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百病生于气,致病原理及用药分享(收藏版)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

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阴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怒,肝志也。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故甚则呕血。肝木乘脾,故为飧泄。肝为阴中之阳,气发于下,故气上矣。”

张琦注:“九气皆以病言,缓当为缓散不收之意。”

王冰注:“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纹理及渗泄之外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散。”“热则肤腠开发,荣卫大通,津液外渗而汗大泄也。”

2

怒则气上

根据经文的原意,怒则气上,是因为气逆,甚至还会出现呕血、腹泻带有不消化的食物等症状,由于气逆所以气上。

经文中将“气逆”与“气上”分开,先有“气逆”,后有“气上”。怒是肝的情志,《灵枢·本神第八》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由于肝气实则怒,发怒形成肝气逆,肝气实是肝气逆的原因。正常的肝气是平和的,肝藏血,为将军之官,主谋虑,制订计划,如果由于肝气郁滞,因此肝气实则怒,怒的同时,形成肝郁生风。肝风袭胃则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甚至出血,肝风克脾则脾气虚,临床表现腹泻夹杂着不消化的食物,由于肝风内动所以气上头部,可以出现头晕、头痛等肝阳上亢的症状。

治疗肝郁的病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疏肝清热,主要药物是柴胡,柴胡性辛凉,辛散可以疏肝解郁,凉又可以清热,所以柴胡为疏肝之圣药。第二,是祛寒解郁,散寒缓解肝脉之郁,主要药物是桂枝,桂枝主要用于解营郁,从而祛风。桂枝不但清在外的风邪,同时可以清在内的风邪。

《伤寒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比桂枝与柴胡的不同功用,小建中汤以桂枝汤为基础方,桂枝在其中是用于解营郁而止痛,如果无效,说明此痛非营郁所为,改用柴胡疏肝清热解郁,说明此痛证是由于肝郁有热生风引起的。

3

喜则气缓

根据经文原意,喜则心气平和,情志畅达,营卫通畅,所以气缓。

五脏中肝与心同为阳中之阳,同主神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两者都强调主神志。肺与心同居上焦,心神要由肺气降。“喜则气和志达”,肺藏气,肾藏志,肺肾的和谐是“喜”的一个条件。“荣卫通利”,肺藏气,脾藏营,肺气通卫,脾健藏营,“喜”也代表了肺脾阴阳的平衡。“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是五脏精气平衡的体现,“喜”是五脏气血阴阳的平衡外在表现,是营卫气血流畅的一个标志,所以说“喜则气缓”。缓者,热也。缓的

功效是缓急,当然也有松缓的意思。现代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都讲淡定,由于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需要缓和平静来调整自己的心。但是在几千年以前人们本身生活节奏就很慢,再缓的话可能就是心气虚了。因此,说缓也是相对的,不是所有的缓都是常态的。缓也是缓慢的意思。

喜为心的情志,喜与笑不完全相同,《灵枢·本神第八》:“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如果不是大喜过望,一般来说喜是正常的心理情绪变化,笑则不一定是喜悦的结果,如果是大喜过望出现笑不休的时候就是病态了,是心气失常,心有热而实则笑不休,笑不休属于心气有热,而心神浮散。也可以由于肾阴不足,肾精不藏化热,使心火上炎而致。

如果是笑不休就属于心气实,属于狂症。治疗应以潜阳安神,清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方剂以朱砂安神丸为主方加减,朱砂是一味非常典型的潜阳安神的中药,主要含硫化汞(HgS)。非常富有哲理性,常温时是红色的,高温后就变成黑色的,红色的时候基本无毒,变成黑色就有毒了。红色入心,黑色入肾,制作朱砂时一定用水飞法,否则不纯则有毒。水飞法的目的是保证朱砂的药效在上焦,防止朱砂过沉入肾水中。不过现在还是少用了,可以用黄连代替朱砂,加上龙骨等安神的药物。也可以选用养心安神的药物,酸枣仁、龙眼肉等。

