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后加年例证(一)

(文章较长,为避免眼睛疲劳,分几次发)

先看照片,这两张照片是我上个月在天津盘山拍的,一张石头上刻“重修石门桥道”,有字“大清光绪己卯年吉月谷旦”;另一张“名山古寺”题刻,有“民国甲子年三月十五”字样。这里“光绪己卯年”“民国甲子年”,就是干支后加年用法实例。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表达三层意思或曰三个观点:一、古代(纪年)用法通常干支后不加年,或者说干支后不加年的用法更普遍(以皇帝年号纪年最多最普遍),此为事实;二、干支后加年与加岁意思基本一样,此时岁就是指年,并非岁星或太岁;三、干支后加年的用法并非人民共和后大陆创造,古代就有,亦未见哪朝哪代明文规定,干支后不能加年(或只能加岁)。第一点是客观现象,我说干支后加年古代就有,并不否认不加年的用法更普遍,此点也用不着举例说明;第二点简单讲一下,属于附带;主要在第三点,准备举些例子以证明。

略说的先来,先简单讲一下年与岁的问题。年与岁原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已写过《闲话干支表年》,此略),古代所谓一“岁”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一个回归年(太阳年),实际上也就是阳历年;后来年岁混用,意思趋同,用岁用年只是习惯使然(或时代特色),或避免重复同义互用。《尔雅》所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即表示意思一样。“三年两载”“去岁今年”,还有什么差异?

于此补充一个史实:中历年号纪年,在年号后面通常都是用“年”字记数,如汉建安三年、唐贞观十年等;但记年数的后面也有不称“年”而称“载”的。唐玄宗天宝年间,自天宝的第三年正月初一开始,至肃宗至德的第三年二月初五日之间,称“载”不称“年”,共历十四年又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纪年是:玄宗天宝元年,二年,三载,四载,……,十五载七月肃宗即位,改为至德元载,以后是二载、三载,至三载二月初五日改为乾元元年。

用岁的情况当然不少,如宋徽宗书《千字文》后题“崇宁甲申岁”,元倪瓒《容膝斋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题“壬子岁”,元朱德润《浑沦图》(上海博物馆藏)题“至正己丑岁”,等等;《太平广记》卷二十一有“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年九十三矣”句,此中年岁意几与今互换,岁并非岁星。我不认为用岁就是正宗,我觉得用岁用年并无本质差别,干支岁即干支年(不仅古代,现代写干支岁的照样有)。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与岁表达的意义并无不同,诗人只因平仄关系互换;《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三“吾以丙申之年,……后至丙申岁”及《宋史》卷四百六十一“自伏羲甲寅年至皇朝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岁……”与《辽史》卷四十四“日本戊午岁与辽历相近,高丽戊午年朔与奉元历合”等,句内明显年岁并用,意思一样。

下面主要讲第三点,干支年用法古代就有,以实例证明。我的例子大部分来自书本和网络,可惜有些非第一手资料(但保证不是本人伪造)——因不是写论文,虽第一手资料,也不一定注明出处了。(下图:文徵明书韩愈《画记》: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

(待续)

(0)

相关推荐