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一些年轻人啥都不愿意回去?

从古至今,农村都遗留下来一些难以改变的习俗,现在的年轻人正在试图打破,付出的代价究竟有多少?他们会面临多少心酸和无奈?老周用自己的真实事例和感触为更多的年轻人解惑。

千百年以来,农村老人去世,整个家族都会一聚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将红白喜事办得风光无限,展示整个家族的威望和向心力,外姓的邻居,甚至于整个村民组、村委会,甚至于一条沟、一面坡的人都会被安排到不同的岗位帮忙,一方面是习俗,一方面是各求所需。但是,现在的80后至00后似乎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即便有空也懒得参与,更别说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民工了,他们更不愿意回去,这是咋回事?这样做好吗?会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形成大规模用工来操办红白喜事的原因起源于家族族长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正是因为村里的大事小事都需要有威望的人去操办,才奠定了这些人的地位。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获得的威望,其权利会受到每家每户的拥护。后来,这种模式就发展到一个小的区域,因为用工问题,特别是山区抬棺材上山的路都很难走,最少需要32个人轮换抬,也需要其他人拉纤绳和从后面辅助,还需要拿纸扎和花圈等,内务的烧火做饭、道场、唱孝歌更需要几十个人,通常需要100人以上,一个村民小组的劳动力都不够用,所以才自发的形成了很大规模的互助组织。

在山区,基本上是近亲连家起营,同姓氏每家两个劳动力,其他家庭必须固定一个劳动力。如果家里没人或者不在家,可以自己从远处花钱请人代劳。约定成俗以后,再也无人可以打破这个规矩,因为每个家庭都会有老人,自己以后也会老,必须要有人抬上山。

说说题外话,那就是农村60岁以上帮忙,其他人并不会认为算作劳动力。我的父亲自从21岁开始主事各种红白喜事,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从一开始到最后,在他72岁去世以前都一直是主事(商洛市称之为督管)。我因为常年在外地,很少回家,帮忙的次数有限。在父亲去世以后,请了主事安排人力,就有5个人以身体不好唯有推脱,我只有找朋友和同事补缺。帮忙的很多人在别人家都是按时到岗,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令人非常不爽。有些老年人还有意无意地说我平时不帮忙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把我气得不轻。事情结束以后,还有人说让我以后准时回来帮忙,否则可能一个人都不会有。我压制不住冲动,当着大伙直接宣布:“我不可能每次都回来,老娘去世,我不会麻烦任何一位帮忙,我会在县城给老妈租房,老了请城里职业抬丧队拉回来土葬。”

没想到,我的这句话引起了大多数人的议论,他们认为我打破了规矩,以后有我好看的。我的老娘已经在县城呆了8年,现在卧床不起3年了,我早已经联系好了县城红白理事会,在县城举行告别仪式。到时候用汽车将棺材拉回家,不准备在家里烧开水,更别说做饭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回家给红白喜事帮忙,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1.家里有老年人,他们一直在给别人家帮忙,到时候完全可以请到帮工。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发生我面临的问题到时候,很可能就麻烦了。

2.年轻人早就不想在偏僻的农村生活了,他们早就在积蓄资金,在几年以内会搬到城市居住,也会将父母安排在城市周边的公墓或者在郊区购买坟地,便利于后代祭祖。

3.期望农村也能尽早成立红白理事会。如今已经开始流行移动厨房,有专门的人承包红白喜事的吃饭问题,不需要任何人帮忙。如今已经有了乐团,可以连续举行音乐晚会,甚至于有人专门哭丧,不需要专门唱孝歌或者做法事。如果一个村成立一个红白喜事,有专门的场地安置亲友和邻居,就不需要请工了。红白喜事也会有专门的人抬丧,即便是没有,也会有人自发的组织专业的打工服务,这和建筑公司没有任何区别。

农村以后会逐步减少红白喜事用工,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原来盖土房的时候都是每天清热打墙和担土,才开始盖砖木结构的时候也是用钱请大工做墙,请本地人免费做小工,后来发展为楼顶请机械和专业人士做,再后来就是连工带料一起承包,或者自己采购原材料,包工承包建筑工程。

老人去世,完全可以启用盖房子的方法,减轻外出打工的农民负担。当然,亲朋好友去世,该送最后一程的还是需要回来的,但是性质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但愿农村越来越好,农民负担越来越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