4

悲则气消

根据经文原意,悲则心系急,心系急是由于心气虚,经云:“心气虚则悲。”心气虚则肺气郁,是由于肺气不能贯心血脉。肺气郁所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肺气主呼吸,主贯心血脉,同时主推动卫气,因此上焦不通则肺气停留,无力推动营血在脉内,也无力推动卫气在脉外,因此荣卫不散,肺热气在胸中,热耗损阴津,肺为太阴,肺气是由肺之津液收藏,因此当肺的津液耗损,肺气则耗损,所以称之为气消。

治疗当以补心气为主,如人参等。也可以通过补肺气来补心气,主要应该是黄芪。有一个方子叫生脉散就是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的,主要是补气养阴,这里就是通过补心肺之气而增强脉搏的跳动,也可以在此方的基础上加黄芪,加强补肺气的功效,以贯心血脉,增强脉搏。同时本方还有滋阴的作用,可以用来滋补肺阴以清热。

5

恐则气下

根据经文原意,恐则精却,经云:“肝气虚则恐。”肝为将军之官,肝气虚好像战争中的将军对敌人的恐惧,这时肝气下泄,而影响到肾精收藏。由于恐惧肾精失藏而下泄。精泄则下焦生寒,水寒则无力使三焦气化,三焦气化不利则上焦闭塞,下焦之水气不化,瘀阻下焦而成水胀。三焦为气水之通道,之所以成为气水的通道,是由于有相火的帮助,相火藏于肾水中,三焦根于肾水,由于肾精化气于下焦,三焦的气水才能转化,肾精气化不利,水湿不化而气不行。所以说“恐则气不行”。

治疗当以温补肾阳,典型的方子就是右归丸。本方来源于《景岳全书》,本方由10味药组成,方药组成:熟地黄240g、山药120g、山茱萸(酒炙)90g、枸杞子120g、菟丝子120g、鹿角胶120g、杜仲(盐炒)120g、肉桂60g、当归90g、附子(炮附片)60g。方中以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诸药配合,共奏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通过补精以升气。

6

寒则气收

根据经文原意,由于膀胱经阳气不足而外寒,寒则腠理闭,腠理闭则肺卫之气不行,故气收矣。

寒有虚实表里的不同,表寒多实,里寒多虚,“寒则腠理闭”是指表寒卫气闭郁。与之相反,如果是里寒多为阳虚有寒,则腠理开泄,而汗出。所谓在表之寒是指外伤于寒,也就是《伤寒论》中的伤寒证,“风伤卫,寒伤营”,寒伤营而卫气闭郁,因此出现恶寒、身痛、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症状。寒主收引,由于寒邪闭郁卫气,肺气因而收敛,失去了宣发肃降的功能。

治疗表寒当属麻黄汤了,麻黄汤是治疗伤寒的主方,此方病机是寒邪袭表,伤营而卫郁。麻黄祛寒解卫郁,桂枝祛寒解营郁。因为郁的原因所以气收。

7

炅则气泄

根据经文原意,由于有炅则腠理开,炅者,《说文解字》:“见也。从火、日。”炅这个热是外热,日在上主明,因此而看得见,火在下为热。此证可以由于是热在表,荣卫大通,汗大泄,汗孔开则卫气走之,故气泄。与寒相同,热也有虚实表里,外热多实,内热多虚。外热不单是外来暑热侵袭人体肌表,也包括六腑之热,上焦气逆之热等,而阴虚发热则多表现为五脏之阴虚,阴虚则藏精不利,化气太过而生热。实热时,热在表,或者在六腑,因为阴津不虚,热迫腠理开泄而汗出。卫气剽悍滑利,有腠理开泄伴有汗出时,卫气因此而泄于外,也可以造成气泄。

此证包括:表有热,腑有热,热郁于上焦外有热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表有热,是由于暑热袭表,因汗出而气泄,治疗以清暑热为主,清暑益气汤之类可用。如果是腑有热形成阳明经证,表现出大热、大汗、大渴、大脉的四大症状,治疗应以白虎汤为主方。如果是热郁上焦,治疗可以栀子豉汤加减。

