持联系。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里写到:“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

潮玩设计师Joe表示,曾经因为无人分享玩具的快乐而感到孤单。

虽然以社恐自居,但我们没有一刻,停止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尝试。从“尺素重重封锦字”“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到一个微信就能关联所有社会关系、一通视频电话就能诉尽衷肠的网络时代,互联网颠覆生活,也是从改变我们的社交习惯开始的。

公益人Eddie通过微信群,找到更多参与流浪动物救助行动中的伙伴。

而互联网治愈社恐,也是通过云社交开始的。

有研究显示,线上社交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现代人对社会交往这一活动地普遍焦虑。美国一项对大学生网民的调查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因恐惧社交而陷入孤独的人,通过互联网社交里获得了有力的情感支持,而与孤独感有关的负面情绪也因此得到了明显改善。

没有了无处安放的目光对视,也无须忧虑表情僵硬暴露的无所适从,情绪上的放松,能让我们的表达更为充分和准确。面对一片空白、不设时限、可供尽情书写的对话框,内向型人格的社恐人士,也更乐意将深层次的情感与之倾吐。

作为陌生人社会里社交困难的有力补充,互联网社交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交流方式:要准确表达情绪,我们可以隔空语音;怕语音太过尴尬,我们还可以编辑文字;要说编辑文字信息容易使人头秃的话,再不济,还有万能的表情包啊。

不知道如何开始对话,或是不知道如何继续对话,甚至不知道如何结束对话时,扔个表情包过去总是没错的。

退休老人福大人通过制作表情包,向家人送去快乐和关怀。

我的圈子,就是我的社交舒适区

有人曾这样形容网络社交的进化史:

早期往来者众,大家齐聚于一个开放的空间,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版聊吹水,就像在饭店大堂吃饭;而如今,人们追随着某一关键词而去,形成了一个个稳定的圈子,大堂吃饭变成了走近包间用餐。

城市化催生的“陌生人社会”里,共事者彼此逃避,邻里间不知姓名,物理空间无限接近的人们往往互不在意,甚至互不相识。

但在移动互联的线上空间里,跨时空存在的圈子,为我们重塑了一个具有安全感和私密性的“新熟人社会”。

在圈子构筑的“新熟人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相识不再是建立在师生同事甲方乙方等等合作之上的关系,而更像是一场化学反应。天南地北的陌生人,因磁场相合而得以彼此发现,而解锁新熟人社会的关键词,可以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于不同的理想追求。因为心中燃起的那团火而相遇,这样的交流往往更纯粹,也更有温度。

健身教练奥菲通过小程序结识爱健身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运动,一起让人生发光。

这里有潮玩圈——脑洞大开的潮玩设计师,通过微信群集结同好;

这里有健身圈——为理想走向专业的健身教练,借助小程序让更多人get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里有公益圈——心系流浪动物救助的公益人,用公众号和朋友圈传递“万物有灵且美”的温度,聚集身边有爱心的人们;

这里有留学圈——在如此特殊的2020年,被困当地的留学生们,通过朋友圈协助大使馆发放防护物资,自助互助,共克时艰……

北美疫情爆发初期为帮助大使馆派发防疫物资,留学生Ray通过六个微信群联系了两千名留学生。

一个个因微信而得以存在的圈子,让人们得以扩展自己的社交舒适圈。共同话题的存在,让无话可聊成为往事。而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圈子,也成了大部分人放松充电的搬砖休息站。

叶芝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来不及认识的朋友。”或许只是等地铁时无聊扫一扫加上的好友,但他分享在朋友圈的一条推文,一个公众号,一张模糊的社群二维码,或许就带你进入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用微信,留住每一个带给我们支持和感动的陌生人。

如果你仔细回忆最初与他们相遇的细节,才发现悄然间,时间已过去十年。

这一切,都如最近推出的《微信十年用户故事实录》中所记录的那样,十年宛如一刻,可生活已然巨变。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涵盖移动支付、在线娱乐等全系功能的头号应用程序,我们的诸多记忆,都与微信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