8

惊则气乱

惊为七情之一,惊恐与肾藏精相关,惊悸与心藏神相关;恐则肾精不藏,惊则心神不藏。惊恐经常伴随出现,因惊吓也可形成恐惧,惊吓也可上扰心神。恐则精却,惊悸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经云:“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因惊而心神不定故而气乱。

《金匮要略·奔豚》记载:“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这都是气乱的例证。其中奔豚病较为常见,此证是由惊引起的,由于强烈的惊恐造成肝郁生风,肾精不藏而泄下,风袭肾水,水气凌心,病人有一种好像小猪从小腹向上冲的感觉,因此称为奔豚。现在临床上此证也是很多见,多由于情志失调所致,尤其是精神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症等。治疗用奔豚汤以活血化瘀以疏肝解郁,清降肺胃胆气,或者用桂枝加桂汤,祛寒解郁驱风,或者用苓桂术甘汤祛风健脾利湿等,治疗奔豚。

9

劳则气耗

释字:劳者,《说文解字》:“剧也。从力,荧省。荧,火烧冂,用力者。”

“”这个字上面是两个“火”字,下面是一个“力”字,在下用力太过,散精耗气,热气在上,表现为上有热,而在下精气耗损,由于阳气不足因此而喘息,由于热在上腠理开泄而汗出,内有阳气虚损,外有腠理开泄,因此称之为“外内皆越”,故而气耗。

“劳”的重症痨病,单纯的劳累只是消耗精气,表现为内外的阳气虚损,故而气耗。如果是痨病,不但是阳气耗损,阴津也不足,表现症状有阳气虚而乏力,阴气虚则发热,消渴,甚至骨蒸潮热,五心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劳”与“痨”发音相同,意思有类似的地方,但前者只是气的短暂消耗,容易恢复;后者则病情要严重得多,是古代绝症之一。

古代的痨病相当于今天的结核病,结核病在过去是一个绝症,在链霉素发明之前,结核病在全世界都是绝症,直到1940年发明了链霉素以后,结核病才得以控制。结核病的表现就是气阴两虚的症候,表现为劳证。因此以后中医将结核病所造成的症状也都称为痨证,例如肺痨、痨淋、骨痨等病证都与今天的结核有关系,表现为气阴两虚的症状。

单纯气耗的痨证治疗方法应该气阴双补,或者气和精双补,典型的方剂金匮肾气丸,通过温阳利湿,滋阴藏精以补肾气。如果是痨病则应以益阴潜阳,扶助正气为主要方法,具体方法因人而异。

10

思则气结

思是七情之一,脾的情志,思与惊相对,惊扰心神,思则心气郁结,经云:“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思”字上面这个“田”,古字是个“囟”字,代表脑的意思;下面是个“心”字,心主神明,头为精明之府。“思”是心神与肾精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心肾的参与,因此“思”是脾的情志,如果思虑太过则气结。

治疗应该以理气健脾为主要方法,方剂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或者逍遥丸,健脾理气是其主要功能。治疗因思引起的气结。

11

 百病皆生于气

总结造成气病的原因有9个,其中包括喜、怒、悲、思、恐、惊6个情志,另外还有寒、热、劳病,一共有9个原因造成气的病变。这9个原因并不是都形成气病,例如,喜则气缓,这应该不是病,只有大喜过望而笑不休的时候就是心气实了,其他8个原因都造成了气病。经文中所总结的9个病因,主要是从3个方面来介绍,第一是内因,主要为七情太过所致。第二是外因,外感风寒,和在外的热邪侵袭人体。第三是瘟疫,今天我们称之为传染病,就是痨病。这3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的三大病因,就是内因七情、外因寒暑以及其他原因,比如疫病等。

为什么说气的异常可以生成百病?原因是气由肺所主,肺藏气,胸中又为气海,人体所有的气都以肺为根本。肺气源于水谷精微,再加上呼吸的清气,这就是气的根本。肺气有这样几个功能,第一,主呼吸,贯血脉,主脉搏跳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第二,主呼吸,主卫气的运行。第三,主降气,是人体水液生成的源头。这样肺气所涉及的范畴就非常广泛了,包括血、营、卫、精等,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疾病的病因,因此说百病皆生于气。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